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军区年薪30万元聘请新装备专业技术专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2日 05:55  解放军报
资料图:解放军部队两栖作战演练
资料图:解放军部队两栖作战演练

  本报记者 王雁翔 特约记者 严德勇

  编者按 广州军区某旅是一支组建时间不算太长的高技术部队,短短几年间,他们就走出了“缺技术,缺人才”的困境,有26人进入军区专家和骨干人才库,16项技术革新成果被装备生产厂家采纳。目前,他们不仅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还储备了一批人才,一跃成为受军区表彰的“人才建设先进单位”。他们是怎样抓人才队伍建设的?他们的经验又对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有何启示?

  从今天起,本报刊发一组“广州军区某旅党委抓人才队伍建设”的系列报道,希望您能从中领略这支年轻劲旅的风采与活力。

  在广州军区某旅聊起人才话题,旅政委王金红给记者讲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经历。2006年底,该旅即将接收一批新装备,但却没有能“玩”转新装备的技术人才。情急之下,他们派出两组人马,兵分两路奔赴西安、南京招揽人才。尽管旅里开出了不少优厚条件,但他们在当地媒体及网上刊出的“特招人才启事”却无人问津。远赴西安的招聘人员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名合适的知名专家,一交谈,招聘组首先打起了“退堂鼓”——这位专家在地方年薪30万元,虽然旅里急需他这样的顶尖人才,却无法满足他开出的条件。

  招聘小组奔波两个月无功而返。而此时,部分新装备已列装到位,部队急需一支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而旅里30多人的工程师编制,实有技术人员还不足三分之一。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常委会上,“一班人”解放思想,转变求才思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对战斗力生成至关重要,既然特招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一种方式让地方科研院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成为部队建设的“智力”外援。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军区领导机关的全力支持。

  招聘小组再次出征。这次,他们怀里揣的是《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协议书》。招聘小组直奔西安,与那位年薪30万元的知名专家签订了为期3年的技术服务协议。

  随后,招聘小组马不停蹄,奔赴全国数十家科研院所和装备生产厂家,先后与14名业界知名专家签订聘用协议。

  记者在协议书上发现,他们招揽的14名特聘专家几乎都是相关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从通信、气象、测绘到主战装备,覆盖了该旅近七成的专业。按合同规定,智力“外援”主要承担4项任务:战时或部队开展重大演习时根据部队要求进行伴随保障;平时帮助部队排除装备技术故障;指导部队进行技术革新;担负一定量的教学任务,为部队培养技术骨干。每年为该旅开展技术保障的时间为60天至90天不等,遇有紧急情况时随叫随到。在部队工作期间,旅里每天给每名专家补助一定劳务费。

  一纸合同,将顶尖人才纳入帐下,把地方知名专家与部队建设紧紧连在一起,给演兵场装备技术保障增添了一支十分宝贵的新生力量。

  深秋,该旅远赴西北某地参加演习,眼看演习就要拉开战幕,某新型装备指挥方舱内的指挥控制系统突然出现故障,屏幕显示紊乱。旅领导只拨了一个电话,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夏毅军当天就走进方舱。看到官兵们急得满头大汗,他镇定地说:“请大家放心,这个系统的软件就是我设计的,故障很快就能排除。”

  该旅聘用的专家数量不多,但却管了大用。尤为可贵的是他们还帮部队“孵化”了一批专业人才。某新型装备列装,旅领导立即将家住上海、南京的2名聘用专家请到部队,在全旅举办了一期长达70天的技术骨干培训班,为旅里培养了一批懂理论、会操作的专业骨干,为该型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基础。旅长夏高远介绍,两年来,他们聘用的技术专家们不仅帮助部队解决了新装备操作和训练中遇到的大量技术难题,还为部队培养了几百名专业技术骨干。

  (本报广州8月11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广州军区 新装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