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山的历史文化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 23:28 |
隐逸文化 天门山隐逸文化在整个天门山文化中占有很大比重,充满着神话色彩,显得扑朔迷离。开天门山隐逸文化先河的是神农皇帝的雨师赤松子。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记载;清道光《永定县志》中亦称“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清同治《直隶澧州志》、《续修永定县志》及清光绪《永定县乡土志》等,也有关于赤松子在天门山炼丹的记载。山上,至今有赤松峰、金水池、丹灶峰、赤松桥、赤松岩,山下则有赤松村、赤松坪、赤松溪等地名或遗址。历代以来,留下许多吟咏赤松子在天门山炼丹的诗文。 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是步赤松子后尘上天门山修炼的又一名人。他是纵横家鼻祖,苏秦与张仪都是他的门生。天门山西北谷石壁上有鬼谷洞,清道光《永定县志》载,此洞“石室幽邃,下有清流,相传鬼谷子居此学《易》,今石壁上有甲子篆文。”103年后的《永定县乡土志》说“洞在天门山绝壁,无路可阶,有樵者误入洞,见壁上画字如篆文,离奇不可辨。欲再往,云气怒涌不可支。归述之人,好事者往寻之,竟路迷不得入。”1981年有个采岩耳的汉子缒绳入洞,见洞口有四个石凳,他掀下两个打算留作纪念,走进三里许,水声哗哗,云雾怒涌,路断而返。下山寻石凳,竟不可得。此后无人入洞探求。相传鬼谷子在此洞面壁学《易》,苦心研究“捭阖策”,著书十四章。 传说鬼谷子还下山传授了“鬼谷神功”,北麓官黎坪一带的硬气功鼻祖就是他。清永定知县赵亨铃在《永定县志》中写道:“赤松之丹灶,鬼谷之清流,久为神仙所栖息。选胜探奇,低徊俯仰,应叹古人其往矣,犹幸遗迹之依然。”他肯定了这些遗迹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可谓见仁见智,鬼谷洞的学问很深,充满着神秘色彩。 这两人的隐居是为修炼,属仙流,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其后上山隐居者,多为厌世、避世、迷恋于山水的凡人,都有着不平凡的身份和历史背景。天门山以博大胸怀接纳之、安抚之,使他们得其所,得其乐,遂其意。他们上山隐居,或致力于寺庙营建,或苦修身心,或为诗为画为文,经长年积累,赋予此山以深厚的文化蕴涵。 宗教文化 天门山寺庙,始建于唐代。先建在天门洞顶端,东侧一岩隙涌出清泉流入小池,池中水满,溢落于天门洞口,形成“梅花雨”,四季长滴。在这海拔一千五百多米高的岩山之巅,一泉长年涌流,实为灵泉,其庙因名曰灵泉院(又名云钵庵)。院有两层,二进三间,木石结构。虽处天门绝顶,却绿树环绕,百鸟啼喧,俯视四极,一派苍茫。既是寺庙,又是绝妙的凌空现景台。 就在这座庙址上,1975年8月出土一柄七星铜剑,柄上镌有“天门山玄帝祖”六字,同时出土的还有四尊铜像,经鉴定为唐代文物。据老和尚说,此剑为唐肃宗时(公元762年左右)天门山道人铸造的镇山宝。玄帝祖是道家所奉的真武大帝,他坐镇此山,盘据此庙,表明此庙实为道观。以后年久失修,渐次衰败。宋代有斯觉和尚化缘集资,择址西部赤松山顶丹灶峰旁复修一寺,名曰嵩梁堂。此处有一半圆形水池叫金水池,相传赤松子曾取此水炼丹,嵩梁堂僧众亦以此水饮用。这里处山顶中部,虽野林成片,鸟语花香,飞烟流云,视野却不开阔,明代另择址于东边二里外的南沿山窝,兴修天门山寺,座北朝南,占地八亩,三进两殿,殿后有观音堂,旁有六间平房为僧尼生活区,规模可观,民间状为“三进堂,六耳房,砖墙铁瓦锅如塘。”寺庙飞檐翘角,雕龙彩凤。寺外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有七级浮屠,掩映于青枝绿叶中,古雅幽清。每逢善男信女入寺拜佛,撞钟响彻天际,击鼓震动山岳,香烟袅袅如云。此寺庙的特点在于: 充满仙风紫气。石门石梁构成的庙门山,高书“天门仙山”,两边楹联为“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入内为正殿,楹联是“神威赫赫镇千古,庙貌巍巍垂万年。”