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研发中程弹道导弹遭遇瓶颈和国际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 09:54 四川新闻网
台军研发中程弹道导弹遭遇瓶颈和国际压力
资料图:台湾探空三号火箭

  研发中程导弹遭遇瓶颈

  近年来,台湾地区军方研发中程弹道导弹的传闻不断,尤其是自1998年开始发射探空火箭后,外界对台湾地区利用探空火箭任务发展弹道导弹技术的质疑声就不断。因为探空火箭确实是弹道导弹研发的“热身动作”。“中科院”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研发“青蜂”和“天马”弹道导弹时,即曾利用探空火箭研发相关技术。

  目前台探空火箭已发射6次,不过只进行过4次科学实验探空1号只进行飞试,并无搭载任何负载,探空2号则发射失败。透过探空火箭本体研制和4次科学实验结果,“中科院”分别开发出火箭脱节和空中点火、弹道观察和修正、鼻锥罩开启、姿态控制系统和弹头分离等技术,并搜集到重返大气层等相关信息,这些技术和信息皆可应用于中远程弹道导弹研发上。

  2006年台湾地区“国家太空中心”表示,预计在2010年发射探空11号火箭,将台湾第一颗微型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不过即使是把重约30公斤的微卫星送入近地轨道,都需要使用更大型、推力更强的探空火箭。《军事家》杂志称,这意味着“中科院”已开始进行卫星发射载具的研发工作。一旦“中科院”卫星发射载具研发成功,等于宣告“台湾已取得中程弹道导弹俱乐部的入场券”。因为,事实上,固体商用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可说是“一体两面”,即都是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只是用途不同,就如同某些车辆的民用版和军用版一样。

  不过中程弹道导弹研发对台军来说还有一个重大挑战,就是GPS导航控制系统。中程弹道导弹因射程较长,飞行时间也较久,因此受大气环境及风向影响很大,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导航控制系统,不断修正弹体维持在预定的轨道上。而最佳的导航方式也应当是惯性导航配合GPS导航,即以GPS修正惯性导航因长时间工作造成的飘移累积误差。事实上,包括“雄风”—2E等巡航导弹都需要GPS加惯性导引(INS)。而目前台军只能使用GPS民用码,命中精度会较差。

  台“中科院”已经开始研发GPS/INS导航整合系统,并曾在探空火箭上进行实验。2004年12月14日发射的探空4号火箭就曾进行GPS接收机高速运动及太空环境下的性能验证,且地面同时进行差分定位DGPS测量,并提供大气观测飞行路径实时精密数据。而这套“实时GPS量测系统”即是由“中科院”导弹火箭研究所惯性系统组所研发。2006年1月18日发射的探空5号火箭就将GPS接收机作为制式配备,提供飞行路径实时精密数据。不过《军事家》杂志称,要达到长程精确导航和终端弹道修正,台湾仍有陀螺仪等技术瓶颈待突破。

  不仅如此,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必将引发“国际压力”,尤其会招致美国的强烈反对。早在2006年6月,美国《防务新闻》便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新闻《台湾的导弹计划引发关切:美国担心地对地导弹将挑衅中国》。文章指出,台湾当局计划发展中程弹道飞弹,射程2000公里,可攻击北京,生产计划是30枚。美国官员警告说,“台湾不应进行可攻击中国大陆的飞弹发展计划,因为这些发展过于挑衅”。

  事实上,陈水扁的“决战境外”思想一抛出便受到岛内政界和舆论界的质疑。香港《广角镜》杂志认为,台军目前唯一能打击大陆纵深的所谓战略武器“雄风”—2E巡航导弹,其飞行速度还不如喷气式飞机,如从台湾岛射到上海需一个多小时,大陆拥有庞大的雷达网和空中预警机并构成严密的防空网,有足够时间用各种手段拦截。何况引导巡航导弹到达预定的攻击目标,需要依赖GPS卫星导航、数字地图匹配、末端光学及红外成像制导等相关支持设备的保障,台湾现有实力根本办不到,只有仰美国鼻息。即使台湾当局发展出了中程弹道导弹和独立的GPS卫星导航技术,在部署上仍将面临政治压力。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