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战争岁月》第五集从容淡定肖劲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 10:44 湖南卫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苏联东方大学,是一所讲授马列主义课程的政治大学,然而,在1921年的夏天,一个化名查戈洛斯基的中国新学员却在入学志向登记表中填下了“学习军事”的志愿。

  查戈洛斯基的原名叫肖劲光,那么,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派往苏联学习马列理论的肖劲光为什么要求学习军事呢?在他后来的军事生涯中又经历了怎样残酷凶险的战火考验呢?

  肖永定 肖劲光大将长子

  因为国内(革命斗争)光是有政治人才不行的,你还要打仗啊。武装斗争才能取得政权。因为只有武装斗争是毛主席的思想,你要学习(军事)的话只能到苏联去学习,所以(他)主动地要求学军事。

  1903年1月4日,肖劲光出生在湖南长沙湘江南岸赵洲港的一个贫苦家庭。

  两岁时父亲病故,六个未成年的孩子全靠母亲一人辛勤劳作勉强度日。

  1917年冬天,十四岁的肖劲光以勤工俭学考取了长沙长郡中学。苦难童年促使肖劲光发奋读书,而课余假日,性格内向的肖劲光便在校园的竹林间吹奏洞箫,而就是这根洞箫陪伴他走过了漫漫长征路。

  孔继宁 毛泽东外孙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大大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当时长沙的学子们面对民族的危亡而热血沸腾,肖劲光的平静生活发生了改变。1920年,十七岁的肖劲光秘密加入了革命团体俄罗斯研究会,而这个研究会的主持人正是毛泽东。从那时起,肖劲光开始了他与毛泽东贯穿一生的师生情谊。

  1920年夏天,按照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指示,俄罗斯研究会秘密招收一批进步学生赴苏联学习,以培养中国革命的骨干,肖劲光于是成为第一批人选。

  此时的肖劲光已经深深感悟到俄国十月革命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在他的执意请求下,化名查戈洛斯基的肖劲光从东方大学转送到莫斯科红军军官学校学习,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涉足军事领域的一批人。

  肖永定 肖劲光大将长子

  所以他很刻苦地在国外学习(军事),后来也证明国内很需要这样的人才。

  1926年10月下旬,一场连续七昼夜的血战在江西南昌城下打响,参加北伐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与守城强敌殊死拼杀。就在攻城连遭失利的紧急关头,一支由清一色共产党员组成的生力军投入了激战。

  此时的肖劲光已从苏联回到国内,受党派遣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六师党代表,出师北伐。看到部队攻城失利,精通军事的肖劲光深知此战是北伐军在江西战场的关键一仗,立即从各团抽调共产党员组成一支突击队紧急进行动员,率领部队迂回到敌人侧翼发起攻击。看到佩戴中将军衔的党代表亲自冲锋作战,六师官兵士气大振,南昌城终于被北伐军攻下。

  肖永定 肖劲光大将长子

  (他)跟下面的战士们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他也会做政治工作,不光是军事懂得,会做人的思想工作,团结人,所以不容易就是在这儿。又懂军事,又懂政治,又知道怎么做人真的是很重要的。

  南昌战役使二十二岁的北伐将领肖劲光一战成名,然而仅仅在半年之后,一场突然而至的急风骤雨断送了已经胜利在望的北伐革命,也使肖劲光被迫离开第六师。就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肖劲光受党派遣再次辗转去了苏联。这一次,他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学习军事。

  吴殿卿 《肖劲光大将传奇》作者

  在当时情况下,应该说是绝无仅有的,(红军)高级将领当中基本上没有,所以毛泽东到后来讲,肖劲光你是个大知识分子。宁都起义以后,是毛泽东推荐他去改造军队,把部队改成红五军团,让他当了红五军团政委。

  然而,从苏联回到江西苏区,在宁都城下就任红五军团政治委员的肖劲光不会想到,在他此后漫长的革命人生中,还将面临许许多多不期而遇的战斗……

  这张在陕北农家小院里的集体合影,是当年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1937年长征到达延安时拍摄的,站在照片左起第一人的肖劲光,一身戎装,打着绑腿,脚下穿着一双黑色圆口布鞋。而在1934年10月他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时,走在红军行列中的肖劲光却是打着一双赤脚迈上长征路的。

  王道金 红军老战士

  但是他坚决就是背着米袋子打赤脚,也没有马了,也没有警卫员,也没有什么。

  肖永定 肖劲光大将长子

  要去(长征),跟着革命队伍嘛,跟着毛主席嘛。干到底,他信任毛主席,信任红军,(相信长征)一定会胜利的。

  尽管在此之前,肖劲光曾担任过红军许多领导职务,但此时此刻,他一身普通士兵的打扮,坦然踏上长征之路,惟一与众不同的,是肖劲光的米袋子里斜插着一支洞箫,背包里装着从苏联带回来的军事书籍。

