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隐性军费高 航天间谍卫星支出算民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5日 14:03 《环球》杂志
日本隐性军费高航天间谍卫星支出算民用(图)
资料图:H-2A型火箭从日本种子岛航天基地发射升空

  《环球》杂志记者/刘华

  2007年6月,《日本时报》网站公布消息称,日本自2003年以来发射的4颗间谍卫星并未在联合国登记,而日本已于1983年签署了《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理应报告有关进入太空的人造卫星和物体的情况。

  严格来说,在国际上,不登记间谍卫星的情况并不少见。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间谍卫星也是不登记的,美国甚至有时对火箭的载荷内容也严加保密。不过,对于日本这4颗间谍卫星,最有趣的地方,是它们的预算——出自内阁府,而非防卫省。

  这一项目在2005年的预算就有600多亿日元,相当于40多亿人民币,整个项目的全部投资超过了20亿美元。虽然是明显的军事用途,但却不计入军费。某些日本媒体之所以总是津津乐道“中国载人航天属于军队管理”,大概就是因为,在日本,即使是军事用途的航天项目,也都要挂在民间部门牌子之下。

  间谍卫星的案例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在日本,一些用于防务领域的开支,并不列入防卫省预算,而通过其他部门,或以其他形式支出。换句话说,日本每年的防卫费,并不能完全体现其政府在防务上的投资规模。

  比如,日本海上保安厅是归口国土交通省的,其预算自然也就和军费无关。但众所周知,海上保安厅的大中型船艇数量和吨位几乎超过了不少小国海军,其实就是一支“第二海军”。近年来,海上保安厅每年仅装备费就有约200亿日元,而且递增趋势相当明显。

  在其他国家,类似“海岸警卫队”的机构多在应付海盗、偷渡和贩毒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而日本海上保安厅却在传统安全领域表现非常突出。2001年,就是日本海上保安厅(而非海上自卫队)几艘巡逻船的围追堵截,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击沉了一艘所谓的“不明船只”。在日韩围绕岛屿问题发生危机时,准备前往相关海域的,也是海上保安厅的船艇。从这一角度看,海上保安厅的经费,无疑带有浓厚的防务支出色彩。

  就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日本媒体,以及一些日本政界、学界人士,还时不时地拿中国军费说事儿,批评中国存在“隐性军费”,不免让人费解。

  进一步研究这些批评,就会发现更多的牵强附会之处。

  某些日本媒体对中国军费的指责之一,就是质疑中国军费中不体现武器装备的研制费用,因此表面上的军费是“缩水”的。

  可问题在于,各国军工产品的科研和订货体制不同,如何定义“体现”与“缩水”呢?

  日本武器装备倒是有一个名义上的研制费用。但如果细究起来,日本军用装备研究部门,很多时候也是受民用产品利润补贴的。如果没有民品部门的补贴,这些武器装备的研制费用不知又要高出多少。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日本武器装备的研制费,也是“缩水”的。

  中国以十大军工集团为代表的军工企业,主业是军工产品,而日本则不同。类似三菱重工、川崎重工这样的军工企业,对军品的依存程度很低,基本在15%以下;像三菱电机、东芝、NEC这样的企业,对军品的依存程度甚至低于5%,但它们却都是日本前几位的军工企业。

  日本的新装备,除了一部分由防卫厅下属科研机构研制外,大部分由防卫厅与这些企业联合研制。企业通常要提供技术力量和硬件设施,这实质上是由企业的民品部门维持的。

  比如,三菱重工的航天部门,生产了自卫队主要的导弹装备。但防卫厅每年购买的导弹数量有限,反而是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每年从三菱重工订货颇多。仅H-IIA

火箭,JAXA每年就有3至4次发射,而每次发射,几乎都能够为三菱重工的航天部门带来近百亿日元的收入。只要JAXA存在,三菱重工的航天部门就不会破产,就能够维持一批技术人员和基本的科研设施。而如果单靠防卫厅订货,要么三菱重工的航天部门亏损倒闭,要么日本的导弹价格就得再翻好几番。

  这种民品订货补贴军品价格的情况,其实就是国家对防务费的一种补贴,只不过形式比较隐蔽而已。在日本,军工产品特别是主要武器装备的市场竞争很弱,80%以上是靠政府“指定采购”,亦即由政府指定某一企业来生产某种装备。之所以要采取这种计划体制,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装备的现行价格并不反映其真实成本。

  如果按照日本媒体计算中国“隐性军费”的方法来计算日本的情况,那不知又得增加多少“隐性军费”来。

  其实,各国对军费的算法互有差异,同样用作军事用途,有些钱算军费,有些钱不算军费,都很正常。美国人把核武器研发费用都算在

能源部名下,世界各国也没多说什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