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卫星工程五大系统核心部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 06:20 解放军报
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卫星工程五大系统核心部分
蓄势待发的“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卫星工程五大系统核心部分
研制中的"嫦娥一号"

指挥控制中心

劈波斩浪的“远望三号”远洋航天测量船

  -宋丽芳 黄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璀璨星空连心宇

  嫦娥飞天,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拉开了序幕。

  在这项举世关注的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要承担了五大系统中的两大系统,即“嫦娥一号”卫星及其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的研制任务。

  “嫦娥一号”卫星是绕月探测卫星工程五大系统最核心的部分。经过科研人员艰苦努力,“嫦娥”终于掀开面纱露出真容——她的外形是一个2.2米×1.72米×2.2米的六面的长方体,两侧各装有一个大型展开式太阳电池翼,当两侧太阳翼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可以达到18米。她的“体重”为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整颗卫星由结构与机构、热控制、供配电、制导、导航与控制、推进、数据管理、测控数传、定向天线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

  “嫦娥一号”创造了中国航天器史上多个第一的记录:第一个进入月球轨道的航天器、第一次在飞行中实现至少8次变轨的航天器、第一次使用紫外敏感器进行姿态确定的航天器、第一次实现远程测控通信的航天器。

  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研制人员在方案论证阶段提出百余项新技术项目。其中,重大技术关键项目有4项,即:大推力氢氧

发动机、动调陀螺四轴平台技术、冷氦加温增压技术、低温氢气
能源
双摆伺服机构技术。

  为了执行“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任务,火箭研制人员还对火箭作了适应性改进,应用了5项科技创新项目。它们分别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远距离通用测试发控系统总体设计,控制系统系统级冗余技术研究与应用,三级氢氧发动机校准试车后不分解技术研究与应用,激光惯性测量组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可靠性增长项目应用。

  -陈国玲 彭梅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浩瀚大洋布“天网”

  在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即将迎来组建30周年之际,执行“嫦娥一号”卫星远洋测控任务的“远望二号”、“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正在遥远的南太平洋上排兵布阵,用无形的电波编织成测控“天网”。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简仕龙对笔者说: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实现了5大历史性跨越:从陆地测量到海上测量、从水上发射测量到水下发射测量、从国内卫星测量到国外卫星测量、从航天器单一测量到能测能控、从卫星测控到飞船测控,迄今已圆满完成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国内外卫星、飞船发射等49次航天远洋测控任务,总航程约一百万海里,海上综合试验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说起执行此次任务的“远望二号”、“远望三号”测量船,简仕龙脸上漾起自信的笑容。他介绍说,“远望二号”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远洋航天测量船,组建22年来,圆满完成几十次重大试验任务,累计出海1495天,航行26万多海里。特别是近几年,他们攻克重重难关,创下了我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航程最远、连续测控时间最长等纪录,实现了航天测控由陆地到海洋的历史性跨越,出色地完成了卫星和“神舟”号飞船发射海上测控任务。

  “远望三号”测量船从1993年7月建成至今,连续创下一年内出海次数最多、一次出海连续航行时间最长、最先承担单船测量任务等纪录。从“神舟”一号飞船升空到“神舟”四号飞船上天,“远望三号”屡次出太平洋、跨印度洋、战大西洋,多次在海上对飞船成功实施应急控制,为中国航天立下赫赫战功。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千里万里牵“嫦娥”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夕,笔者走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视化测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自动化计划生成能力和清晰图像传输能力的现代化载人航天飞控中心。

  走进飞控大厅中央,只见4块巨幅大屏幕连为一体,上方标有北京时间、任务时间、飞行时间的显示屏同时显示着从各个测控站(船)传来的信号,它们与数十个显示工作站和显示工作台,构成了大规模的双网结构的网络系统。左侧的大屏幕显示着来自发射场的画面,中间的两块大屏幕显示着“嫦娥一号”卫星三维动画,右侧则是各种飞行参数。

  中心党委副书记李学宾说,在执行航天器飞控任务中,以三维动画显示的立体图形,不仅可以表现火箭发射时的真实情景,还可以把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的姿态真实、实时地展示出来。

  这是一次“嫦娥”升空前的调试预演。指挥员一声令下,调度人员“火箭起飞、星箭分离、地月转移开始、第一次近月制动”等口令此起彼伏。大屏幕画面上,“嫦娥一号”卫星张开蓝色的太阳能帆板,像一只巨鸟划过幽深的夜幕。

  飞控大厅指挥控制台前,专家们正密切关注着卫星发射前的各种状态。操作台前,身着海蓝色防静电工作服的技术人员,正目不转睛地监视着电脑屏幕上跳跃的字符和变换的曲线,飞速地敲击着计算机键盘。偌大的大厅内,只听到手指敲击微机键盘的轻响。

  大厅里,120台显示工作台分为5排,像待命出征的勇士,在运转中蓄积着能量。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万事俱备,只待一声令下,我国的航天测控尖兵将追踪着“嫦娥”卫星的航迹,走向遥远的月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托举“嫦娥”奔月宫

  自古就有“月是建昌明”一说,月亮似乎离西昌很近,我国的探月计划在西昌迈开第一步,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近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迈入了新一轮高密度发射期,年均发射卫星将达到8颗以上,仅“

十一五”期间就将有30多颗卫星从这里升空,相当于前30年发射的总和。

  自中心受领了“嫦娥”卫星发射任务后,从2004年6月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开始引入国际通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以之作为中心保证发射质量管理水平的标准和依据。

  体系推行两年来,“技术管理双归零”、“零缺陷管理”等管理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心科技干部的头脑中。“航天发射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产品,工业产品有瑕疵可以降级处理,但是卫星发射却是‘一锤子买卖’,一旦进入发射程序就不可逆转。实现零缺陷,确保成功,是我们永恒的目标。”中心总师陶钟山如是说。

  质量是责任,责任要由具体人来承担。如今,走进中心的每一台设备、火箭测试的每一个工作间,都会看到一张醒目的责任牌,上面清楚地注明设备名称、责任人及有效时间。一张小小的卡片辅以每次任务进程中的各种记录,使责任具备了切实的可追溯性。通过明确职责,中心基本做到了人人讲质量、事事重质量、全员管质量、全程抓质量,中心的科技人员对于每项工作为什么做、做什么、谁来做、什么时间做、在哪做以及应该做得怎么样谙熟于心。

  通过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实践,中心建立了“工作按程序组织、测试按流程实施、操作按规程执行、判读按标准比对,记录按表格填写”的质量行为准则,使传统经验与现代理念找到了合点。2006年以来,中心圆满完成7次发射任务,任务质量目标实现率达到了100%。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