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放军让技术干部在战场研制满足实战需求装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06:25 解放军报
资料图:中国轮式反坦克导弹装甲车
王国明 余文武 本报记者 夏洪青 让新的人才观和战斗力增长方式相适应 几年前,第二炮兵某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6名素质不错的技术干部相继递交了请调报告。理由很充分:当技术干部意味着干一辈子技术,提拔使用“靠边站”,立功受奖“等等看”,调职“比蜗牛爬得还慢”。 面对6份请调报告,旅党委“一班人”作了深刻反思:长期以来,大家口口声声喊科技重要、技术干部重要,但实际上技术干部一直处于“配角”地位。未来战争打的是高技术,如果支撑战斗力建设的技术干部队伍建不好,要想打赢未来战争就是一句空话。 “只有让新的人才观与战斗力增长方式相适应,才能抓住战斗力建设新的增长点!”经过充分酝酿,该旅一系列超常举措应运而生: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干部加大提前晋职的力度,加大立功受奖比例,为技术干部专门设立奖励基金;采取交叉锻炼的方式,把有发展前途的技术干部交流到指挥岗位任职。 撤掉了“隔心墙”,局面焕然一新。曾经要求调动岗位的6名技术干部,如今有4人进入基地人才库,2人成为基地优秀指挥军官。近3年来,该旅先后有8名指挥干部交流做技术工作,15名技术干部调整到指挥岗位,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让技术干部的研究课题向战场聚焦 一次导弹实装演练,该旅某营的装备突发故障。营里伴随保障的两名技术“大拿”,使出浑身解数,也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只得向生产厂家求援。当时,该旅面临这样的尴尬:技术干部每年获奖的技术革新成果和学术文章不少,但真正能催生战斗力的却不多;有的平时训练中搞技术保障还可以,但到了战场上就使不上劲。 研究方向没有向战场聚焦,使技术干部的作用大打折扣。为此,该旅重新规范了技术干部研究课题审批办法,明确规定:脱离部队战斗力建设实际、难以推广或推广价值不大的课题一律不准立项上马,对那些能解决训练难题、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成果给予重奖。 机制一变,技术干部的研究方向也跟着变。该旅技术室主任白开永在演兵场上有过“砸锅”的经历,但“砸锅”之后他把研究方向瞄准了战场。仅一年多,他就攻克9项训练中的技术难题,研制出两套训练模拟器材。近两年来,该旅10多项获奖的技术成果全部在部队推广应用,一批战场保障型技术干部在硝烟中脱颖而出。 让“指技合一”成为培养技术干部的新模式 今年初的一次合成演练,旅领导特意给某发射营出了个难题:指挥干部伤亡较大,需要技术干部接替指挥。结果,接替的两名技术干部仓促上阵,指挥连连失误。 一场演练,暴露出了技术干部素质上的“软肋”。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场需要,该旅把“指技合一”作为未来技术干部培养的新模式。他们修订完善了《技术干部培养实施办法》,对技术干部培养使用作了调整:抬高干部提升的门槛,将指挥素质和技术素质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双重条件;打破岗位界限,每年安排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干部到指挥岗位代职锻炼;采取结帮学对子、到指挥院校深造等方式,为技术干部补上指挥素质的“短板”。旅领导介绍,通过指挥岗位代职锻炼和指挥院校深造,不仅使技术干部提高了指挥素质,同时使技术难题攻关、故障排除,更贴近了实战需要,提高了技术保障的质量。全军优秀地方入伍大学生干部、发射一营营长喻剑波,曾是装备部技术科助理工程师,通过两年多的指挥岗位锻炼,他不仅出色完成了本职工作,而且瞄准训练一线攻克了10余项技术保障难题。据了解,目前该旅75%以上的技术干部都有基层指挥岗位代职或指挥院校深造的经历。 培养模式变了,技术干部的复合素质也大大改善。前不久,在一次复杂条件下的合成训练中,该旅技术干部成为演兵场上的一大亮点:技术干部全部深入一线,既充当技术保障人员,又担当指挥员,排除各种技术故障20多起,接替指挥干部实施指挥未出现任何差错。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