王鹏 本报记者 司彦文
你听说过制订食谱要参考“训练周表”吗?这样的事就发生在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在艇员饮食保障中,类似的新做法、新理念还有不少:根据执行任务体能消耗情况,适时调节饮食;伙食评比,不再单纯追求“满意率”,而是以官兵的健康和体能状况为检验标准……
“满意率”提高了,为啥体质却下降了
现代饮食科学证明,人可以“吃”出健康,也可以“吃”出疾病。
潜艇部队的特殊环境和任务,对艇员的体能储备、消耗以及营养补充有很高要求。尤其是海上连续多昼夜、高强度的潜航训练,要求艇员饮食必须具备快速恢复体能所需的营养结构。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从1998年到2006年,某潜艇基地艇员队的伙食“满意率”呈逐年提高趋势,最高时达95%,令后勤部门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然而,艇员体检的报告“出炉”,却让大家怎么也笑不出来了:艇员超重者大幅增加。2001年前,这个基地官兵中几乎没有发现脂肪肝,而到了2005年,患脂肪肝人数一下子增加了不少。
基地后勤部调研组对官兵饮食科学知识进行问卷调查,一些同志在认识上的误区让人感到吃惊。不少官兵大多以“可口”、“想吃”为标准,判定对伙食满意与否。享受的是“胃口”、“过瘾”,较少考虑“营养”与“健康”,更很少顾忌“吃”出毛病来。
在调研中还发现,食堂制订食谱也带有盲目性。有时,几个艇员队任务不同,体能消耗差异很大,食谱却大致是一个版本。
基地后勤部部长朱海东一针见血指出其弊端所在:肥胖就是因为营养失衡。针对不合理饮食引起的肥胖和各种疾病,要大力倡导科学饮食、改进伙食保障。
从追求“色香味”,到讲究“营养配比”
基地后勤部针对不同季节、不同训练强度下的体能储备、消耗及营养结构需求,进行科学测试与指标量化。如出海潜航、港岸操练、疗养休闲等不同情况下,艇员体能消耗不同,膳食结构也有所不同。饮食保障供应站创办了《饮食与健康报》,为官兵普及饮食知识,介绍营养学和保健常识。
后勤部门废除了单纯围绕“满意率”做文章的供需模式,把追求“健康率”作为饮食保障工作的标准。他们运用营养学知识指导饮食保障,通过电脑分析,进行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配比,在精确保障、按需保障上下功夫,改变过去“千人一套食谱”的做法。
提升饮食保障人员素质。基地通过集中培训,使艇员队大食堂厨师全部达到等级水平。每季度组织厨师进行专业技能比武,增加饮食营养学、职业饮食科学知识等考试,使以前一味追求“色香味”的大厨们,个个对“营养配比”了如指掌。有的部队还委托地方大学培养了部分“营养配餐师”,确保让官兵吃上科学合理、营养丰富、有益健康的饭菜。
强调科学膳食,不等于忽视大家“口味”,对于口味偏辣、偏咸的战士,保障人员既照顾,又不“迁就”,引导大家逐步养成有益健康的饮食习惯。
制订“每周食谱”,要看“训练周表”
晚餐时分,记者走进某艇员队大食堂,看见艇员们手托自助餐盘,有序地穿行在一溜摆开的十几个大菜盘边,荤菜大多以牛肉、鱼虾为主,素菜中豆类制品较多。
饮食供应站高级营养师昃锋,手里拿着一份训练部门提供的训练周表,指着墙上的食谱告诉记者:饮食保障要与训练强度、训练节奏相适应。这个艇员队即将出海远航,需要较好地储备能量,以满足海上高消耗的特点,而牛肉相对猪肉来说含脂肪少、热量却高,鱼虾和一些高蛋白的食品含钙质和矿物质较多,可以有效地储备能量。
再来到刚出海回来的另一个艇员队,伙食就“差”多了:荤菜少,素菜多。问其原因,原来官兵在海上时间较长,“生物钟”产生变化,肠胃蠕动功能受到影响。若以大鱼大肉进行“大吃大补”,不仅起不到快速恢复体能的效果,反而会导致消化不良。
为有益于营养的消化和吸收,某潜艇基地饮食保障还吸纳了许多新理念。
“一锅煮”变成“小锅炒”。艇员们正在打菜,服务员又将一份刚出锅的“爆炒腰花”倒入菜盘里。“盘里不是还有这个菜吗?”饮食供应站主任张士良对记者说:“以前由于一次炒出来,出锅后压在下面的菜容易变老,口感不好。如今炒菜分多次出锅,这种精细化加工,保证了炒菜的色泽和鲜味。”
“休闲式就餐”告别“狼吞虎咽”。记者看到,艇员们陆续走进食堂就餐,不再是集体整队、一拥而上。张主任笑着说:大家都知道“当兵的吃饭快”,其实这不是“优点”。除非特殊情况,我们现在实行“休闲式就餐”,只要在开饭的时间段,大家可以自行到食堂就餐,细嚼慢咽。
据基地卫生处处长杨朋介绍,这两年跟踪掌握官兵体质变化情况发现,通过合理的营养摄入,艇员中身体超重、肥胖和患脂肪肝者减少了近5个百分点,官兵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