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八十载 感谢人民养育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 06:16 解放军报
峥嵘岁月八十载 感谢人民养育恩

峥嵘岁月八十载 感谢人民养育恩


  

${新闻标题}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常玉珍——

  修“幸福院”,搭“喜鹊桥”,您拥有几十位功臣爸妈;建“孤儿村”,办“公益事”,您养育十多个老区儿女。“保家卫国尽忠孝,忠臣孝子人人敬”——您手书的对联贴在门上,更刻在人们心里。用钱,您播撒着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大爱;用爱,您温暖了因钱而淡漠的世情。

  

${新闻标题}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刘维灿——

  作为公司董事长,您深知创造财富的秘诀;作为爱国拥军模范,您更知道子弟兵是人民宝贵的财富。60年前的地下党员,把迎接解放大军的满腔赤诚保存了半个多世纪。如今年届八旬,您收起所有的荣誉,除了“子弟兵好妈妈”的牌匾;您辞去所有的职务,除了拥军促进会会长一职。您,精神上更加富有。

  

${新闻标题}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卡德尔——

  您将40年的执著倾注于笔端,一笔一划记下子弟兵和栏杆村的故事,也记下了维吾尔族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深情。您像库尔班大叔一样的传奇温暖了中国人的记忆。一篇日记,一朵雪莲;千篇日记,香溢天山。您的日记,成为西部热土上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

  

${新闻标题}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庄印芳——

  从花季少女,到耄耋之年,您倾其所有,矢志拥军;从淮海战场的“支前女队长”,到和平年代的“名誉指导员”,您大爱无垠,温暖官兵。播撒芬芳真情,收获瑰丽人生,聂帅称您是“人民子弟兵的母亲”,官兵称您为“和蔼可亲的庄妈妈”,而您常常这样说:“做娘的,心里要时时想着孩子们……”

  

${新闻标题}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毛成秀——

  昔日的“拥军小妹”,如今的“拥军奶奶”,不到65岁的您,却用51年时间做着同一件事情。慰问了多少子弟兵,送去了多少慰问品,您在银行工作多年,却没计算过51年倾力拥军的成本。“咱们的毛妈妈”,官兵代代相传的亲切称呼,就是您最感欣慰的回报。

  

${新闻标题}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赵趁妮——

  您的脚很小,可在爱国拥军的道路上留下的足迹却很深,很深。在长江抗洪的大堤上,在人群拥挤的火车上,在苏北偏僻的军营里,您凭着这双小脚的支撑,几十年来四处奔波,为官兵送去温暖和爱。岁月流逝,您走向军营的足迹依旧美丽!

  

${新闻标题}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拉吉——

  3吨多酥油茶,用半斤容量的军用瓷缸盛,至少12000缸——40多年来,您用藏族人民纯朴的情感,酿制高原上最“流行”的饮料,温暖着西藏岗巴地区边防哨所一茬茬官兵的心;您像当年支援红军长征过藏区的藏胞,在引领官兵巡逻雪域边关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身躯融入坚固的国防。

  

${新闻标题}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韩素云——

  十年如一日,您独撑家门,抚幼养老;心中有大义,您虽患顽症,却无怨无悔。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用柔弱的双肩支撑起九口之家的希望,支撑起戍边丈夫心中一片晴朗的天空,支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上一块坚实的基石。爱国,爱家,爱亲人,您的爱因无私而博大,因平实而动人。

  

${新闻标题}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宋顺女——

  新婚燕尔,丈夫为救战友高位截瘫,您不离不弃,鼓励兄弟接过钢枪;兄弟长眠战场,您无怨无悔,又送独子和侄儿步入军营——五个亲人,两代军功!您,一位看着“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长大的“阿妈妮”,超越命运多舛的悲凉,让“满门忠烈”不只是遥远的历史背影,也是当下真实的感动。

  

