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动力三角翼破解高原训练缺氧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 12:06 解放军报

  凝聚官兵才智攻克训练难关

  近年随着部队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在作战和训练中遭遇的高技术难题也越来越多,王炳军不等不靠,充分调动广大官兵聪明才智攻克难关,实现了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

  动力三角翼是部队侦察、作战的重要手段。可是王炳军发现,动力三角翼飞到一定高度,尤其在高原,人员有严重缺氧的现象。

  王炳军把技术人员召集起来,组织“动力三角翼高空飞行供氧设备”课题研究。工程师和本中领衔,苦战一年完成了任务,成果通过总部的立项和军区的鉴定。如今,动力三角翼高空飞行供氧设备可以保障2小时供氧,不仅不影响装备的整体性能,而且侦察、作战手段得到进一步拓展。现在,王炳军又组织纳米材料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干部,进行高空飞行防寒服的课题研究。

  某型装备信息处理系统出现故障,由于该系统软件是生产厂家编写的,装备部队的时间较长,已经停产没有备份。一台价值300多万元的装备,就这样闲置着。人称“计算机玩家”的大学生干部张建生,被王炳军点将,带领课题组苦战10个月,掌握了硬件维修和数据恢复技术,使这套闲置的老装备在训练场起死回生。受此启发,王炳军让张建生把所有装备的计算机软件都做了备份,建档封存。即使再有损坏,也不用跑厂家劳心费神了。

  去年8月,部队在高原训练,由于地形复杂,装备的战场信息传输设备难以达到作战训练要求,王炳军把几个大学生干部找来,召开“诸葛亮”会。他大胆提出,把两种新装备的接头进行技术改造,合二为一、层层接力、互联互通,使战场信息传输距离增加了一倍,满足了作战指挥需要。

  为了加快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去年,王炳军把从“中科院信息融合方向”毕业的博士王建宏、地方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王升、硕士张明等,集中起来成立了课题组,搞综合集成,使6类12种侦察装(设)备实现了科学链接,部队战场信息实时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有了大幅提升,获得总部有关部门的奖励。

  几年来,王炳军通过把部队现有的博士、硕士和大学生人才组织起来联合攻关,解决重大作战训练技术难题40多个,编写4本专业教材被总部推广。

  以对抗升级推动部队实战能力提升

  猛虎也有落入陷阱之时。那是在一次上级组织的对抗演习中,王炳军接到命令,要求他们连夜查清“敌”方的兵力部署情况,天亮前提交给指挥所。

  王炳军立即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了3个侦察分队,亲自担任总指挥,火速赶到数十公里外的“敌”方集结地域,展开作战侦察。

  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就在完成任务准备撤离的时候,有两个侦察小组被“敌”发现,整个侦察行动功亏一篑。

  失败引起王炳军的思考:为什么官兵在复杂作战环境中缺乏应变能力?根本原因是陈旧的训练方式难以适应训练转变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使训练最大限度贴近实战,王炳军决定组建一支体现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特点和要求的“蓝军”对抗分队。

  “蓝军指挥官”由在国际猎人学校获得“最具献身精神突击队员楷模”荣誉称号、军事留学2年归来的侦察营长黄和平担任,把外军“魔鬼训练”引入训练场,配备先进的高技术侦察装备,王炳军要求“蓝军”在对抗中要狠,把“红军”逼上战场。

  去年12月,贺兰山的气温降到了-30℃,王炳军组织部队进行了5昼夜对抗训练,组织所属分队一个一个跟“蓝军”较量。

  有个营长曾在一次对抗侦察中失手,王炳军就为他连续组织了3次针对性对抗训练,一次比一次严酷、复杂,使他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对手,成功地完成了侦察任务,部队也从中摸索出多种实战化训法和战法。

  近些年,为了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王炳军千方百计提高部队训练难度和强度。他组织指战员在沙尘暴中行走,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奔袭,在险象环生的原始森林生存,在夏季能蒸熟鸡蛋的沙漠演练,在冬季能冻伤脚趾的戈壁驻训……这些在极限条件下开展的训练,如今都被王炳军设置了“红”、“蓝”对抗的课目。从实兵对抗到指挥对抗,再到技术对抗,随着对抗的不断升级,部队练兵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从自我对抗到友邻对抗,从平面对抗到立体对抗,从陆军对抗到诸军兵种联合对抗,从一般电磁环境对抗到复杂电磁环境对抗,他们在高强度对抗中加速着训练转变的步伐。(本报记者 马三成 特约记者 侯国荣 宫曦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