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军报:解放军应加大紧缺专业和理工类人才比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 06:27 解放军报
资料图:阅兵中的解放军军官
钟甘 军队建设转型时期的人才建设,既是军队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转型的重要支撑。适应军队建设现代化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建设,是当前我军建设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军队干部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跟形势任务要求,研究解决好信息化条件下推进人才建设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 着眼长远发展,切实搞好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建设战略筹划 坚持围绕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搞好宏观筹划,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人才发展战略,是在人才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搞好顶层设计、更新发展路径、加强统筹协调、开发利用人才资源等方面有一些新的举措和突破。 围绕有效履行使命,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强人才战略工程顶层设计。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举措。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正处在重要发展机遇期,国家利益逐步扩展,为之提供坚强安全保障和有力战略支撑,要求我军职能使命作出适应性调整,建军治军理论也必须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形势任务的新变化为人才建设赋予了新内涵,对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按照军委明确的战略目标,围绕有效履行职能使命,把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军事变革孕生的新理念,推进人才建设积累的新经验,充实加强到人才战略工程筹划中,转化为推进人才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措施。特别应突出以信息化为主导,从顶层上科学调整人才建设重心和布局,完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人才战略工程深入发展。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更新的路径上推进人才建设跨越发展。把握军事变革发展大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走低成本高效益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是我军建设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我军人才队伍主体缺乏信息化条件下建设实践,尤其要注意借鉴各方面经验教训,在发挥后发优势上有所作为。当前,国家人才建设环境和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许多发达国家军队也在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我们应认清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建设规律,找准发展目标、方向和突破口,通过吸收借鉴国内外经验,更新建设理念,创新建设模式,避免走弯路。 强化统筹协调观念,在更深的层次上把人才建设融入战斗力建设。人才建设与战斗力生成模式相适应、相协调,是发挥人才建设效能的根本要求。信息时代,信息化武器装备大量涌现,军队体制编制日益精干,军事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作战力量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能力已成为战斗力基本形态。实现军队建设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应把大幅度增加人才数量与大幅度提高人才质量统一起来,把人才建设过程融入战斗力建设过程。应在人才建设布局上,突出抓好与信息化关联紧密的专业人才培养,从作战理论创新、联合作战指挥、数据信息获取处理,到武器装备研制开发、操作使用以及一体化保障等,努力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人才群体;在人才建设标准上,进一步把建设基点定位在有效履行职能使命上,从培养锻炼、选拔使用到教育管理等各环节,切实贯穿打赢要求、贴近实战需要,并以此衡量和检验建设成效。 汇聚持续发展力量,在更大的范围上开发利用社会人才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会人才资源,推动军地人才兼容发展,是信息化条件下军队人才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人才资源,也有利于把有限军费集中在军事特色鲜明的关键岗位人才培养上。应在深入推进依托培养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办法,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丰厚资源、汇聚持续发展力量。当前需要进一步拓展招才引智渠道,探索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动态机制,从社会各领域吸纳我军信息化建设急需人才;健全预备役军官动员征召机制,在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和武器装备生产企业,有计划遴选高层次人才预编到部队,为战时技术保障提供后备力量;逐步推动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岗位资格认定、职务晋升考试、奖励激励和更替流动等与地方接轨,纳入国家统一制度标准体系,为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利用社会人才创造条件。 探索特点规律,全面提高转型期人才培养使用质量和效益 提高人才培养使用效益,是人才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些年来,各级对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但人才培养使用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必须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针对目前培养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适应发展需求,提升生长干部培养起点。这是实现人才队伍转型的源头和基础性工程。在目标设定上,应着眼与武器装备、编制体制、战法训法的协调发展,用前瞻眼光搞好人才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对生长干部实施战略计划管理,把人才培养的科学性、精确性、实效性统一起来,保持培养目标的适度超前;在干部来源上,无论是军队院校招生、优秀士兵提干,还是培养选拔国防生和接收地方大学生,都应坚持从信息化建设需要出发,加大紧缺专业和理工类比重,严格标准条件,确保生长干部质量;在培养内容上,既要满足“第一任职”需要,也要着眼干部后续发展,把培养着力点放在提高干部的“持续学习能力”上,形成生长干部“起跑领先”优势,增强生长干部发展潜力和后劲。 弥补素质能力“短板”,提高干部继续教育质量。目前我军干部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大都是在机械化半机械化建设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现有人才信息化素养不足成为制约转型建设的“瓶颈”。抓好在职干部培养提高,是实现整个人才建设转型的关键。院校培养和各类在职培训,都必须适应部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进一步向信息化聚焦,加大科技含量,增强在职学习的“含金量”、“含军量”、“含新量”。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远程网络教育的力度,加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培训。应下大力抓好逐级培训、实践锻炼和训用一致等关键环节,有重点地搞好各类应急培训和补差训练,在较高层次上实现诸军兵种联合培训,使现有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化素质有一个大的跨越和提升。 