${新闻标题}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姚慈贤——

  您爱儿子,爱家庭,但更爱国家。您柔中有刚,用羸弱的身躯哺育出四名军中硬汉;您苦中有乐,以一生辛劳传承着家国天下的大义;您泪中有笑,虽无儿孙绕膝前却留大爱天地间。这份因爱而升华的母爱,寄予着所有军人母亲的付出与牵挂,给予了所有军中儿女一个圣洁的灵魂。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沂蒙六姐妹——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你们把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以博大的爱心、如磐的信念和勤劳的双手,书写出一个民族众志成城的传奇。沂蒙六姐妹,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名字:杨桂英、公方莲、张玉梅、伊廷珍、伊淑英、冀贞兰。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戎冠秀——

  烽火岁月,数不清多少战士穿着您纳的军鞋去打仗;血战归来,数不清有多少伤员远远看见您举着灯笼守在路旁。您的名字是燃烧在晋察冀边区的一团火,您的母爱是流淌在八路军战士心中的一条河。您离开人间已经整整18年,而今天18岁的士兵依然深情呼唤您——戎妈妈。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帅士高——

  创造历史的是民众,点亮历史的是英雄。1935年5月24日,大渡河安顺场阴霾的天空,仿佛回荡着72年前石达开全军覆没的悲歌。是您,第一个站出来,召集船工迎着敌人的炮火,撑起红军强渡的第一杆。大渡河在安顺场转了个弯,您却把红军这段历史撑成了直线。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胡玉萍——

  您只是三个儿女的母亲,但北疆军营几十万战士都喊您“妈妈”。您活了87岁,拥军长达70年。从少女时代为解放军烙第一张煎饼,直到把养老的房子送给了一名退伍兵,您为战士奉献的,是一名农家妇女一生的真情。

   评委会评选感言·致施丽容、乔文娟、黄冬梅、吴彩玲、张月好、喇震洲——

  你们以坚强的信念与博大的情怀,实践着爱国拥军的不懈追求;你们以如山的父爱和似水的母爱,演绎出关爱军人的至真亲情。在铸造共和国钢铁长城的事业中,你们快乐而执著地奔跑,不图世俗的回报,只为心中的目标。

  常玉珍:拥军是我的幸福源泉

  ■本报记者刘璇

  一位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60岁年轻得多的女士,表情平静怡然。在签到簿上,她缓缓写下自己的名字:常玉珍。

  乌黑、一丝不乱的头发,是特意新烫的;红色帽衫、雪白长裤的装束,是专门挑选的。常玉珍说,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忙,人特憔悴,所以打扮了一下。因为,她希望人们能看到一个神采奕奕的常玉珍,感受到她和老功臣们在一起的幸福。

  请柬上,是过去从未谋面,但志同道合者的亲笔签名;镜头里,是不必相互交汇,也能读懂彼此的眼神——一次家人般的团聚,让常玉珍收获了真情、理解和动力。

  小心翼翼地收起泛着水晶般光芒的奖杯和红彤彤的证书,常玉珍说要把这些作为礼物,统统带回“幸福院”,让功臣爸妈高兴高兴。因为,“我幸福着他们的幸福,而拥军就是这一切幸福的源泉。”

  刘维灿:永不退休的“兵妈妈”

  ■本报记者李学勇

  你不会想到这是一位79岁的老人,不仅仅因为她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更因为她观念不老、思想年轻。

  “您辞去所有其他职务,惟独保留拥军促进会会长一职……”当主持人宣读评委会致刘维灿的评选感言时,老人听得异常专注。73岁才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她,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在爱国拥军这个岗位上我永远都不会退休。”

  见到一起来领奖的“沂蒙六姐妹”之一的伊淑英,刘维灿格外兴奋。9年前,在沂蒙山区,她曾上门慰问这些拥军老姐妹,几天几夜一起聊天、唱歌。

  “来之前我和在厦门大学当教授的女儿商量了一个新的计划,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军营授课。”看着这位半个多世纪永不疲倦的拥军老人,我们默默祝愿她身体永远健康,精神永远年轻。

