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放军官兵抗震救灾令藏族群众感动得泪流满面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0日 06:16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抗震救灾执行胡主席进村入户命令
空降兵某部发扬黄继光精神和上甘岭战斗精神,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党员干部突击队,紧急奔赴各村寨,提前4个小时到达48个行政村552个组。某炮兵团三连连长王晓鲁率领小分队连续翻越7道山梁,行军近20小时,为受困多日的耿达乡幸福村村民送去了救命水、救命粮、救命药…… 成都军区某部官兵攀绝壁、涉深水,多次穿越两侧全是深渊、宽不足30厘米、长达2公里的“鲤鱼背”。为抢救绵阳市高川乡村民,某团官兵连续奋战66小时,翻越人迹罕至、陡峭险峻、高差达1800米的天台山,为乡亲们打通了一条长达56公里的生命通道,采取分段布兵、流水作业、接力抬送的方式,转移救出大量群众。18岁的士兵严情勇,为了不使自己接力这一棒延误时间,连续3天3夜忍着疝气引起小肠穿孔的剧痛背运伤病员,最终晕倒在山路上。会诊结果让医生们大吃一惊!“我从医30多年,从来没有见过病成这样还能坚持长时间、高强度负重运动的人,简直就是钢铁战士!”第二军医大学陈学运医生含泪说。 在茂县,某集团军组织20支小分队攀峭壁、爬雪山,向最偏远的14个乡镇搜索前进。在柳坪水电站峭壁上,发现了被困的93名水电站工人,官兵们腰系绳索攀崖而上,将包括10名伤员在内的所有工人抢运下来。为解决群众断粮问题,某团组成20支背篓队,哪里需要就把粮食背到哪里。在白马藏族乡伊瓦村上壳子组,8名官兵发现9户藏族群众断粮,二话不说留下粮食和水,背走了昏迷不醒的藏族老人杜凹。第二天,50多名官兵又徒步送来400公斤粮食和一顶帐篷,藏族群众感动得泪流满面。 汶川县银杏乡中心小学建在一个地处岷江畔的村落,地震后217名学生被困“孤岛”。某集团军军长许勇率部紧急出征,硬是在没有道路、险象环生的群山间用刀砍斧劈,用双脚趟路,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把217名学生一个不少全部救出。 岷江侧畔的沙坪关村通向外界的唯一桥梁震塌了。空军总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张宏义等5名医生,每人身背20公斤急需药品,面对滔滔江水写下遗书,毅然决定溜铁索渡江。风雨中,江水湍急,铁索摇摆,一幅壮士渡江图感人泪下。进村后,他们成功抢救了14名重伤的羌族同胞…… “进村入户”,他们爱洒千山,情注万户—— 花红树、梯子岩、紫林湾、麻龙……一个又一个连省级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的村庄,被官兵们翻山涉水一一找到。 某通信营官兵挺进彭州市通济镇偏远山村后,发现姚家村437户人家居住高度分散,不仅官兵搜救难,群众领取救济也难。于是,营长带领战友们跋山涉水一路勘查,精心绘制出一幅《姚家村48家特困户住址分布图》,将9户孤寡老人、16户残疾人、23个重灾户,以及行军线路、救灾方式,都在图上一一标注清楚。这一做法得到迅速推广,许多官兵手里都有了这种“进村入户爱民地图”。 某旅2000余名官兵在挺进平武县豆叩等5个偏远乡镇时,不仅在第一时间实现了对60个行政村的全覆盖搜救,而且与任务区内9200余户群众家庭全部签订了“进村入户责任卡”。每张卡片上,详细记录下户主的困难有哪些、部队帮助解决了哪些困难、户主还有哪些急需解决的困难等。每个小组帮困解难回来,必须带着住户和入户责任人双方的签字书。一张小小卡片,承载着官兵沉甸甸的爱心与责任! “进村入户”,他们血染迷彩,无怨无悔—— 青川县房石镇北新村有123名群众被困,其中113人受伤(13人重伤),还有两名孕妇。济南军区某部官兵翻越4座海拔2200米的高山,采用跪、爬交替的方式,将所有伤员全部背运出来。官兵们膝盖和裤子全被磨破,鲜血浸透了迷彩服,许多人完成任务后当场晕倒。见此情景,群众泣不成声、跪倒在地。 某部沙家浜连官兵在海拔2800多米处的三河店村,搜救16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当行至一处几乎垂直的陡坡时,老人们不想拖累官兵,坚持留下。连长第一个把背包带绑在腋下,将一名老人抱在怀里,让战士拉住绳子一点点往下放。司务长张克亚抱着老人往下滑时,尖利的树根把他的后背划了一道10多公分长的口子,沙土嵌进肉里,鲜血染红泥石。95岁老人王凤云心痛地说:“娃呀,你们受苦了,要是你们有个三长两短,我的心不安啊!” 某部220名敢死队员冒着暴雨,攀着树根荆棘,赶到龙竹村抢救300多名被困山上的群众,他们到达时,已断水断粮4天的村民连呼救声都喊不出来了。官兵们用背包带把体弱的老人们绑在背上往山下背,途中突遇余震,沙土石块不断往下滚,官兵们不约而同地翻过身来,把村民压在身下。一位80多岁的老大娘哭着说:“多亏了你们啊,要不我这把老骨头早就扔在山上了。” 某旅官兵转运被困群众行至一段滑坡处,一块2米多高的巨石挡住了出山的路,一侧是陡峭山崖,一侧是几十米的深谷,群众开始惊慌,哭声喊声乱作一团,官兵们自动站在靠峡谷一侧,不断安慰群众。此时余震和滑坡随时可能发生,处境十分危险。情急之中,一名战士往巨石下一蹲,对身后的群众说“快,踩着我的肩膀爬上去”。就这样,官兵们轮换着用双肩把群众一个个扛了上去。到达安置点后,乡亲们拉着官兵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进村入户”,他们铁血丹心,视死如归—— “万一我们中的一个不幸遇难了,另一个要继续战斗在灾区,同时要赡养好双方的老人。”这是一对军人夫妻用手机短信许下的生死之约。这对慷慨以赴、携手救灾的夫妻,是南京军区第85医院医疗队队员——丈夫童强是一名外科医生,妻子陈徽军是医疗队教导员。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