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军:从政治经济等战略层面巩固胜利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 09:13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丁海明 包国俊 特约记者 姜文明 郭瑞宏

  夜色苍茫的北京红山脚下,军事科学院幽静的大院灯火点点。

  在这个素有中国军队“智库”美誉的大院中,每一盏灯火,都辉映着军事科研工作者勤奋耕耘的身影。

  2006年5月14日,军事科学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室主任、专业技术少将研究员于汝波办公室的灯永远熄灭了。

  突发的心脏病,夺去了他61岁的生命。

  然而,他留给人们的精神遗产,却像长明的红烛,依旧在这所中国军事科学的殿堂里燃烧……

  史海钩沉——从兵学圣典中发掘创新火种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军事文献中,孙子兵法无疑是穿越千年时空依然熠熠生辉的瑰宝。作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于汝波常年对这部兵学圣典寻幽探密。

  他深知,军事理论创新,无不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眺望。在这部举世关注的中国古典兵书深处,蕴藏着当代军事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营养。

  从事孙子兵法研究18年来,他不断发掘整理,先后写出《孙子兵法研究史》、《孙子兵法解说》等专著,还主持编撰完成了《孙子学文献提要》,收录了从先秦到当代有关孙子研究的文献近2000种,成为孙子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作。

  这是一部中国古典兵学研究界几代人渴盼的成果。如今,这部书已经成为孙子兵法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史海钩沉,是为了走向潮头观澜。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于汝波密切关注战局发展,发现战后控制和管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研究中,《孙子兵法》“火攻篇”中的一段论述引起他的关注:“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古往今来,人们都认为“修其功”意为对作战勇士给予奖赏,于汝波通过对近几场现代战争的战后观察,从战略高度对孙子兵法这一论断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修其功”,意为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战略层面巩固胜利成果。

  为此,他撰写了《孙子的战后“修功”思想及其现代启示》,系统总结战胜之后如何控制局势的思想。2004年,在深圳召开的第六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于汝波对这一思想的阐发,引起与会者共鸣,被认为是兵法研究的一个重要创新成果。

  伴随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各国军队对孙子兵法的重视与日俱增。为帮助当代中国军人继承和弘扬这笔诞生在东方大地的宝贵军事财富,于汝波和几位同行承担起《孙子兵法军官读本》撰写任务,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孙子兵学普及到基层部队。如今,由于汝波担任副主编并参与撰写的这本书,已成为总参指定的部队训练和中级指挥院校教材。

  2006年5月,第七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正在紧张筹备,于汝波猝然离世。他为这次大会准备的学术报告《“一二三四”思维和“中和化”管理》,成了他永远的绝笔。

  聚焦现实——让思维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于汝波成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之前,是北京军区空军某部的政委。从带兵人的岗位跨入军事科学殿堂,走进中国古代兵学研究的漫长隧道,他完成了职业角色的转换,但依然保持着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

  传统军事思想如何为现实军事斗争准备服务?于汝波提出并践行着这样的学术观点:古为今用,史为略用,论从史出。早在10年前,他就与人合作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的经验》课题研究,历史性地总结了中国历代统一的经验,前瞻性地提出了完成祖国统一的独到见解,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于汝波静观时局、建言献策。他考察了古今中外合纵联横的战略思想,撰文对台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呼吁岛内某些势力不要陷入大国“以华制华”阴谋的陷阱,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共同促进和平统一大业。他的文章发表后,恰逢台湾在野党领导人陆续访问大陆,引起舆论界广泛关注。

  以古问今、以古观今、以古论今。近年来,于汝波撰写了《孙子兵法及其在现代国防中的应用》、《孙子兵法与国防战略》等论文,以古典军事思想精髓纵论当代中国安危大计。他根据孙子“以患为利”论,提出了“由危见机”的思想,中央党校专门邀请他讲了一堂“在危机中抓住机会,转危为安、借机而作”的课,引起强烈反响。针对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的霸权思想和强权政治,他撰写了《论墨子的反强权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等课题报告。为探究中国在历史上如何从强盛走向衰落,他与人合作完成了《中国古代科技领先、近代落后状况及其原因》、《对16世纪初至19世纪中国军事理论落后教训的几点思考》等课题研究。

  翻阅于汝波留下的100多部(篇)学术著作和论文,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他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心声。战友们都说,他用对军队使命的强烈关注、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辨,诠释了一名军事科学研究工作者心系天下安危的情怀。