  卡德尔:真实记录鱼水情

  ■本报记者辛士红

  头戴花帽,身穿袷袢,一把银须,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巴克在人群中显得那样与众不同。他去年两次受到胡主席接见,被天山南北各民族同胞视为“最幸福的人”。今天,他从踏上人民大会堂红地毯的第一步起,脸上的道道皱纹溢满幸福的笑容。

  当卡德尔老人在二儿子木塔里甫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上领奖台时,他的双手颤抖得厉害。曾经沧海的老人心潮逐浪,多少尘封的记忆从页页发黄的日记中复苏。他选择日记这一古老的方式,执著讲述军民同心的鱼水欢歌。

  卡德尔说:“从受到胡主席第一次接见以来,我又写了200多篇日记,我们一家要世世代代把日记写下去,让子孙们知道共产党好,解放军亲。”

  愚公移山尚有期,卡德尔的日记却没有终篇。今夕灯下,他是不是又写下一篇新的解放军爱民日记?

  庄印芳:“见到你们格外亲”

  ■本报记者张晓祺

  鲜花、掌声、军礼,奖杯、笑容、祝福。今天,“人民子弟兵的好母亲”庄印芳,满脸荡漾着醉人的幸福。她拉着官兵的手,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思念情。

  这一刻,情深意浓!步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庄妈妈显得格外激动,与一同领奖的姐妹紧紧相拥,和参加颁奖仪式的官兵合影留念,64年真诚的付出、忘我的投入,浓缩着军队与人民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情谊。这一刻,备感神圣!全国“爱国拥军模范”、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拥军路,庄妈妈曾获得上百项荣誉,这次站在主席台上,她把奖杯举得最高:“俺要把奖杯和证书摆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

  此情撼心灵,真爱感人间。庄妈妈说:“奉献三百万,拥军一辈子!俺只图子弟兵安心服役,让国防更加强大,全国老百姓永远过上太平幸福的生活。”

  毛成秀:母爱无私最伟大

  ■本报记者欧灿

  这是毛成秀第5次来北京了,每一次,迎接她的都是鲜花和荣誉。

  “我没做多少事情……”毛成秀几次对记者这样说,像是在自言自语。其实,她做了很多事情,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官兵亲切地叫她“毛妈妈”?

  大爱无垠,精力有限。毛成秀说,我对得起“毛妈妈”这个称呼,却对不起自己的妈妈。1993年“五四”青年节这天,毛成秀到某部慰问官兵,而官兵们怎么也想不到,这天正是“毛妈妈”的妈妈91岁寿辰,而老人就住在他们营区附近。

  母亲去世那天,毛成秀仍在部队慰问,没能见上老人最后一面。但消防战士陈平牺牲后,她却陪着烈士的父母在陈平灵前守了三天三夜。“母亲用行动教给我:母爱无私最伟大,我有这么多优秀的‘兵儿子’,她会感到欣慰的。”毛成秀说着,泪水滑过脸颊。这些年来,与毛成秀保持联系的官兵中,有14名战士提干,45人立功。

  赵趁妮:“拥军的事要赶紧做”

  ■本报记者翁淮南

  曾经,在遭遇4位亲人相继病故的不幸时,她担起家庭重任,让儿子安心服役;接着,她又拖着小脚把女儿送上战场;随后,又陆续将外甥、孙子等5人送到部队。几十年来,她还走访了一座座军营,为官兵送去温暖与关爱。

  82岁的赵趁妮走上人民大会堂的红地毯时,她那双麻利的小脚已显得力不从心,可她仍坚持着:“前年春节前,有个部队请我作报告,买不到火车卧铺票,就一直站了4个钟头。”提起这段经历,老人很自豪。

