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学院教授为一手资料随战士高危捕歼亡命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 05:49 解放军报
武警学院教授为一手资料随战士高危捕歼亡命徒
资料图:中国武警恶劣天气反恐训练

  【主人公小传】郭修斌,武警指挥学院内卫指挥学科部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20多年致力于武警内卫指挥学科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先后出版《武警防暴学》、《武警内卫学科体系研究》、《武警指挥研究》、《内卫学》等教材、专著39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所教课程入选全军优质课、全国精品课。今年4月,被推荐为第十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候选人。

  “军事研究需要填补这个空白,我只有前进的义务”

  1983年8月的一个晚上,“

新闻联播”播出一条消息:两名犯罪分子持枪杀人后,逃窜数月仍未抓获。这让武警指挥学院内卫系的专家们如坐针毡。“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武警部队担负的使命,光凭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套与时俱进的理论作指导。”从那时起,建立《内卫学》的担子就压在了郭修斌的肩上。

  研究这门新学科,涉及十几个学科的知识,以前没有专门机构研究,国内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国外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供参考。

  不少人劝他,在这个领域很难出成果;他爱人也让他三思而后行,免得辛辛苦苦忙乎,到头来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既然国家需要内卫指挥学科,军事研究需要填补这个空白,我只有前进的义务。”郭修斌决定向这一难题发起冲击。

  烈日炎炎的盛夏,研究方案时常常汗水湿透衣背;风雪弥漫的寒冬,外出调研时每每风餐露宿。从天涯海角到北国边陲,从东部沿海到西藏阿里,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为给内卫学作出准确的定义,他先后走访了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军事科学院,研究了公安学、军事学、政治学和警察史等相关内容,查阅了几百万字的资料。为编写维护民族团结的内容,他跑了数十个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这一学科,他的所有爱好都变成了看书、著文。平时和外出开会,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和书店。多年来,他自费购买军事、政治、文学、历史、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书籍5000余册,整理资料上千万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攻关,20多万字的《内卫学概论》初稿完成,印发全军及武警院校有关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后,“缺少实战战例引证、没有课时效果引证”等意见很快让他又陷入了深思,这些都不是三年五载能完成的事。为完善体系,充实学科,他又开始攀登新的高度。

  “我不是来观战的,我是来参战的”

  酷暑,南方某监狱。浑身被蚊虫叮了无数疙瘩的郭修斌和执勤官兵一起吃住、训练、看押。休息时间,他走到官兵和公安狱警中征询对警戒工作的建议、意见。46天,记了5本厚厚的笔记,看押勤务的第一手材料了然于胸。

  1999年初春,郭修斌从内部通报上得知:东北某地黑社会组织严重扰乱社会治安。他立即向院领导请求到捕歼第一线,在实战中写好“捕歼战斗”这一章。

  上级没有同意他的请求,理由很简单:52岁,大校、正师,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谁负得起这个责?他找完政委“磨”院长,得到批准后,他拎个小包就往车站赶。

  接连10多天的蹲守没有情况,郭修斌有点着急。第16天中午,支队召集中队以上军事主官开会,正在休息时间他不请自来走进了会议室。

  战斗任务布置完毕。支队长对他说:“首长,您和政委一起在值班室监视台观战,我们出发了。”

  “我不是来观战的,我是来参战的,我必须和你们一起上一线。”他一下子急了。

  “首长,太危险!”

  “我是军事教员,不到突发事件现场,就等于战士不敢上战场,战斗在一线的官兵连生死都不怕,我怕什么?”没等支队长、政委答应,他就冲出了大门。

  为不给大家添麻烦,他换上迷彩服和上等兵军衔,与战士编在一组执行任务。第三次捕歼一个亡命之徒时,他和两名战士距歹徒不足3米,丧心病狂的歹徒挥舞着凶器乱砍乱叫。他解下外腰带,瞅准时机猛扑上去,一下将歹徒的凶器“砍”掉,迅即一个漂亮的“反身别背”将歹徒压在身下。三次捕歼战斗,他现场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今年1月,军内外11名专家对20多万字的《内卫学》科学分析后作出如下结论:体系学科完备,定义准确简洁。

  “搞研究要出成果,更要将成果转化为战斗力”

  北京,国防大学外训系讲坛上,来自30多个国家的外军学员正在听郭修斌讲授《内卫学》的重要分支——“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他旁征博引,举例生动,说理透彻,不时赢得阵阵掌声。

  受聘担任国防大学外训系《内卫学》授课任务后,他把讲好每一堂课当作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传播中国特色的内卫科学的难得机遇,每次他都广泛查阅资料精心备课、授课。几年来,听过他讲课的学生已遍布世界90多个国家,1000多名外国高级军(警)官听过他讲的课,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铸剑是为了更好地亮剑,搞研究要出成果,更要将成果转化为战斗力。”郭修斌常这样督促自己。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勤奋攀登学科高峰的同时,努力将自己的成果传授给更多的人。从教方法到提供资料,从教案修改到试讲试教,从论文指导到合作科研,他有求必应,毫不保留。

  教员贾东辉,从教之初热情高,由于缺乏经验,上台心里就紧张,3次试讲都不理想。郭修斌主动和他结成对子,一次次帮他修改教案,有空闲就指导他试讲,采取措施帮他减轻心理压力,终于帮他走上讲台。贾东辉讲课有了一定经验后,他又指导他逐步提高。一次,在武警部队优质课比赛中,贾东辉技压群雄,夺得第一名,荣立二等功。

  郭修斌时刻不忘培养、扶持后续人才。一天,一位姓陈的年轻教员敲开了他的家门,这名素不相识的教员不久前托人给他送去一份手稿。他看后觉得稿子有不少独到之处,便邀请其到家中交谈,提出修改意见。此后,他多次打电话或利用到部队调研的机会同这位教员商讨,并寄去自己推导的结果和收集的有关资料。当该教员30多万字的专著出版时,他感慨地说:“这部书的章章节节都浸透了郭教授的心血啊!”(本报特约通讯员 杜永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84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