殿内木柱上还有许多对联,其中一幅为“天本仙通,与泰与华与嵩与恒与衡并出层霄,五岳归来谁不看;门拟斧劈,时云时雨时风时雪时晴重开太极,八星底蕴此平分。” 庙内残存的碑刻描写道:“耸乎南北者,天门为最,巍巍峨峨,素壁千寻,云梯仙径,扶摇直上,岑断桥横,猿猱莫度,星斗可扪。” 佛、道并纳。天门山原是道教诉一统天下,从那柄“玄帝祖”的剑和晋周朴在灵泉院的“酒罢豪吟”可资证明。但后来的天门山寺建成后,供奉的神像有佛有道,且佛多道少,佛尊道卑。如来佛地位显赫,其部属韦陀佛、达摩祖师、观音菩萨、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等占据大多数席位,但也给宋徽宗时的道士王灵官(王善)安排了一个守山的位置。 天门山道教原属正一派,后全真派逐步渗入。天门山寺修建后,佛教势力扩张,居压倒优势。该寺佛教属禅宗派系,后分化为曹洞、临济两派,其势力互有消长。寺内有僧有尼,最盛时达30余人。清乾隆年间在该寺成立僧会司,实施对山下许多佛寺僧众的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风、水。想是吸取了灵泉院和嵩梁堂因择址不当而屡遭风摧、常闹水荒的教训,才将天门山寺修在这山窝里,此庙以巨木为柱为梁,砖石作墙,屋瓦以铁铸成,坚不可摧,风不可移。寺后左侧有泉水突涌,可供数百人饮用。 信士遍及辰、永、澧、常。自明万历年间南岳僧在此传经授戒后,遐尔闻名,朝山拜佛者达周边四郡十余县。 频频修葺。据碑刻记载,自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至民国五年(公1916年),历时163年,修葺七次,平均二十多年整修一次。清乾隆十八年四月初一,老百姓胡敦生等四人具禀永定县衙。将天门山寺“四维岩山之山土,施为住持香火之福地”。他们认为“山寺建于先朝,培修赖自后人”;他们看到“祗缘该山福田有限,主持香火难继”,因而献出山土,“将见天门山芳名,不让五台诸山矣!”其风格之高,难能可贵。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寺僧“不惮艰幸,募化十方”,遂“封砌石墙”、“溶锉瓦”、“塑丈六金身”、“造七级宝塔”。捐资者不少是常德和永顺人。清同治三年、八年,又连续整修,“石墙倾则复之,佛殿神座无新之,两厢客堂缺则续之。一切砖墙瓦盖,悉添益而补葺。”“总求完璧”。民国五年,虽值罗剑仇司令反袁护国,与北军大战于天门山麓,“自春徂秋以来,夜不安枕,民无宁日”,但仍有“胡君、刘君”等人,“共化乐善”,“修葺庙宇”,使天门山寺“与南岳衡山并峙”。 书院文化 自元至清,永定卫、县先后兴办了天门书院、聚奎书院、嵩梁书院、城东书院和瀛洲书院,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天门书院和嵩梁书院。 天门书院于元代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建。此前有一位从四川来的“义不臣元”的官吏王申,征得长老和尚的同意,在天门山开馆办学,讲授孔孟之道。澧水河畔有一“先世蜀人,徙居天门山下”的财主田希吕,闻王申在山上开馆办学,以老乡身份,说服父亲和几个叔叔上山“受教,乐闻其说,思结屋以馆公。会大德七年癸卯改慈为州学”,“乃请于官,建学宫,立礼殿讲堂,具祭器,置学田二百亩。提学官闻于朝,名之曰天门书院”。田希吕既出钱办书院,也就被当道聘为山长。此书院开始建在天门“山中,傍邻獠峒,职教罕至”,因年久失修而“摧腐”,后由田怀德“输财力”,“度地于澧水之阳,天门之麓”而另修(见余阙《天门书院记》)。永定卫“士民怀道,鼓箧而至”。有贯侯阿思南海牙为之“欣欣融融,有如邹鲁(引自余阙《天门书院记》)”,教育事业空前兴旺,人材辈出。建院十八年时,山麓杨中进士,擢升待制翰林。建院四十七年时,县人张兑又中进士,授翰林国史编修,受到皇帝接见。当时,一个县出了两个翰林,世人刮目。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书院毁于战火。这个书院,共存了四十九年。现在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的天门书院在以前的书院原址重建。 