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进藏女兵:创造世界女兵史上绝无仅有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6日 06:53 解放军报

  纪晓松

  2006年初夏,我应《军事历史》杂志之约,去写一篇关于首批进军西藏女兵的文章,看了他们提供的相关资料后,我就被这段历史深深地吸引住了。

  首批进藏女兵,是指1950年前后,二野第18军领受进军西藏的重大任务时,在北京、成都、重庆、西安、郑州、南京等地,特招的一批从事医疗、文艺、通信、后勤等工作的女兵。

  1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女兵分散在进藏队伍中,在缺氧、断粮、路险等恶劣的高原条件下,和男人们一样背负着沉重的行囊,从川藏、青藏两线翻过无数座雪山,趟过无数道冰河,越过险象环生的泥沼草地,经过半年、一年、甚至四年(修川藏公路)艰苦卓绝的行军,她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比坚韧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屋脊,徒步走进了拉萨及其它边防重地。进藏后,面对复杂的社情、民情,她们用动听的歌声、高尚的医德、真挚的情感、博大的爱心深深地感染了藏族同胞,打破层层隔阂,为稳定社会,为汉藏团结做出了特殊贡献。正值花季的女兵们,挑战了生命极限,以无比绚丽的人生乐章创造了世界女兵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坦率地讲,此前我对这些也一无所知。她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进藏途中发生了什么?她们现在哪里?生活得怎样?一个个问号,使我从2006年春采访至2007年夏,由一篇文章而变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天路行军——1951·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

  从每一位当年进藏女兵家中走出,总有难以言述的感情潮水在涌动。

  李俊琛家在北京玉泉路铁道兵的一个院子里,她是我第一个见到的进藏女兵。她是二十世纪经典舞蹈《洗衣歌》的编导。她13岁那年从北京参加了进藏部队的战斗剧社。当时在队伍中个头最小,背上行囊后整个人近乎被遮得看不见了。进藏途中参加了修筑川藏公路,经过整整四个年头才到达了拉萨。此后一直在西藏文工团从事舞蹈工作。让李俊琛一举成名当然是周恩来总理三次提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遍中国的《洗衣歌》了。第二次采访她时,正逢去年八一前夕,李俊琛正在为总政一家干休所排练《洗衣歌》。进藏时落下的腰痛病,这些天没日没夜地一直在折磨着她。

  于俊娥家在成都市洗浆街。当年肩扛一百五十斤大米,敢和男兵比试的女大力士,如今已经78岁了。关于她的故事,我在书中有颇为详细的记述。这位来自沂蒙山的女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当年在岗托兵站,她已怀孕三个多月,在翻晒进藏大军粮食时,突遇仓库倒塌之灾,被砸成重伤,她苏醒后顽强自救,竟奇迹般地活下来,并生下了孩子。

  易莲芳,一等功荣立者,老家在四川,14岁就加入了进藏的部队。她非常珍惜当兵的机会。在进藏途中筑路修机场时,有人问她为何这样拼命干活?易莲芳想了想说:“我想去见毛主席!”采访易莲芳老人时,我不知老人有心脏病,更不知老人一深入到当年进藏的话题,就会激动异常。直到老人红着脸赶紧去吃速效救心丸,我才感到自己的冒失。

  当黄崇德老人得知我不是个专业作家,一直在自费采访写作,她就要用她每月并不丰裕的退休金资助我。我很感动,但不能接受。老人这样对我说:小纪,你为我们进藏这段历史付出了很多,我们感谢你!我们都老了,现在还能说说讲讲,再过些年恐怕不一定能讲了,许多当年的战友有的病重,有的离去了,你这样做,是在抢救一段历史。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日渐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因为在她们身上有难得的精神宝藏。我努力全景式地去描述这段历史。当年的女兵们现今大多年近八旬,再过若干年,见证她们事迹的人将会更为稀少,留下的遗憾就会更大。

  感动,是人类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采访的日子,我为徒步进藏的女兵所创造的奇迹和非凡价值,时时感动着!感动使我的写作燃起激情。(纪晓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