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武装:一面不倒的红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 16:01 新华网

  新华网海口6月11日电(记者白瑞雪 郑玮娜 张汨汨)1933年4月一个漆黑的夜晚,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率领队伍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走出了位于海南岛东部的母瑞山。

  “我们吃了一年来的第一次饱饭。我们又回到母亲的怀抱,我们又回到大地的怀抱了!”多年后,冯白驹这样回忆那一刻。

  在母瑞山战斗的日日夜夜里,这支因为反“围剿”失败而被迫撤入山里的红色队伍经历了战斗、饥饿、疾病的种种考验,最初进山的100多人最后仅剩下26人。但就是这26人,在白色恐怖最甚的时期,扛起了琼崖革命的红旗。

  海南的武装革命斗争可以追溯到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一个多月后,中共琼崖特委和军委举行全琼岛的武装总暴动。起义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建工农革命军,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琼崖革命根据地。

  1928年2月,琼崖工农革命军改称工农红军。

  1928年8月12日,琼崖苏维埃政府宣布成立。此时,琼崖的形势已十分险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面对

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为了保存力量,红军转移到母瑞山区坚持革命斗争。

  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就是琼崖革命斗争中的一朵奇葩。其实,娘子军的全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100多名穷苦的农村女孩子,勇敢地拿起了枪。

  女子特务连从成立之初,就是一支正规的作战部队。

  “第一天就开始操练队列。”“红色娘子军”的成员、已经94岁高龄的王运梅把拐杖当作步枪,向记者熟练地演示持枪立正的动作要领。

  在敌人的“围剿”下,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师部机关被迫撤退。女子特务连在马鞍岭迎击追敌,掩护主力西上母瑞山。

  奉命留下断后的8名女战士全部牺牲。不久,红军主力作战失利,女子特务连奉命疏散。偷偷回到娘家的王运梅不敢住家里,一直藏在山上,直到国共宣布合作。

  记者赴娘子军的故乡——琼海市寻访时得知,截至2007年5月1日,琼海境内还有12名娘子军老战士健在,平均年龄94岁。她们的名字是:王先梅、陈宗琪、王运梅、潘先英、凌连英、陈振梅、许时蓉、卢业香、王振花、朱祝梅、龚金英、符月雅。

  1933年,走出母瑞山的26位革命者,继续在琼岛上坚持斗争。

  “部队下山后老百姓觉得很奇怪,怎么这些当兵的,男的头发这么长,女的头发这么短?”88岁的老红军王仲民说,“我们进山的时候,女孩子都把头发剃了。几个月没法剪头,看上去跟野人一样。”

  1938年,琼崖红军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下辖三个中队,队员仅300多人。

  1939年2月10日,日军数千人在海口一线登陆,国民党军撤退。同年5月,独立队扩编为琼崖人民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队伍扩大到千人,冯白驹任总队长。

  就这样,琼崖抗战的序幕拉开了。据海南省党史编审处处长赖永生介绍,琼崖总队是海南抗战的主力。抗战期间,他们共作战2000余次,击毙日、伪军3500余人。

  从1927年琼崖武装总暴动到1950年海南岛解放,从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党领导的琼崖革命武装这面不倒的红旗飘扬了整整23年。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