  秉承操守——以无畏的精神捍卫军事科学尊严

  于汝波的书斋,取名“苦心斋”。这个斋名,寄寓着他的治学态度和道德追求。

  孙子兵法共有13篇,是一代代兵家苦心论证,并经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共识。然而1997年3月,一些人制造出所谓“《孙武兵法》82篇”的“新发现”。一时间,海内外兵学界议论纷起,莫衷一是。

  时任军事科学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室主任的于汝波,对此提出了质疑。他组织全室同志对所谓“《孙武兵法》82篇”进行逐字逐句的研究,以严谨的考据和充足的史实,寻找到了辨伪铁证。随后,他会同孙子兵法研究界知名专家学者余起芬、吴如嵩、霍印章等人共同撰写文章,对造假者欺世盗名的行径痛斥批驳。

  造假者恼羞成怒,要与于汝波对簿公堂。在领导的支持下,于汝波奋起回应,和31位专家学者一起走上正义的法庭。

  确凿的证据,透彻的辨析,一场真与假的较量在法庭上演。最终,于汝波和他的战友们胜诉。

  当时,这是一起轰动一时的学术事件。舆论纷纷赞扬深居简出的学者勇于直上公堂,运用法律武器捍卫祖国传统军事文化的尊严。对此,于汝波说:“为了真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别说是上法庭,就是上刑场也在所不惜!”

  时下,一股沽名钓誉、媚俗炒作的浮躁之风,在学术界如暗流涌动,于汝波就像一位坚守阵地的战士,以严谨的学风守卫着学术净土。许多战友和学生的研究文章,经他修改润色而添彩增辉。署名时,他却总说:“这是别人的劳动,不是我的原创,我不能署名。”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一位战友在祭奠于汝波的感言中这样写道:“他的书斋里,有军事谋略的刀光剑影,没有追名逐利的明争暗斗;有学者雅致的山高水长,没有哗众取宠的学术泡沫;有学术争论的唇枪舌剑,没有不负责任的相互吹捧……”

  宁静致远——在执著坚守中升华人生境界

  一窗灯火,万卷古籍,暮鼓晨钟,春去秋来……这是人们眼中于汝波的生活影像。

  这位南开大学毕业后从军的高才生,走进军科研究员行列18年来,除了外出学术交流和下部队调研,几乎天天奔波于办公室和家“两点一线”。18年来,他曾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军事通史》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军科研成果特等奖。他撰写的《唐代军事史》填补了我国军事史研究的空白,他编著的《中国历代战略思想教程》、《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都是国家教育部认定的研究生教材,《大思维——解读中国古典战略》、《三十六计的智慧》都是中国古代兵学研究界脍炙人口的名著。

  研究古代战略,是一项寂寞的事业。作为这一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于汝波可谓“寂寞中的寂寞”。然而,他不但自己心无旁骛,也希望学生们聚精会神,下长夜秉烛、青灯黄卷的苦功夫。他的研究生们都记得,每逢寒暑假,于老师都会给每个学生列出一份长长的阅读书单。毕业生们都记得于老师相赠的箴言:“一个真正的学者,无论在怎样的喧嚣之中,都应该永远在心里摆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博士生熊梅告诉记者,于老师要求学习古代战略的学生,既要在书斋里坐冷板凳,又要在军事变革的大潮中做真学问;既要当读书破万卷的学子,又要当鞠躬尽瘁的高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于汝波教过的学生,如今很多已成为古代兵学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

  走进于汝波的办公室,他的书桌上还放着需要审改的军事百科文稿和研究生论文的中期报告。台历上,写着大量的工作安排:《中华大典》军事典的策划要目、《中国古典战略丛书》的10余个选题,还有准备开工的《中国战略思想史》……

  走进于汝波的家,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里住着一位将军。这个简陋而清贫的三居室里,除了书,别无长物。将军的妻子,曾是一家酱油厂的普通工人。将军的儿子儿媳,都是普通市民。将军的两个妹妹,还都在河北乡下务农……

  留下了古典兵学的丰厚遗产,走完了宁静致远的淡泊人生,于汝波走了。

  鲜花无言,红烛闪闪。如今,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常常有来自海内外、军内外的孙子兵法研究者来到他的墓碑前深情祭奠。军事科学院,他生前常常漫步的小路上,依然坚定地走着他的战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