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放军基层官兵谈部队衣食住行巨大变化(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9日 13:01 解放军报
解放军驻藏部队伙食种类丰富
这一期的演讲台,几位作者着眼“衣、食、住、行”,从身边写起,以小见大,“滴水见阳光”,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这些年来部队的发展变化和官兵工作生活学习条件的改善提高。欢迎广大官兵尤其是基层的同志,多为我们提供这样的稿件。 ——编者 衣 军装,一个时代的印记 -杨立侠 前几天整理父亲的遗物,看到了几张父亲上世纪60年代初在黑龙江当兵时的照片。照片上,父亲穿着厚厚的军装,头上戴着毛茸茸的军帽。望着他年轻时英姿飒爽的模样,我的思绪不禁又回到儿时。 我的童年是在部队大院度过的。那时大院里经常会放一些革命题材的影片,我经常跑去看。那一个个身着军装的英雄形象,给我的童心打下深深的烙印。红色娘子军、李向阳、董存瑞、王成……银幕上这些身着不同历史时期军装的英雄人物,都成为我儿时崇拜的偶像。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军人情结和对军装的向往,悄悄地种进了心田。 1985年,我终于带着儿时的梦走入军营,穿上了向往多年的军装。记得那年我穿着新军装回家,父亲欣慰的眼神里竟还藏着一丝羡慕,他说,你入伍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瞧这身军装,比我们那时挺拔漂亮多啦。我听了别提多自豪。是啊,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军队加快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步伐,军装的变化就是一个例证。1999年国庆大阅兵,当军容严整、装备精良的陆海空三军和武警部队列队走过天安门时,我们不也同时向整个世界展示了改革时代、繁荣中国的人民军队的威武形象吗?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我的自豪感光荣感也在心底升腾燃烧。 军装,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身着军装,就意味着扛起了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重任在肩,我们当奋发图强,不辱使命,为军旗增辉,为军装添彩!(作者系武警交通第一工程处参谋) 食 餐桌连着战斗力 -刘文勇 今年“五一”回家探亲,母亲每餐都给我做好吃的,说:“多吃点,部队生活艰苦。”我一边吃菜一边乐着说:“妈,部队的伙食也不差呀。” 我是名后勤兵,这些年来自餐桌的变化,我感触最深。 伙食标准变了。从“三菜一汤”到“六菜一汤”,餐桌上的碗碟是越来越多。记得七八年前刚入伍时,部队伙食虽不算差,但还谈不上丰盛,几顿吃下来不免有些口腻。现在到部队看看,中西特色、南北风味应有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吃什么还得费心思挑选。 就餐条件变了。现如今,烹饪烧煤气,洁净又环保;炊具现代化,方便又实用;进食自助餐,科学又卫生。过去,野外就餐是背锅、挖灶、烧柴火“三部曲”,如今“流动厨房”遍布伙食单位,“副食基地”形成社会网络,“配套干粮”堪比美味佳肴,“野菜”香过“家常菜”。 饮食观念也变了。部队有句老话:一个司务长顶半个指导员。这说明吃饭问题不仅仅是填饱肚皮的事。这几年,军营依据创新理论大抓后勤建设,吃的学问越来越讲究,从吃饱吃好到吃精吃营养再到现在吃出健康吃出战斗力。比如,过去饭堂食谱多由军需人员根据经验定,如今却是依据作训部门安排的训练内容、强度、地域以及时令节气、天气冷暖、官兵口味等,每天配送科学营养套餐。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军营的餐桌伴随着国富民强而不断变化,吃已不再仅仅是官兵的生存问题,更是官兵的发展问题、部队的建设问题,它与官兵全面发展、部队战斗力生成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作者系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干事) 住 小宿舍大变化 -王清勇 6年前,也就是我大学毕业踏入军营的那一年,我目睹了很多同期入伍的战友与恋人分手的场面。原因很简单:多是女方觉得部队地理位置偏,住房条件不好。 曾经听一位在军营生活了20多年的六级士官说,20年前,他们是几十个人打地铺挤一间土坯房。就在6年前我到营里报到时,营领导为了照顾我这个大学生干部,也不过就是安排了一个8张床位、水泥地、木板床的房间。可6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迈进曾经住过的宿舍时,眼前不禁一亮:雪白的地板砖上,四张床一字排开,战士们都睡上了席梦思。 6年前,官兵们最奢侈的一个愿望,就是营区里能有地方线电话,不要再为打个电话而跑去3公里外的小镇了,不要再因为信息闭塞、缺乏沟通而造成恋人分手的悲剧了。可如今,营区里不仅有了公用电话,而且还是每排一部,官兵们足不出户就能与家人、朋友沟通。 网络通到班,这在6年前是想都不敢想、想也想不到的事情。可是今天,每个宿舍都有一台电脑放在房中最显眼的位置。通过局域网,官兵们可与百里外的机关联为一体,坐在宿舍里便知军营事、天下事。官兵忙时用电脑学习,闲时还可用它来娱乐。他们个个都是电脑高手,就连农村来的战士,讲起计算机知识也头头是道。 小小宿舍大变化,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觉得部队发展了,官兵素质提高了,履职尽责的信心也更强了。(作者系96301部队干事) 行 官兵有了“八一专线” -廖宝祺 我所在的部队地处偏远。军校毕业到部队报到时,我先是坐火车到了驻地所在市,接着换乘公交车到了离部队最近的镇,再坐上当地称为“蹦蹦车”的三轮摩托车,才最终到达营区门前。 整个行程下来,我被折腾得疲惫不堪。且不说拎着大包小包转车的麻烦,单说坐那“蹦蹦车”,就够我受的了。由于道路坑洼不平,人坐在车上被颠来颠去,让我着实领悟到为什么此车会被称作“蹦蹦”了。这之后,因为进城办事,我又多次体验这种“蹦蹦”的感觉。 可如今,坐“蹦蹦车”的机会再也没有了。经过长期努力,我们部队今年已经成功实施了被官兵们誉为破解出行难的“三步走战略”:首先争取到驻地政府支持,改造了原先狭窄破旧的水泥战备路;接着与地方交通部门取得联系,将公交车通到了营门前;最后与市交通局和公交公司协商,在营区门口设立了公交站。 长年困扰我部官兵的出行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官兵们深情地把翻新后的水泥大道称为“拥军大道”,把通往营门站台的公交线路称为“八一专线”。官兵们都说,“拥军大道”和“八一专线”,不仅提高了部队军交运输保障能力,也方便了官兵生活,还带动了驻地经济发展,实现了军地互利双赢。这是军地、军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我坚信,按照“共建共享”的思路加快部队和地方建设,驻地军民的鱼水情将更加深厚,我们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上将越走越好! (作者系75225部队95分队排长)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