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炮基地将装备维修车间搬到战场实施快速抢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 06:13 解放军报
紧急抢修。陈江兵摄
徐少平 本报特约通讯员 余文武 装备保养 从静态到动态 一次机动演练,第二炮兵某基地装备部部长邓玉恩特意选择了一个雨天,以检验装备在恶劣条件下的机动能力。虽做了充分准备,但还是有3台在装备保养中获先进的“红旗车”中途趴了窝。 “红旗车”趴窝引发了大家的反思:长期以来,装备保养都不出库房,除尘、除锈、喷漆,然后“刀枪入库”。看上去“光彩照人”,一拉动就出问题,其“病根”在于没有用实战的标准来衡量装备保养。 为此,该基地打破传统的静态装备保养模式,实行“双百制”动态装备保养模式。即:维护保养前拉动100公里检验装备性能,维护保养后再拉动100公里复查维护效果。在保养中,他们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将每周半天的零散保养整合为每月5天的集中保养,保障了全系统保养时间;增加了中长途机动试车、仪器设备联检等10多个科目,保证了维护保养的深度;每月相对集中的装备维护保养,还提高了装备机动性能和司机驾驶水平。 实施装备动态维护保养以来,该基地所属装备完好率常年保持在99.5%以上,促进了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提升。 装备抢修 从车间到战场 未来信息化战场,战机稍纵即逝,需要高效快捷的装备保障模式作保证。 一次装备保障演练,一台特种车辆突发故障,抢修人员开出“需对发动机动手术”的诊断。按惯例,该车必须送回修理厂修理,需要一周时间。无奈,参演官兵只好丢弃车辆,退出演练。 “装备保障工作,凡是制约战斗力建设的,都要下狠心改革。”面对装备保障滞后于信息化战争的实际,基地积极改革装备维修新模式,将维修车间搬到战场,提高部队快速抢修能力。 他们在“缩时增效”上下功夫,在实践中归纳出5种通用装备的大中修新工艺流程,从技术层面对修理的技术标准、技术检测等内容进行了修改,规范了部队修理作业。同时,该基地创新车辆维修新模式,开展装备伴随保障,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如今,该基地对车辆实施发动机更换“手术”,只需要40分钟就完成了。 装备革新 从争虚名到求实效 近年来,该基地在装备保障技术革新方面成果颇丰,先后取得了3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可是,不少成果长期“深藏闺中人未识”,没有走向战场转化为战斗力。 革新成果为何没找到“婆家”?基地党委深入调研后找到了根源:为争评奖虚名,装备革新在研究方向上有偏差,与部队训练脱节。 为了让革新成果贴近实战,该基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抬高“门槛”,对与实战需求贴得不紧的课题一律不准上马立项;建立了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绿色通道,将新出炉的成果第一时间送到战场上检验淬火,优胜劣汰;在装备革新成果推广方面,抓紧安排、特事特办,在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上给予充足保证;加大技术干部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尤其是对那些成本低推广价值高又能较好解决训练作战难题的成果给予重奖。 超常规措施和良好机制的出台,催生了装备革新成果快速生成和转化。该基地先后有8项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5项成果被定型列装和广泛推广,解决了众多部队装备保障难题。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