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乃堆拉山口边贸重开:地缘经济决定地缘政治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 16:45 中国新闻网

  1928年,英国地质学家伊斯顿曾著《穿过锡金和西藏到珠穆朗玛峰的一条少人问津的大道》,书中写到了中国通向印度的边界关口,那里冰雪覆盖,须有一头带路驴在前开道,才能知道路在哪儿。旅行者“一次又一次鼓起勇气希望最后一个山峰已经过,却看到前面总是出现另外一个……山外有山,沟外有沟,黄色秃顶的山脉延伸……它们后面,涌现出一座万丈高的雄伟尖椎、冲刺蓝色的天空,多么难以形容的、终年积雪的珠穆朗玛——群山的圣母”。

  伊斯顿描写的关口就是乃堆拉。它曾是拉萨与印度加尔各答之间的捷径,有着中国通往南亚的丝绸古路的美称。向西有公路和铁路通往550公里外的加尔各答,向东有公路通往450公里外的拉萨。1962年,这条通道因政治原因关闭,商人只能改走德里—加德满都—拉萨通道,或者取道海上——目前西藏外贸的绝大部分经由天津港中转,两地相距数千公里。

  2006年7月6日,根据中印两国的协议,乃堆拉山口恢复边贸通道,记者前往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此后,拉萨经亚东至加尔各答等印度港口的距离就可缩短至约1200公里。“这将有利于促进从中国西藏和内地通往南亚陆路大通道的形成。”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郝鹏说。

  7月的乃堆拉:云雾初开

  2006年7月5日,口岸开放的前一天,当记者乘坐的“沙漠王子”沿着山麓蜿蜒而上时,也感受到了上世纪初期那位欧洲人对藏地山峰的景仰。虽然从山下到山口的路程仅约30公里,海拔却由2800米陡增至4545米,行车需要一个多小时,大部分是仅容单车经过的土路。由于44年来一直是军事禁区,车辆流量很少,接近山顶的路段路基非常松软。即使是“沙漠王子”也时不时会陷入泥土里打滑。

  接近山顶,汽车像突然陷入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一分钟前还阳光灿烂,倚着车窗足可以看清万丈山崖下的房舍、溪流;一分钟后却大雨欲至,身前身后一团浓雾,几米外一片白茫茫。

  从1962年起,这里一直是军事禁区。虽然山口彩旗招展,挂上了两种文字的庆祝标语,但双方驻守山口的士兵还是严守岗位,对记者的询问都保持着一些警惕和漠然。中方的巡查记录显示:这一天的巡查次数是以前的几倍。

  在距离印度哨所仅27.5米的中方哨所,向印度方向俯瞰,首先看到的是印度在双方军事对峙时期树起的黑色战士雕塑,再远一点是缀满黄花的绿草地,再远一点,则是蜿蜒的柏油路,从山谷盘旋而上。印度当年为了保证战备运输而修建了这条公路,但从几年前,随着双边关系的升温,这条公路成为印度游客瞻仰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关口的便捷通道。

  乃堆拉山口是2个月前才破开的。约十几米的山口横切面,分为两段,分属中印两国。中国辖区内的山体,用水泥砌成的格状堡坎包裹,干净整齐。印度辖区内的山体,则用帆布搭上。

  民间贸易的黄金时代

  7月6日,乃堆拉山口旌旗招展,政要云集,庆祝仁青岗边贸市场开通。

  83岁的查珍和一群藏族姐妹在山脚的草坪上,摩挲着念珠坐了大半天。“等着看印度人经过。”老人的笑声透着孩童般的天真。对很多亚东县的老人来说,童年记忆和曾经繁盛的边贸是分不开的。

  亚东县下司马乡的次仁旺堆48年前就在这条黄金道上和印度人做买卖,那时他才12岁。“那时亚东到乃堆拉山口还没有通公路,我和父亲靠马队驮着奶茶和白菜,走一天一夜才能赶到山口,在这里我们把奶茶、白菜卖给印度边民,然后再从他们手上买大米、盐、菜油。那时场面很热闹,印度人还卖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手表。”次仁旺堆说。

  亚东县副县长曲珍刚出生的时候,母亲用一条印度披肩来包裹她。这条披肩就是当年中印边境通道的见证。曲珍还一直留着这条印度披肩,“质地好,非常光滑。”

  除了小型的边贸商品,乃堆拉还见过些“大场面”。

  一名44年前在这一带从事贸易的印度商人回忆,以前从乃堆拉山口运到西藏最吃香的商品之一是印度制的大使(Ambassador)牌轿车。轿车先由加尔各答的厂房开到甘托克,然后拆开装箱,由驴马驮到西藏亚东,然后再组装成汽车,在西藏公路上行驶。

  如果往前回溯,地辖乃堆拉的亚东县城,是清政府最早的对外开放口岸之一。20世纪初,经过此口岸的商品额,曾占整个大清帝国货物吞吐量的80%以上,折合银元上亿。

  山口见证的不仅是两国民众的商贸往来,还有时代的政治风云。清政府开放亚东口岸之时,英军藉此绕过了世界上最高不可攀的天险,从背后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如今在亚东通往拉萨的路上,还可以看到,广袤荒芜的平原上,树立着一块牌坊,纪念藏族人民抗击英军入侵的历史。牌坊后还保留着一小段土坯墙,上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窟窿,那是当年英军和藏族人民在这里决一死战的战争遗迹。

