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二炮硕士营长证明军事硕士并非文弱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 08:38 中国青年报

  特约记者 王永孝 通讯员 李永飞

  几天前,万和明还坐在异国军事学府的课堂里。几天后,他就成为赣南抗灾一线的“明星”。

  万和明,36岁,第二炮兵某导弹旅发射一营营长,是新型导弹部队响当当的硕士指挥员,先后数十次执行重大军事任务,成功发射5枚导弹。去年年初,作为优秀军事人才,被选送到某国军事学院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万和明不断从报纸、电视上看到部队执行抗灾救灾任务的新闻。正在准备毕业论文的他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即飞回祖国,和战友们一起投入抗灾战斗。

  2月13日,万和明乘坐的中国民航飞机在首都机场一降落,他就迫不及待地给营教导员杨万林打电话,问清部队抗灾的准确位置,随即匆匆赶到北京西站,坐上最早的一班列车,直接赶赴江西瑞金。

  他背着沉重的行囊,按照教导员说的地址,下火车,转汽车,坐摩托车……遇冰雪封路索性深一脚浅一脚地徒步跋涉,终于在大山深处找到部队。

  “营长回国啦!”战士们奔走相告。他们得知万和明连续乘坐9小时飞机、22小时火车、3小时汽车,满身疲惫,两眼通红,于是就在建于当地小学的临时宿营点为他铺好了床铺,让他休息一下。

  “不行!”万和明激动地说,“往回赶的目的,就是要抢时间救灾。等群众的水电通了,我再好好休息!”

  “留学生”回来了,旅领导有意摔打他,把抢运“文赣线”电网塔基的“硬骨头”交给了他。万和明到现场看了看长10来米、重逾千斤的电塔基座,把手一挥:“跟我上!”

  他把塔材最沉的一头扛在肩上,喊着号子指挥大伙儿艰难前行。

  电网铁塔都建在山高林密、坡陡路险的山顶和山腰上,有的地方坡度超过了60度,稍有不慎就有滑倒砸伤的危险。万和明眉头一皱,撤下几名战士在危险路段当起安全员,变“分段搬运”为“流水传递”。几十名官兵在崎岖的山路上排成一条长龙,近10吨物资很快运送到了山顶。

  军事硕士并非文弱书生。万和明在抗灾一线就像“拼命三郎”。

  2月17日,为了让瑞金老区人民早日恢复生产,一营奉命转战山区,抢修农用电网。

  抬着700多公斤的电线杆,不断爬坡上坎,有时还要趟过稻田小溪。有的战士心里发怵,不敢下水。万和明每每第一个跳下去,踏进冰茬林立的稻田。很快,几十双脚踩进刺骨的冰水中,官兵们一路负重奔袭……

  尽管是在抗灾“战场”,万和明一样讲究科技练兵。

  官兵们按导弹发射训练的编组方法,分成一号手、二号手、三号手……变“人海战术”为“分组训练”,只是号手编配与训练场有所区别。而且,官兵们这次不是按照建制而是依个头、体力、耐力、灵活性等科学编配:身强力壮的抬电塔塔基,瘦小灵活的搬轻便器材,耐力强、心理素质好的则去干相对危险的活儿……

  “小个儿往前,高个儿靠后,两人一搭档,体壮配体瘦……”伴随万和明的阵阵口号,一根上粗下细、重达720公斤的水泥电线杆被20多名官兵轻松抬起,顺利通过一段陡坡。翻过山梁走下坡,万和明又开始调整“战术”:“高矮换位,胖瘦配对,脚下生根,重心靠里。”

  往山上运送电网铁塔钢材是个“粗活”。一座电塔钢材重达60吨。万和明带领一营官兵总结经验后创出一个“分段搬运法”。他们按田径中接力赛的分配方法,把战士按体力强弱分配在不同路段上。结果是,他们运得比别人快,战士们有休息的“空当”——同样的活儿、同样多的人,干得远比别人轻松自在。就连山上负责安装电塔的电力工人都眼红地说:“看人家当兵的,干粗活儿都讲‘战术’。这要是上了战场,准能赢!”

  因为“高招”不断,发射一营创造了400人3天搬运7座60吨电塔的纪录,被人们称为“抗灾奇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