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把式”重振雄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 06:43 解放军报
“老把式”重振雄风
张国勤 崔国辉 本报特约记者 侯国荣

  

${新闻标题}

  “修理大拿”败给了出道新手

  去年初,上级组织新装备维修专业比武。兰州军区某装甲团领导抱着稳拿金牌的自信,亲自“点将”,让装备保障分队坦修班班长、四级士官井占江参加。井占江拥有坦克底盘等专业的“六级修理工证书”,曾连续3年在上级组织的装甲修理工比武中夺冠,被全团官兵誉为“修理大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这次比武中,因未能排除某新型坦克“火控集成电路”故障,井占江败给了友邻部队一名从装甲兵技术学院毕业还不到半年的新手。比武的结果,令官兵们大跌眼镜。总结大会上,团长张永明一针见血指出:“面对信息化含量高的新装备,仅凭老经验、老把式是不够的。装备更新了,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综合素质也要跟上装备更新的步伐。”随即,该团对全团装备维修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摸底考核,结果,许多人都未能过关。于是,一场培养信息化新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攻坚战在该团打响了。

  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

  着眼实战需求,该团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要为‘老把式’插上信息化翅膀,推进装备维修保障人才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为此,该团接连走出“三步棋”:

  ——做出了“建学习型团队、育信息化人才”的决定,制定出台了《人才培养三年规划》,引入竞争机制,定期对装备维修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凡成绩不合格的,安排“下岗”补课。

  ——狠抓新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培训关。他们按照“梯次培养、大胆使用、超前储备”的原则,定期邀请军队院校的专家教授为官兵辅导授课,先后选派120多名官兵到装备生产厂家“回炉淬火”,提高新装备维修保障技能。同时,团里还建起了集网上训练、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局域网,用信息化平台牵引装备保障人才转变。

  ——完善健全装备保障维修人才的奖励使用机制,对平时装备保障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进行重奖,优先提拔使用。团装备处助理工程师王涛精通坦克操作和修理技能,开发的“某型步战车导弹快速检测系统软件”受到了总部专家好评。去年底,王涛被提前晋升为工程师。

  新的培养方式,使装备保障人才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如今,该团三级以上修理工达到50%以上,均能完成中小型修理任务,维修保障人员人人都掌握了两个以上工种的维修技能。

  实战锤炼,“老把式”成为“多面手”

  今年3月,该团在西北高原某地进行装备保障综合演练。激战正酣,一枚车载导弹突发故障。“红军”向远在80多公里外的装备修理中心紧急求援。维修中心通过网络远程指导演练一线的修理人员进行抢修,很快排除了导弹故障……

  在实战演练中,以任务为牵引,逼着“老把式”破解新装备保障“瓶颈”,是该团超常培养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举措。近年来,该团先后3次挺进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7次深入腾格里沙漠腹地进行装备保障演练,使一大批装备维修保障的“老把式”成为新装备维修的“多面手”。

  去年8月,该团挺进昆仑山进行适应性训练。演练中,抢修车起吊装置无法对某型坦克发动机实施起吊。团里把这一攻关课题交给修理连四级士官刘小锋。他不分昼夜查阅资料,对照构造原理反复论证,只用了短短7天时间就革新出了新型起吊装置,使更换一台坦克发动机所用时间由过去的8人两小时缩短到2人半小时。

  据统计,仅去年,该团装备保障人员先后对32个制约新装备生成战斗力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类攻关,破解了一批训练难题,总结出8项训练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新装备保障能力。

  (本文配图为陈李摄)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