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美军关岛演习 > 正文

国际观察: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地区均势策略(下)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 09:04 解放军报

  放开眼界看美国——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地区均势策略(下)

  李炳彦

  21世纪前期,美国地区均势策略的推行,主要在亚洲。因为亚洲的日、俄、印、中,都可能成为未来多极化中的一极。

  日本已经走出单纯经济强国的阶段,在军事强国的道路上开足马力扩充军备,复活着军国主义、重塑“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今天的美日联盟,是美国把日本抱在怀里的联盟。表面看日本很顺从,骨子里并不服气,也不会甘心寄人篱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翅膀刚刚硬起来的日本,就出版了《向美国说不》的书,甚至嘲笑美国是用他们的芯片打败了伊拉克。后来,日本感觉到亚洲的压力,急于脱离美国不行;相反,应当依靠强大的美国,并借助美国之手极力进行军事扩张。美国要在亚洲搞均势,需要有效控制下的日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可见,两者相互利用,各有所需。

  目前,印度在大国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印度因印度洋而成为世界岛,因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成为历代霸权主义者都想夺取的“王冠上的明珠”。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说:“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然而,印度要成为未来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必须有控制印度洋的能力,这必然要触动美国的神经。印度洋是世界地缘政治的枢纽,从彼得大帝、拿破仑、老牌英美战略家,到冷战时期两霸争夺,无不把控制印度洋视为控制世界的锁钥。对此,今天美国的战略家和印度的战略家都十分清楚,当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留给印度的是一个“自我制约的民主制度”,改革发展步履艰难。美国当前还是企图利用印度,作为遏制中国的一个砝码。中国一旦放慢发展脚步,印度就会接替中国来承受霸权主义的压力。

  俄罗斯是一个终究会振兴的大国。俄罗斯不仅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科技力量基础雄厚,军事力量仍堪称世界第二。有句俗话,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大帝国是不能小视的。我的一位朋友叫李维亚,是去年

中俄联合军演的专家组成员,演习的重要设计者之一。他对我说过一段形象的话:1996年,李维亚去俄罗斯
留学
。当时的俄罗斯经济十分困难。那是一天下午,他和几位战友乘机飞往莫斯科。飞机迎着西下的太阳飞去,李维亚看着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和那迟迟落不下去的太阳,心中万分感慨。其实,这个太阳即使落下,终究还会再次升起来。正因为如此,美国对俄罗斯最是放心不下。美国在完成北约东扩,进驻中亚之后,又插手
乌克兰
大选,在中亚国家搞“颜色革命”。于是,俄罗斯彻底打消了对美国的幻想,加强对美国的防范。

  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要振兴、要崛起的声浪在国内、在世界都非常高。于是,也就被看成了亚洲的“冒尖户”。与此同时,俄罗斯、日本、印度,乃至欧共体、东盟等,都在加快发展步伐。千帆竞渡,引出美国许多想象中的“潜在对手”。

  如前所说,美国的“地区均势”策略,就是“掐尖”之略,是利用矛盾、制造地区大国间相互制衡之略,是阻碍大国兴起之略。所以,我们面对的未来,机遇与危机同在,危机正是由机遇所生;发展与挑战并行,挑战正是由发展引出。我们不能不发展,我们必须勇敢地迎接挑战。

  当今,美国要建构一极化,推行“地区均势策略”,还是要通过“掐尖”创造平衡,继续以军事围堵挤压振兴中大国的发展空间。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军力量越来越强大,美国在关岛和太平洋地区的海空军和核力量大幅提升,美国利用日本不断制造事端,美国在中亚和阿富汗派驻军队,美国大力发展远程打击力量,等等。总之,美国在冷战思维的误区中横冲直撞,本意还是为构建单极世界显示力量。

  中美之间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双方的共同利益愈来愈多。据2006年1月25日美中贸易委员会发表的报告,美中贸易到2010年,可拉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同时使美国国内物价降低0.8%,若转换成实际现金,就等于使美国的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美元。美国既想遏制中国,又需要中国的廉价商品。前者由美国的战略决定,后者决定美国的策略。

  有人说,展望未来,大国关系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许多变数。笔者以为,清醒的战略判断则必须从不确定中把握确定的东西,从变数中看到不变之数。分清战略与策略,使坚定的战略与灵活的策略相统一。美国为建构一极化,到处出击,战线愈拉愈长,矛盾愈积愈多。如此下去,终究会应中国一句老话:大有大的难处,过犹不及,物老必衰。

  相关专题:美军关岛演习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