  王道金 红军老战士

  一直到了娄山关以后,当了上干队的队长,所以以后给他一个牲口,还给他一个警卫员。

  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与桐梓的交界处。1935年2月,红军长征中的一支部队与四川军阀刘湘的精锐主力教导旅,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遭遇战。如果单纯从指挥经验和作战地形来说,身经百战并占据娄山关天险的肖劲光握有绝对的胜算,但此刻肖劲光却陷入极度危险之中。

  方强 时任红军干部团党总支书记

  我们并不是作战部队,是干部团组成的教员部队,人数大概,我们有一百五十多人。当时敌人川军有一个旅,三个团。

  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一个月,中央机关全部住在离这里并不太远的遵义城里,这迫使肖劲光下了死守娄山关的作战决心。

  他一面派人去遵义城通报敌情,请求援兵,一面利用娄山关险要地形构成了交叉火力的阻击阵地。针对山道狭窄敌我双方均无法展开兵力的特点,肖劲光又把一百五十人的部队分成若干小组,分批轮番投入战斗,这样既可以减少敌炮火造成的杀伤,又能确保前沿旺盛的战斗力。

  林东 军事专家

  那么从军事上讲,这种战法叫轮换战法,它是利用娄山关的天险,战场上容量有限。把所有的150多人分成若干个组,一个组一个组轮替上去阻击敌人,那么它使得不同的组能够在不同时间内获得修整,然后像接力赛一样去接下一棒,这种情况下往往可以使有限的战斗力发挥出两到三倍的功能。这种战法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着。

  娄山关阻击战完全按肖劲光的设想进行着,一百五十多人的红军教员面对一个旅的强敌,斗智斗勇,终于凭借天险固守了一夜,直到次日拂晓红五军团的援军赶到,才撤出战斗。

  肖永定 肖劲光大将长子

  战斗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重要性还是比较大,保卫了党中央。

  当肖劲光率部到达遵义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相迎,赞扬娄山关一仗打得好,保卫了遵义,保卫了党中央。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陕北。此时的肖劲光不仅重新担任了红军领导职务,而且在1937年12月出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然而,正是在这里,肖劲光再次面对一场不期而遇、极其特殊的生存之战。那么,这是一次怎样的遭遇战呢?

  孔继宁 毛泽东外孙

  1942年,为了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同时减轻边区人民的负担,毛泽东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并对军队提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要求,肖劲光司令员随即率领边区部队全体将士发起了“军垦耕田、纺纱织布”的大生产运动。

  在这场特殊的生存之战中,精通军事,擅长打仗的肖劲光以自己的另一种潜质,同样取得了让人出乎意外的战果。

  方强 时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

  延安被敌人经济封锁,粮食不够吃。所以边区的军民生活很困难,有些战士连鞋子都没有穿的,当年打着赤脚出操。

  1942年8月1日这一天,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组织了一次军民纺纱比赛,比赛要求参赛选手两人一组,每人一两棉花,比谁纺得最快、质量最好。报名参赛的肖劲光司令员恰巧与周恩来副主席分在一个组,结果,看上去粗手大脚的肖劲光竟然驾轻就熟,颇见功夫。周恩来感到奇怪,问他这是怎么回事,肖劲光答道:“这是我的祖传手艺,我的父亲就是一个纺纱工人”。周恩来闻言,不禁释然道:“原来如此,怪不得你纺得这么好!”

  其实,“祖传手艺”这只是性格内向的肖劲光开的玩笑,他学习纺纱也是在大生产运动中才开始的,惟一的解释,就是这位战场上从不服输的将军下了苦功,同时,也多了一分韧劲。

  肖永定 肖劲光大将长子

  我在延安就在他身边,跟他住在旁边,那当然一个韧劲,一个要起带头作用,榜样的作用,那就是无形的(力量)。

  在1942年的延安大生产中,肖劲光凭借韧劲学会了纺纱,而在距此三年以后的东北解放战场上,肖劲光又凭借这股韧劲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强劲对手。

  1946年12月的南满地区,刚刚在黑土地上站稳脚跟的东北野战军面临一次十分严峻的战略抉择。当时,国民党军队集中十万重兵向松花江畔步步紧逼,妄图先吃掉南满,再进犯北满,进而将东野部队赶出东北。

  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和我军简陋的装备,有人建议:暂时放弃南满,跨过松花江与北满主力部队汇合,而时任南满军区司令员的肖劲光却一再坚持,反复向部队指挥员们强调:一定要守住临江,守住南满。

  李海涛 肖劲光大将女婿

  这个部队他虽然人不多,但是如果北撤了以后就不能牵制敌人了。那么敌人当时有一个战略的想法,就是先南(满)后北(满)。

  最终,中共辽东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陈云一锤定音。

  李海涛 肖劲光大将女婿

  陈云有一个很形象的一句话,他说现在国民党的军队,就好象一头牛,牛头对着北方,身子都对着北方。如果你不制止他,他就横冲直撞。那么不管南满也好,北满(也好)都要受他的伤害。如果我们拽住他的尾巴,不让他北上,他就不得了了。这就能给敌人牵制住。