  1930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派密使谢国梁去拉萨,也是借道印度,通过乃堆拉山口。中印交流的名宿谭云山还曾陪同他由乃堆拉山口进藏。当时,印度并未摆脱英国统治。为避免被英军发觉,谢谭两人化装混在入藏的商队中偷渡过境,结果竟轻易成功,“可以想象当时商队热闹的情景。”谭云山的儿子谭中若干年后回忆道。

  1962年中印断交,借道乃堆拉的中印丝绸之路也被封闭。但民间的边民贸易并未就此禁锢。一位研究中印边贸的印度学者曾经说过,边贸像水一样,这边堵住了就往那边流。亚东边民很快开辟了另外的一条贸易路径。从亚东县城往拉萨方向,大约100公里的帕里镇,成为民间贸易的集散地。帕里距不丹边境约5公里,每年约有5000多人次,360多万元的民间互市商品,经由这个小镇流通。不丹商人的马队,有时候也会跋涉到亚东县城。亚东县名店——天兴隆中药材商店的老板马世祥告诉记者,不丹的贸易名品有贩自中东的藏红花、产自瑞士的梅花表。印度的工艺品、仿制的名牌香水也经由这个中间商,曲线进入中国。而中国比较受南亚欢迎的商品多为丝绸、百货和虫草等药材。

  2006年6月初,印度国防部长穆克吉访华,在拉萨开完会后,印度商业部辅助秘书费尔南德斯没有像以往那样从拉萨转机返回新德里,而是选择跨越中印陆路之间的捷径乃堆拉山口返国。6月20日从乃堆拉山口跨入印度境内时,他已经成为自1962年以来首位从这条古丝绸之路入境的印度官员而被永久地载入中印关系史册。

  1990年代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乃堆拉山口的政治气温也开始上升。1993年,印度前总理劳巫访华时签署《关于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6年,江泽民访印时签署《关于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中印边境对峙气氛渐消。

  在这一年,乃堆拉山口就已经传出了解冻的讯息。地处甘肃的著名商号天兴隆,也闻讯来到亚东县城,并带来了大量丝绸,准备关口一开,直贩印度。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乃堆拉山口的中国驻守部队开始和对面哨所的印度士兵互喊“朋友”。对印度士兵来讲,政治空气的缓和不仅仅是让他们可以和对面军人做礼貌问候,还可以从物质相对丰富的中国军人这里,得到一些国内难以供应的物什,比如香烟。

  “他们喜欢红盒子包装,认为这就是好货。”一位中国军官对记者说。

  在这十年间,印度锡金段通向山口的柏油路修成。几年前,印度方面已经将该山口向游客开放。

  但好事多磨,关口重开又花费了十年。在亚东的天兴隆店,只能紧邻部队这近水楼台的便利做点生意,最后盘给了马世祥。在乃堆拉开放前,亚东县虽然地处边界,但边贸甚少,县城内的商品贸易,大多为军人服务。当初准备通关后直贩印度的丝绸,也都转到了最近的边贸集散地——帕里镇。

  乃堆拉山口重开,对拓宽当地的贸易出口,无疑是个福音。但这次开放的只是边贸而不是通贸,前者只限于边民之间互通有无,后者却是让乃堆拉山口变成国际贸易的走廊与国际货物集散地。现在只有持锡金身份证的人才能申请到印度政府发给的边贸许可证。而在中国方面,仁青岗目前只设置了28个商品贸易房间,每个房间3个摊位,“两个外地商户带一个本地边民。”亚东县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赵云告诉记者。

  这样的商业容量显然远远不够。7月6日下午,在县城至山口的边防检查站点,已经排起了长长的车队。来者大多是四川和浙江的商人,想上山一探中印边贸潜力。但由于当天上山的证件控制极严,他们只能在山下等候。相对于山口开放的巨大政治意义来说,现在仅有28个贸易房间的边贸市场,现实的商业利益仍然有限。

  中印双方就重开边贸达成两点协议:一是贸易免税,二是贸易物品种类有所限制。从乃堆拉出口的印度产品共29种,包括茶叶、大米、大麦、红糖、药材、香料等,而从乃堆拉进口的西藏货物仅15种,主要是皮革、地毯和农产品。中国最有优势的彩电等家电产品,未能进入出口名单。亚东林场在仁青岗租下了一整个房间,月租金为2万。其他小摊位的月租仅为5000元。这个最大的摊位上,凌乱地摆放着藏式小毯子、床单、内地产的白酒、药材、奶渣,藏族的工艺小鞋等物品。封闭44年,不知道和印度做边贸什么东西最吃香,“所以就什么都摆一点。”林场的伙计阿次说。

  根据中印两国官员上月18日在拉萨签署的会谈纪要,边贸市场的开放时间为每年6月1日到9月30日之间每周一至周四,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6点。升、降国旗作为开放和关闭乃堆拉通道的标志。

  从战争——冷战——互喊朋友——通关,虽然谨慎缓慢,但乃堆拉,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口,终于在44年的禁锢和寂寞后,重新迎来久违的商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马加力说,地缘经济会影响地缘政治。

  一位旅居美国的印度学者如此评论乃堆拉山口开放所重建的地缘经济:“正是这一发展,才能避免在地缘政治范式下推行的‘文明冲突论’,(将我们)推向恐怖毁灭的深渊。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真应该好好庆祝

青藏铁路通车和乃堆拉山口重新开放。” (中国新闻周刊/陈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