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俄罗斯媒体报道俄军想到中国敏感海域搜沉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 10:30  世界新闻报
俄罗斯媒体报道俄军想到中国敏感海域搜沉舰
资料图:"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装甲舰

  据俄媒体报道,7月28日,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新闻中心负责人马尔托夫上校发布消息说,由于中国政府仍未同意俄罗斯探测船赴辽东半岛搜寻日俄战争期间战沉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装甲舰,原定7月份启程前往中国的俄科考队,行程被无限期推迟。马尔托夫同时披露说,俄罗斯外交部目前已介入此事,出面与中方进行相关协调。

  搜寻沉舰弘扬爱国精神

  事实上,马尔托夫所说的7月份,并不是俄科考船最初确定的启程时间。从俄国防部网站发布的消息看,早在今年年初,俄太平洋舰队“火花”海上搜索研究中心就提出,将赴黄海水域搜索考察“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装甲舰,并制作该舰的相关纪录片。

  从年初到现在,俄太平洋舰队司令及其他相关官员,对科考队启程时间的表述,一直在发生变化。直到前几天,俄方才就此公开发表声明。

  负责此次搜索工作的“火花”海上搜索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据该中心的网站介绍,俄太平洋舰队成立该机构的目的是,实施在远东海域搜寻与考察遇难作战舰艇、潜艇及相关船只的工作,普及与太平洋舰队作战有关的史料。

  作为太平洋舰队爱国主义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火花”海上搜索研究中心的历史学家、潜水员和水兵,最近几年成功进行了一系列搜寻考察活动,其中包括:2004年在朝鲜海峡海底探测到类似于“留里克”巡洋舰的军舰;2005-2007年间在萨哈林南海岸找到了Л-19潜艇;在拉彼鲁兹海峡发现了1943年失事的美国“瓦湖”号潜艇。

  俄海军纪念殉国将领

  俄科考队这次的搜索对象——“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装甲舰,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

  1904年4月13日,俄国太平洋第一分舰队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装甲舰,与日本海军舰艇先遣队短暂交火后返回旅顺港的途中,不幸撞上日本投放的鱼雷,鱼雷爆炸的同时,还引爆了该舰舰首的弹药库。倾刻间,“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被炸沉海底。舰上近700人丧生,其中包括分舰队司令斯杰潘·马卡罗夫中将,以及29名军官和652名士官和水兵。

  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装甲舰沉没相比,更让当时俄国海军高层痛心的是,同时失去了马卡罗夫这位高级海军将领。马卡罗夫是俄国装甲舰队战术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俄国北极研究第一人。作为一名学者,他生前曾撰写了50余部科学专著。

  为纪念马卡罗夫为俄罗斯海军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目前在俄滨海边疆区及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符拉迪沃斯托克,有不少高等学校都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今年4月13日,也就是马卡罗夫中将阵亡104周年纪念日那天,滨海边疆区政府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马卡罗夫纪念碑前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参加活动的既有政界官员,也有太平洋舰队的领导。

  俄方猜测“保密原因”

  7月25日,太平洋舰队司令康斯坦丁·西坚科中将在接受《符拉迪沃斯托克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太平洋舰队正在进行庞大的军事历史研究工作,为此‘火花’海上搜索研究中心将继续寻找‘早已被人遗忘的英雄’。”

  但是,现在这个行动计划有可能被无限期推迟。俄太平洋舰队新闻中心负责人马尔托夫上校把原因归结于中国军方的“保密”问题。马尔托夫揣测说,中方迟迟不愿回复俄方的请求,主要原因是辽东半岛上设有不对外国船只开放的中国海军基地。

  事实上,有关中国在黄海水域的军力部署和军事动向,一直是外国媒体关心的重点。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曾刊发过介绍辽东半岛旅顺港的文章,文章里写道:“该港口位于辽东半岛南部,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港内水深波平,终年不冻,是部署海军舰艇的理想基地。”文章同时介绍说,1955年苏联海军撤离旅顺港后,这里成为中国海军在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驻地,目前中国海军在这里部署有驱逐舰、护卫舰等作战舰艇。

  新闻链接 / LINK 俄方揣测中方态度

  一些俄罗斯军事观察家认为,既然辽东半岛建有中国的军事基地,那么出于保密性的考虑,中国不许外国船只通过此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何况俄“火花”号搜索探测船配备了先进的声呐设备,同时还拥有可进行水下作业的“蛙人”。

  也有分析指出,俄太平洋舰队拿“中国担心泄密”,作为揣测中方可能不愿很快做出答复的原因,并通过俄外交部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引起相关部门对“火花”中心的重视。

  以前的科考活动经费一直都由“火花”中心自己承担。为此,该中心主任弗拉基米尔·卡尔塔舍夫曾向《俄罗斯报》抱怨说:“我总感觉国家应该出点钱。”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新闻中心负责人马尔托夫日前曾对媒体表示,5年前中国政府曾允许“火花”号海上搜索探测船进入中国领海进行考察。对此,有俄罗斯媒体认为,时隔5年,中方的态度“转变”,“让人觉得纳闷”。有俄罗斯网民在相关新闻的留言中也揣测说,中方至今仍没有作出答复,也许真的是出于保密的需要。(吴敏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