  当主持人宣布评选结果时,她紧张得像个小学生等待老师公布分数。听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她幸福得一脸羞涩,她知道她的“拥军考卷”这回得了满分。

  “年龄大了,还有很多拥军的事要赶紧去做”,老人说她没多少文化,可她知道应该做个修路工,自己往前多修几步,后人就会少些坎坷。

  拉吉:酥油茶里寄深情

  ■本报记者刘化迪

  75岁的藏族阿妈拉吉来自“雪山附近的村庄”岗巴——雪山举世闻名,是珠穆朗玛峰。

  阿妈头一次下高原,头一次来北京,头一次被这么多闪光灯照着……赶了万里路,海拔降了5000米,难怪有些醉氧、有点眩晕。从人民大会堂一楼乘电梯到四楼的重庆厅,阿妈一甩藏袍,坐在了地板上。

  阿妈今天带了两样东西,哈达和酥油茶。酥油茶是雪域高原醇美的乳汁,哈达像边陲雪山逶迤的天路。40多年了,自打岗巴有了第一个哨所,阿妈年年都要给万里迢迢赶来的新兵熬酥油茶,帮助他们暖身子、抗缺氧;阿妈年年都要给离开哨卡的老兵献哈达,替他们保平安、送祝福;阿妈年年都要大病一场,那是送走又一茬老兵的时候……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啊;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啊;阿妈哟,您对金珠玛米的深情,说也说不完啊!

  韩素云:助人本色一点没变

  ■本报记者赵阳

  十几年前的好军嫂,纯朴羞涩,病痛的双腿离不开双拐的支撑;如今的韩素云,自信干练,脚步稳健。在颁奖现场,她一会儿扶着庄印芳上台阶,一会儿帮毛成秀找座位,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本色一点儿也没变。

  热烈的气氛中,韩素云健步走上领奖台。看到“好军嫂”战胜病痛重新站起来,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回想当年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韩素云说要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人。从普通农妇到优秀公务员,岗位虽然变了,但韩素云心里始终装着穿军装的亲人。尽管医生要求她少走路,可她每年都要不辞辛劳地走边关、看战士,不厌其烦地为官兵婚恋、军嫂就业奔忙。她对记者说:“只要腿能走动,我就要为最可爱的人多做点事。”

  我们相信,美好的品德和无私的爱心,将永远是韩素云人生征途上征服困难、健步前行的力量所在。

  宋顺女:“金达莱”美丽依然

  ■本报记者邵薇

  今天,61岁的宋顺女穿着特意为参加颁奖仪式定做的朝鲜族礼服,如同一朵历尽沧桑却从容绽放的金达莱。

  仪式前,她热情地拥抱了其他几位获奖的老“妈妈”,并对记者说:“和她们比起来,我做的这些不算什么。”这一刻,她似乎忘记了自己所有的坚持与付出。

  上台接过奖杯和鲜花,她的脸上难掩激动。一如5天前,当她得知自己获奖,竟和老伴整夜未眠。因伤致残卧床37年的老伴打趣地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大家还记得你,看来我可以瞑目了。”她打断老伴:“每天回家我还要叫一声‘老李’,没人答应可不行!我们要一起好好地活着……”

  走出人民大会堂,宋顺女的脸上挂着微笑,她礼服上的金达莱花在阳光下格外动人,就像她那颗温暖和感动着我们的美丽心灵。但愿,在时代的大潮里,我们能看到更多这样的美丽……

  姚慈贤:本色母亲是最美

  ■本报记者李砺寒

  与大家合影,姚妈妈悄悄地站在了取景框的一侧。随后,她又第一个离开镜头的包围,蹒跚踱回自己的座位。闪光灯下,她的目光有些闪烁,看得出,她有点手足无措。

  或许,她更习惯于把殷殷嘱咐打进背包,像多年前所做的一样,把心爱的外孙又送进了军营。或许,她更习惯于把所有艰辛藏入笑容,每逢节日走进驻地军营,为远离家人的战士带去关爱。又或许,她更习惯于母亲的角色——在不为人知的岁月中默默奉献,只有在儿子站上奖台那一刻,才会在人群中仰起那骄傲的脸。