天门洞景象和传说 天门洞开 天门洞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天然穿山溶洞,它夺天地之造化,似明镜似天门镶嵌于蔚蔚天幕之上,1700多年来,这一道奇绝天下的胜景吸引着无数的探访者趋之若骛。特别是在1999年,世界特技飞行大师架机穿越天门洞,在全球引发了轰动效应,收看现场直播的观众达到8亿之多。 天门吐雾 天门洞南北对开于千寻素壁之上,扶摇而通天,终年吞云吐雾,云雾弥漫缭绕,更添神秘色彩,出尘脱俗,置身其中,宛如入身天宫帝阁一般。 天门霞光 遇有阳光明媚的清晨或傍晚时分,站在天门洞外云天相接处偶尔会出现仙界奇观,只见七彩霞光穿洞而出,犹如佛光普照大地,吉祥降临人间。 吉祥瑞照 天门山古称嵩梁山,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 ,嵩梁山忽然峭壁洞开,玄朗如门,形成迄今罕见的世界奇观——天门洞。吴帝孙休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将嵩梁山改名天门山。 通天门户 天门洞在湘西人民的心中就是一道通天的门户,经过天门洞就可以直达天堂,所以天门洞是一道神秘的门户,它包涵了天堂众仙的神圣和凡间信徒的虔诚,是一处不容污秽的人间仙界。人间遇有不幸便可到此朝天而拜,祷告上苍,祈求上天赐福。 天门转向 七八十年前,站在张家界市区河边的南码头可以清晰地看见雄奇壮观的天门洞,而今天,在原地只能举目见山而不见洞了,欲观望这一胜景则要到四公里之外的大庸桥。更为神奇的是,天门洞暗藏天地玄机,它所呈现的是一种祥瑞之照。它所对的方位总能风水相宜,兴旺发达,七八十年前的南码头曾是张家界最繁荣的地段,而今天天门洞所对的大庸桥也正是一块商家必争的黄金宝地。天门洞在几十年间足足移动了四公里的路程,同时更诠释着风水轮流转的大自然之迷,这更为天门洞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和赋予了吉祥的象征。 登临天门 天门山是张家界最高海拔的山峰,是张家界的文化圣地,被尊为“张家界之魂”,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而天门洞则是唯一通往这座神山的门户,故此登临天门洞的过程就是一种步步登高直达天庭的过程,预示着人生如意的欢欣和快意。 登天俯瞰 登上天门洞之后,向山下俯瞰,张家界这座旅游新城和广阔田园风光可以尽收眼底,饱览无遗,这种体验是人生的一种至情至性的享受。 体验壮观 天门洞是世界最高天海拔的天然穿山溶洞,它南北对穿,门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元朝的著名诗人张兑曾经著诗赞叹:“天门洞开云气通,江东峨眉皆下风”,由此可见天门洞的磅礴气势。身处天门洞,如入南天,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雄伟而壮观。 登天祈福 由于天门山古往今来被尊为湘西第一神山,是湘西地区的佛教中心,而天门洞更是夺天地之造化,接万象之灵气,所以每逢天地阴阳轮回之时,总会有诸多苦难降临人间,这时人们唯有上天门山祈求上苍赐予平安幸福,而天门洞则是通往天门仙顶的唯一门户,等跨过“天门坎”后方得入世之道。 据《晋书·地理志》载,虔诚的人们祈福求贵时,在攀爬上天梯之前必须要燃起“人间五味草”以作接地通神之气息,这里的“五味”即为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人间五味草”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拜神时所烧的香。 上天梯共有五缓四陡,扣合九九之意,揭示了人生之路的起伏跌宕、历经坎坷之后方可成器的道理。上天梯左右两侧共有五个平台,这五个平台分别被称作“有余”、“琴瑟”、“长生”、“青云”和“如意”,分别代表着财、喜、寿、禄、福。登天途中,如果希望自己在哪方面能够如愿,就把一个相应的铃铛系在祈福台上,从此之后,心愿就可以实现了。 相关专题:俄空军张家界天门山飞行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