调整军事教育格局,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人才队伍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目前“岗位有人”的基础上,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要求,实现各类人才在信息化条件下“岗位称职”和“岗位优秀”。从长远发展看,必须紧紧围绕和服从服务于军队转型建设要求,逐步调整军队院校教育体制和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利于推动人才队伍向信息化转型的培养体系。应当围绕健全完善全程全员培训体制,建立各类干部素质模型,健全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统筹整合好军内外、国内外各类培训资源,深化军队院校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各级培训相互衔接、逐级递进,全面提高干部素质。 加强宏观调控,合理使用人才资源。军事人才成长有特殊规律,军事职业素养形成和提高有很强的周期性。同一些比较发达国家的军队相比,我军军官平均服役周期较短,有更替过快和“大进大出”等现象,影响人才培养使用效益,制约人才队伍转型进程。应建立健全人才培训补充超前预测机制,推动人才队伍宏观调控由粗放型、经验型向精确化、科学化转型;构建人才队伍动态管理数学模型,对进出数量规模进行分析预测,为精确调控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同时,深入研究军官平时服现役最低、最高年限,平时任职最低、最高年限和年龄,以及数量规模、进出比例、职级结构、分类管理等基本要素,合理设置各项指标,形成科学的干部队伍宏观调控指标体系,切实解决人才短缺与浪费并存、“超缺失衡”、“超不补缺”等问题,努力实现信息化人才培养使用效益的最佳化。 突出“战略抓手”,带动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建设水平整体提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人才建设向信息化转型,根本目的是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基点,全面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的军事能力。对我军来说,解决指挥信息化战争、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不足问题,当前的关键是要突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两个“战略抓手”,牵引和推动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的整体发展。 一方面,突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是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当前,应重点建立健全战略战役层次指挥员培养提高模式,围绕完善联合作战人才培训体系、改革联合作战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大指挥军官岗位轮换和交叉培训力度、加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应急培训等,加强和完善有关措施。一是按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指挥员队伍与参谋队伍合训,调整完善联合作战指挥培训计划。二是继续抓好各类重要班次、高科技知识和军兵种交叉培训,走开指挥干部跨军兵种交流的路子,并对现行跨军兵种交叉培训模式加以调整,由一次调学仅完成一个军兵种院校培训,转变为一次调学完成多个军兵种院校培训。三是积极拓宽指挥干部出国进修渠道,增加向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国家派遣军事留学生数量,对学成回国军事留学生搞好跟踪培养使用。四是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切实把懂联合作战、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和重要岗位,促进班子结构改善,提高驾驭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能力。 另一方面,突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在信息化条件下,专业技术人才在军事能力建设中地位作用愈加凸显。当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建设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住龙头,带动整体。具体说,就是应以培养能够跨学科领域谋划组织重大项目攻关的科技领军人才、能够指导推进学术技术创新发展的学科拔尖人才、能够解决装备技术保障复杂难题的技术专家人才为主导,牵引和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发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必须积极推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实施力度,重点培养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专业技术干部;必须依托技术力量强的教学科研单位,创建科技创新工作站,在重大科技项目合作攻关中,培养尖子人才和创新团队;必须突出以新装备技术保障骨干为重点,实行院校系统培训、装备研制单位接装培训、列装部队实用培训相结合,提高技术人才队伍作战保障水平;必须改进完善专业技术干部职级晋升评定办法,拓宽培养渠道,激发队伍活力,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能力的提高。 加强制度建设,为推进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能否培养造就一支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人才群体的培养和形成,必须以有效的制度机制为基础和保证。搞好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建设,必须深化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努力构建适应转型要求的政策制度平台。 加强政策制度前瞻性设计。以往我军在推进人才建设实践中,着眼解决人才建设现实矛盾问题,进行单项政策调整比较多,前瞻性、系统性顶层设计注意不够,容易出现相关政策制度之间不协调衔接。通过推进干部政策制度调整改革解决这一问题,当前应抓紧对中长期政策制度建设作出总体规划,把正在展开的各项调整改革统筹整合起来,实现各分项制度的“无缝衔接”,提高政策制度设计的整体效益。同时,应通过前瞻筹划,统一各方面对调整改革方向和目标的认识,以利于按照一个清晰的基本走向,有计划、有步骤、逐阶段推进政策制度创新发展,构建起各项政策间互相支撑、有机衔接、内在协调、彼此配套的政策制度体系。 推进政策制度体系化建设。从当前建设需要看,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基本制度入手,构建干部政策制度体系。一是选人用人制度。确立选人用人标准、条件和资格,健全考核选拔程度、机制和方法,强化对选人用人的全程监督,并下功夫把各个环节的关系理顺,把缺失的制度补齐,形成科学、协调、规范、有效的选拔任用机制。二是干部培训制度。通过健全选拔任用标准,牵引培训体系的调整完善,使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三是工资福利制度。建立体现军事职业特点的津贴补贴体系、工资动态增长机制和综合福利制度,保证与社会各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四是干部退役制度。逐步把各种退役方式整合起来,纳入统一的安置、管理和服务体系。 进一步向解决核心问题聚焦。干部政策制度体系的核心,是明确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的问题。应加紧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和岗位任职资格体系;扩大考核与考试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范围;研究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干部任用提名和决策方法;制定对不称职干部诫勉谈话、调任下级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等具体办法;完善征求纪委意见、群众监督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既传承我军优良传统,又富有信息时代特色的用人导向。 提高人才建设法制化水平。根据干部政策制度调整改革进展情况,抓紧启动《现役军官法》、《现役军官职务任免条例》等基本法规的修改论证工作,调整完善军官服役制度,加速推进干部管理法制化进程,为人才建设“有法可依”提供保障。同时,应加大现行政策执行力度,不断提高各级依法指导和开展人才工作的能力,确保人才建设始终做到“有法必依”,有序推进。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