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股票 | 科技 | 博客 | 播客 | 宽频 | 汽车 | 房产 | 游戏 | 女性 | 读书 | 考试 | 星座 | 天气 | 短信 | 爱问 | 邮箱 | 导航 | 通行证

评论:魏晋屯田得天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 06:48 解放军报
王敬涛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不相让,但唯独曹魏集团能够脱颖而出,先后兼并大小势力,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吴蜀联盟的实力不在魏国之下,但最终仍是魏国及传承其衣钵的晋国战胜对手,统一中国。魏晋究竟掌握了什么法宝,能屡屡得以逞其志呢?重视屯田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汉末群雄割据,缺粮成为当时各方最头痛的问题。各军作战时,占优势一方在即将获胜之际却因缺粮而退兵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甚至采取掠食的办法,以致朝不保夕,不战自败。公元196年,曹操率先在许昌募民屯田,当年便囤积了上百万斛粮食。曹军从此士气高涨,征战时不再有缺粮的困扰,曹操也得以充分施展其军事才能,仅用了12年时间,便统一了北方。这时的屯田,还只限于民屯。赤壁战败以后,曹魏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能力发起统一战争,南北双方的交锋,仅限于边界上的零星冲突,大批军人实际上处于备战和休养状态。公元218年,司马懿向曹操提出建立军屯的建议,从此曹魏军队便屯田积谷。

  虽然曹操在一年后死去,但由于司马懿的坚持,军屯政策并未因之而止,在临近蜀、吴的边界地区,一大批军屯基地陆续创立。仅在关陇地区,便设有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多个基地。事实证明,这些基地在抵抗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蜀魏之间群山连绵,交通不便,诸葛亮五次北伐,没有一次不面临补给困难的问题。虽然他设计发明了木牛、流马等当时先进的运输工具,但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魏军一旦坚守不出,蜀军无粮可食,撤退便成了唯一结果。在第四次北伐中,两军在上邽的交兵演化成了激烈的粮食争夺战,魏明帝还特地派出增援部队去保护屯田。形势如此,诸葛亮纵然足智多谋,也只能抱恨回师。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终于意识到了屯田的重要性,这才一边与司马懿对峙,一边在渭南屯田,做持久作战的打算,可惜这时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屯田渭水的愿望也化为泡影。魏国取得了抗蜀战争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屯田政策的胜利。

  难能可贵的是,魏晋不断涌现重视屯田的贤人智士。公元241年,踏上仕途不久的邓艾向朝廷提出了在淮北、淮南大规模建立军屯的建议。在司马懿的鼎力支持下,邓艾组织了5万多军人投入生产,六七年后,屯粮便可供10万之众5年食用。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军屯相望,鸡犬相闻,不但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而且东南一旦有事,朝廷大军可立即南下,背靠屯田与吴作战,再也不必劳师运粮。此举极大地减轻了百姓负担。在以后的战争中,经常发生吴国辎重被魏军偷袭,吴军因饥饿而溃退的情况。在陇右抵抗姜维期间,邓艾更加重视屯田生产,当时旱情严重,他身穿士兵服装,亲自下田耕作,全军上下大受鼓舞,军屯搞得轰轰烈烈。依靠丰足的粮食,邓艾多次以少胜多打败姜维。

  此外,在晋吴最为敏感的荆州交界地带,矢志平吴的羊祜受任为晋国荆州诸军都督后,立即把军队分作两半,一半执行戍卫任务,一半从事生产,当年便屯田800多顷,收成足够10年的军需。这一措施迅速安定了荆州的社会秩序,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晋国的吸引力,吴国边民因仰慕而前来投降者不计其数,消灭吴国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纵观曹魏称雄与晋国壮大的历史,不难发现屯田对于国家发展和经略边区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战争的胜负一直与后勤保障有紧密联系。在军事技术及装备相当的情况下,后勤补给直接决定着战局。曹魏兼并群雄,西晋统一天下,无不与此休戚相关。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