  略微紧张之后,还是一如既往的淡定。你看,带着耀眼奖章的,是一身藕色素衫;捧着娇嫩鲜花的,是一手斑驳老茧;被华灯照亮的,是丝丝银发和道道皱纹。

  这一刻,再华丽的光彩,也掩不住她平淡的本色。这一刻,本色母亲是最美。

  恒星背后是银河

  ——写给爱国拥军新闻人物颁奖仪式上的缺席者

  ■本报记者武天敏

  今天,人民大会堂重庆厅鲜花吐艳。穹顶上,璀璨的灯光犹如满天繁星。

  伴着委婉缠绵的《十送红军》乐曲,被来自全国110万张选票评选出的爱国拥军新闻人物登上领奖台。

  刹那间,镁光灯亮成一片光海,每一名新闻人物犹如万众景仰的恒星,格外耀眼。

  然而,获得本次评选特别奖、群体奖和荣誉奖的15名爱国拥军新闻人物中,只有两名领奖者是获奖者本人。为另外3名获奖者领奖的,是他们的亲属和所在地区的军地领导。

  13名获奖者的缺席,是这次颁奖仪式的一个遗憾,但“缺席”者背后的故事更令人肃然起敬。

  ——他们当中,有5人已经去世。他们是:“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为红军强渡大渡河划“第一船”的老船工帅士高、倾其一生所有拥军的农家妇女胡玉萍、“沂蒙六姐妹”当中的杨桂英和公方莲。

  怀抱鲜花,戎冠秀的孙女李秀玲眼里涌出泪花:“奶奶获的第一个奖,是1944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上,聂荣臻司令员颁发给她的‘子弟兵的母亲’的大红锦旗。奶奶要是活到今天,该有111岁了。她要是看到今天,该有多高兴啊!我回家要把这束花放在奶奶的照片下……”

  ——他们当中,有5位年事已高或身患疾病,无法到场领奖。他们是:亲手为战士缝制上百双“拥军鞋”的回族老鞋匠喇震洲,送15名儿孙参军报国的模范军属张月好,“沂蒙六姐妹”中的张玉梅、伊廷珍、冀贞兰。

  代表“沂蒙六姐妹”前来领奖的伊淑英老人,已经83岁了。负责接待工作的报社同事张和芸搀扶着老人对记者说:“伊妈妈这趟到北京,一路走得不容易。沂蒙山区下暴雨,山洪冲毁了路和桥,老人走了六七里的山路,才来到镇上乘车。来到北京,血压已升到170了……”

  老人静静地听着,慈祥地笑着。握住老人青筋凸起的手,记者心中无法平静:这就是当年孟良崮战役中,组织群众为子弟兵烙了15万斤煎饼、洗了8500件军衣的“沂蒙红嫂”的手啊!

  ——他们当中,还有3位因工作繁忙无法前来领奖。他们是:为军人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女博士黄冬梅、组织群众共建拥军的延安宝塔区民政福利刺绣厂厂长吴彩玲、创办“拥军网”为子弟兵搭“鹊桥”的乔文娟……

  然而,他们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缺席”。如潮的掌声,代表着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的崇敬。掌声中,爱国拥军新闻人物荣誉奖获得者、福建晋江市女企业家拥军联谊会名誉会长施丽容对记者说:“我是代表千千万万热爱人民军队的共和国公民来到人民大会堂的。”

  是啊,恒星背后是银河。岁月无痕,我们已经数不清当年人民群众支前的小推车碾出了多少车辙。110万张选票固然多,又怎能把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每一颗爱国拥军的星辰囊括?

  (本版稿件均为本报北京8月20日电,照片由本报记者周朝荣、本报特约记者张坤平摄)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