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联合国首支专业战区清除队伍在中国工兵中诞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 07:00 新华网
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GSL130扫雷坦克在中东雷场首次投入实战。(向辉摄) 点击浏览更多军事图片
中国维和工兵正在排除未爆炸弹。(向辉摄) 中国驻黎维和工兵营首次通过联合国《战场区域清除标准作业程序》资质认证考核。此填补了联合国在战场区域清除领域的空白,也开创了我军研究和探索战后场地清除标准作业的先河。 新华网专稿:4月25日,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扫雷连60名官兵,顺利通过联合国地雷行动中心、黎巴嫩国家地雷行动中心战场区域清除标准作业资质认证的联合考核。它标志着联合国首支专业战场区域清除队伍的诞生,填补了联合国在战场区域清除作业领域的空白,也开创了我军研究和探索战后场地清除标准作业的先河。 去年的黎以战争中,在黎巴嫩南部地区的许多村庄、道路沿线、果园和房屋四周等地方,散落了数以万计的未爆集束炸弹、航空炸弹和其它各种未爆弹,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今年元月,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司令部赋予我国驻黎维和工兵营任务,要求他们根据国际通行惯例标准和要求,结合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地形特点和散落未爆弹的性能,编写一部《战场区域清除标准作业程序》,供联黎部队使用。 接到任务后,我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立即成立编写小组,组织力量查阅了大量中外有关战后战场清除的资料,专门派骨干到现地进行实地勘察,并邀请联合国地雷行动中心的专家进行面对面地辅导,他们一共花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战场区域清除标准作业程序》的编写工作。完成后,他们还以黎南部地区为实战场进行检验,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先后对其中的20多处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战场区域清除标准作业是指以爆炸物处理的国际标准为基础,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对各种武器和军火进行清除,为安全实施战场清除提供指南的一种规范。联合国规定,只有通过《战场区域清除标准作业程序》资质认证的专业队伍,才有资格进入未爆区域或疑似未爆区域进行作业。 在《战场区域清除标准作业程序》定稿并获得联合国地雷行动中心认可后,维和工兵营立即组织扫雷连官兵按照标准作业程序进行专业训练,于今天顺利通过联合国地雷行动中心、黎巴嫩国家地雷行动中心战场区域清除标准作业资质认证的联合考核,成为联合国首支战场区域清除的专业队伍。(向辉、李强)
连线专访:我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长的维和感受 2007年4月26日,新华网军事频道通过网络,专访了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营长罗富强上校,从2006年3月31日起至今,作为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营长,罗富强上校的诸多经历,充分感受到崛起中的中国所带来的效应。 阅读全文》》》 我"蓝盔"部队走过十五载风雨历程维护世界和平 1992年4月16日,中国政府派出由47名军事观察员和400名军事工程人员组成的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参加维和行动。这是中国首次组建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时至今日,中国“蓝盔”部队已经走过了风雨十五载的历程。从黎巴嫩到刚果(金),从利比里亚到苏丹,这些世界热点地区都活跃着中国维和军人的身影,他们用青春诠释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用热血浇灌着美丽的和平之花。 阅读全文》》》 “同病相怜”——记一段维和经历中的跨国友谊 我喜欢锻炼身体,即使工作再忙,每天都要抽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打打篮球、乒乓球,或绕着营区跑上几圈。所以,我几乎从来没有生过病,我也一直以自己的身体“很棒”而自豪。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三月三十日,一场疾病突然降临到了我的身上。当时,我正担任营里的作战值班,每天都要处理从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司令部发来的若干份电子文件。 那天午饭后,我就感到自己的右下腹有些隐隐作疼,由于不怎么厉害,所以我也没有特别在意,但是大约过了三、四个小时,就开始剧烈地疼痛起来了。经过一级医院刘成军医的诊断,我得了急性阑尾炎,并建议我立即住院做手术。 阅读全文》》》 中国扫雷坦克建功维和战场 联合国官员称神奇 传统扫雷器材、扫雷犬、扫雷机器人、GSL130多功能扫雷坦克同时上阵,只用短短的17天时间,就完成了5万平方米的疑似雷区搜排。联合国地雷行动中心官员谢尔盖称:"中国工兵的速度太神奇了,他们的军事素质堪称世界一流!" 阅读全文》》》 小小地雷肆虐全球 国际探雷与扫雷任重道远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谈到国际地雷问题的严重性时曾指出:“一枚地雷,其存在就足以令人害怕,威胁着全人类。” 地雷,因其“价廉物美”而被许多国家列为常规防御性武器的首选之一。但由于其易布难排及大量使用,地雷在挡住入侵者脚步的同时,也造成误伤人的问题,进而影响到雷区战后恢复经济和重建家园。据《2006地雷监控报告》称,在2006年,哥伦比亚发生了1110起触雷事件,柬埔寨发生了875起触雷事件,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均发生363起地雷伤人事件。