  由此,一场坚持南满军事斗争的活话剧开始演出,而担任这出话剧总导演的就是肖劲光。

  寒冬腊月是东北作战条件最严酷的季节,肖劲光率领两万多衣装单薄的东野部队官兵,以迂回战术与装备精良的强敌斗耐力拼韧劲,一次次在冰天雪地里把进犯之敌累倒拖垮,一直坚持到1947年4月松花江春暖化冻的时候,终于取得了“四保临江”战役的全胜,彻底打乱了蒋介石在东北的战略布局,毛泽东在给东北野战军的回电中称赞“此战甚慰,是扭转东北战局的关键一仗”。

  凭着比拼耐力的韧劲,肖劲光在临江城下用迂回战术以少胜多,歼敌三万,一年之后,在吉林省会长春,肖劲光又是凭着这股韧劲,导演了另一场比拼耐力的神奇之战。

  孔继宁 毛泽东外孙

  1948年5月,肖劲光率领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十个纵队解放长春。而长春不仅驻守着国民党军队十万人马,而且城防工事经多年经营被称为“固若金汤,坚冠全国”。一时间,长春城内外两军各布兵十万,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肖劲光面对这种局面,却拿出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战斗策略,与十万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达一百一十八天的战场对峙。

  林东 军事专家

  当时肖劲光将军采取的策略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那么这种策略他的考虑主要是,一个是他手上的十万大军,与城里的十万大军,是1:1,加上敌人有坚固的城防工事,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具备决战决胜的把握。同时他又考虑到他的主力部队支援打锦州了,如果锦州能拿下的话,长春守敌不过是瓮中捉鳖随时都可以拿下。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长春是重工业基地,如果能够保护长春这重工业基地,将来为我们国家,整个解放战争能做出重大贡献。

  在这场“攻心为上”的特殊战斗中,肖劲光把“攻心”策略向各个纵队广而告之,发动干部战士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各样的“攻心”战来瓦解敌军。

  吴殿卿 《肖劲光大将传奇》作者

  围困长春的时候,当时围困最紧张的时候正是中秋节。他(肖劲光)发动了一个政治攻势,长春里面的国民党部队有些是南方来的,唱湖南的花鼓,云南的民间小调,搞了些乐器。结果好多(国民党部队)战士听着就听哭了,然后就偷偷往这边跑。

  当时,长春由两支国民党部队驻守,曾泽生的六十军驻守东半部,李鸿的新七军驻守西半部。1948年10月17日,驻守长春东半部的曾泽生决定率部起义,而此时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却毫无觉察。

  江平 时任辽东军区《战士画报》编辑

  起义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我们跟他规定,夜里换防。解放军进去,他(曾泽生部队)出来。就是在马路上,浩浩荡荡地,大家都不要说话。当时我在长春部队一个连里,跟他们一个连的大部队进长春。进了长春天还不亮的时候,敌人还不知道,我们占领了半个长春他们都不知道。他们西半部的打电话打过来,正好我在那个连部一个楼房里头。电话响了,怎么搞的,你们防地一点响声也没有,问这个情况。当时我接的电话,我说现在是解放军已经占领了整个的曾泽生将军的阵地,已经是换防了,你们赶紧投降吧。“啪”把电话挂了。

  伴随曾泽生第六十军的起义,在随后几天里,守城之敌整连整营的向城外的解放军投诚。

  肖永定 肖劲光大将长子

  里应外合,瓦解(敌人),要没有政治工作是不可能的。外面是武装,武力围困,里面做政治工作,瓦解工作,他才能投降。

  敌我各十万重兵对峙五个多月,这次比拼韧劲的结果,肖劲光兵不血刃瓦解了十万敌军,这也是解放战争中第一次和平解放一个大城市。

  吴殿卿 《肖劲光大将传奇》作者

  除了坚定的政治信念之外,他应该说心胸开阔,从容淡定。好多老同志谈起来说,他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不感到苦,总是能够比较从容的对待。

  1949年8月,肖劲光率领第十二兵团的十万子弟兵高奏凯歌,胜利还乡。

  一个黄昏,出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的肖劲光轻装简从,从长沙市区来到一水之隔的赵家港探望亲人。

  还是那几间老屋,肖劲光从满头银发的长嫂口中得知,在他投身革命的二十九年中,母亲早亡,五位兄妹也都相继离去,如今故乡红旗插遍,肖家却只剩下他孑然一身。

  听到此处,这位一向对人生荣辱、战场生死从容淡定的大将军,这一次却怆然挥泪,悲切之情溢于言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