在阿富汗,地雷平均每月夺走大约100人的生命。地雷是战争最难消除的痕迹,清除这些地雷远比布雷难得多。 阅读全文》》》 联合国驻黎维和部队司令授予我工兵紫铜奖章 新华网专稿:15日,刚刚上任不久的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司令克劳迪奥将军,在联黎司令部单独接见了我国赴黎维和工兵营工程维护连连长张忠常、工程参谋鲁江虹,并授予他们紫铜奖章。 根据联黎司令部的安排,3月上旬,我国赴黎维和工兵营负责对联黎司令部的防务设施进行维修和新建。接到命令后,维和工兵营立即派遣所属工程设施维护连连长张忠常和工程参谋鲁江虹,带领24名维和官兵迅速投入到战斗中。在作业过程中,两位负责人精心组织、科学筹划,并身先士卒,与战士一起植桩、架设铁丝网、刷油漆等。24名维和官兵也充分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不少官兵的双手被铁丝网划破了,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为了赶工期,他们甚至顾不及去找医生包扎,而是自己简单地进行处理后带伤继续上阵。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他们就完成了防务设施架设1080米,铺设钢丝围栏550米,共消耗铁丝网4500米,比原计划提前了3天完成任务。 阅读全文》》》 中国“蓝盔女兵”走进战乱中的黎巴嫩维和战场 初春的黎巴嫩,阳光明媚,景色宜人。和喣的春风轻轻拂过海面,柔和的暖阳沐浴着整个大地。在地中海的东岸,成片的橘子林和香蕉园,硕果累累压弯了枝头。只有被炸坏的桥梁和留下千穿百孔的民房,在提醒着人们这里还处在战乱之中。然而,就在这个美丽但饱受战争创伤的国土上,我国首支赴黎维和医疗分队中的11名女队员,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正日夜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她们用对祖国的忠诚,对和平的热爱,在戈兰高地脚下镌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11名女队员的名字是:王红梅(大)、王红梅(小)、向艳、孙进、孙瑛、吴艳群、吴晓玲、何发群、范雪梅、李奕和张莹。她们都来自于成都军区总医院。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护士长王红梅(大),38岁;最小的是参加工作刚刚4年的干部病房护士张莹,26岁。据医疗队队长高国民介绍,11名女队员中有2名是医生,9名是护士,全部都是医院各科室的中坚骨干。“三.八”节前夕,记者来到她们位于黎以 边境的营地,走近她们,采撷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阅读全文》》》 中国蓝盔部队装备先进 受到外军称赞 胡锦涛主席在远离祖国的非洲大陆,看望了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官兵。这让国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他们——中国“蓝盔”部队的身上。自1990年我国首次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以来,一批批维和部队官兵向世界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在战乱不断的冲突地域,在瘟疫蔓延的热带丛林,他们是靠什么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任务的?除了高昂的士气、严明的纪律,还有精良的装备。近年来,一大批随同“蓝盔”部队出征的我军装备,在异国他乡留下了赫赫威名。 阅读全文》》》 记者亲历中国维和部队工兵营官兵黎以边境扫雷 2月23日一大早,中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工兵营接到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司令部传来的急电,要求派一分队到黎以边境执行勘界扫雷任务。 “这又是一次特殊、充满危险的艰巨任务,大家立刻做好准备!”站在队伍前的聂副营长大声说。 上午8时,担负此次任务的10多名官兵身穿防弹衣,全副武装。“出发!”聂副营长一声令下,由多功能扫雷装甲车、越野吉普车等组成的车队迅速驶出营区。 一路上,黎以战争留下的创伤随处可见,公路坑坑洼洼,车队缓缓地向黎巴嫩南部边境驶去…… 阅读全文》》》 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不畏战火 维护和平 新华网贝鲁特12月18日电(记者潘立文 王昕)每天早晨,随着一面五星红旗在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营区内缓缓升起,官兵们开始了新一天的维和任务。 这是中国派往中东地区的第一支维和部队。自今年4月正式在黎巴嫩任务区执行任务以来,官兵们经受住了黎巴嫩与以色列冲突的战火考验,冒着生命危险在冲突期间执行了大量的人道主义救援、工程保障和排爆等任务,冲突结束后又排除了大量没有爆炸的炸弹。 阅读全文》》》 中国维和工兵营在黎南部执行未爆弹排除任务 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获维和勋章[组图] 战而不乱--经历黎以炮火的中国维和工兵营见闻 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受命执行战后排爆任务 “男儿带吴钩,丹心为国酬”——追记杜照宇烈士 在地下掩体内坚守阵地的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 中国赴黎维和官兵顺利通过联合国扫雷资证认证 我驻黎首支维和医疗分队医疗区建设工程完工 联合国驻黎维和部队司令授予我工兵紫铜奖章 中国“蓝盔女兵”走进战乱中的黎巴嫩维和战场 记者亲历中国维和部队工兵营官兵黎以边境扫雷 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不畏战火 维护和平 中国驻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受命执行战后排爆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