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揭开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神秘面纱(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10:51 环球时报 |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 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李学江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的辖区涵盖了地球表面积的50%,世界人口的60%。它下辖太平洋舰队、空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四个军种司令部,总兵力30多万。这样一部庞大的军事机器,它的司令部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近日,美国国务院组织多国记者前往夏威夷采访美国太平洋司令部,使得记者有机会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司令部像个大公园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所在的瓦胡岛大体呈平行四边型。两列山脉沿海岸线呈西北东南走向平行排列,中间是一块条状平原。檀香山市区偏于东南山脚一隅,太平洋司令部则建在市区北面的山梁上,由一道近三米高的铁丝网围成一个大院落。我们外国记者团一行15人(分别来自中国、德国、加拿大、瑞典、印度等国),乘坐一辆中型巴士,顺利地通过有海军陆战队士兵站岗的司令部大门。只见院内树影婆娑,绿草如茵,看不见刀光剑影,而更像一处公园。进门百多米,就看到了蓝瓦黄墙的司令部大楼。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建筑呈“工”字型,具有东方大屋顶的风格,有些像中国的寺庙。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里的参谋军官包括了陆、海、空、海军陆战队四个军种,共计530人;此外有110名文职人员。但在司令部大院里我们很长时间都没有遇到几个军人,直到下班时分,才看到院子里排列着近百米长的车队等着出门,其中大多是小轿车,少部分是四轮驱动越野车。军官中很少有人穿军装,大家都耐心地坐在车里等待回家。 法伦说话像外交官 下午,我们在司令部大楼的会议室里采访到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法伦上将。这位61岁的四星将军中高个,身材瘦削,面容清瘦,一身雪白的海军服。 法伦先是简单介绍了太平洋司令部的使命。他说,我们的使命就是同本地区各国一道维护本地区的安全和应付其他非传统安全挑战。他以东南亚海啸为例,称在海啸发生后,太平洋司令部反应很快。他还强调说,印尼与美国的关系在海啸之前磕磕绊绊的,海啸之后两国已开始构筑一种新的关系,两国总统举行了会晤,外交部长和部队参谋长之间都有了交流。 看得出,这位颇有政治头脑和外交风度的海军上将并不想触及敏感的军事话题。不过,记者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本报记者首先站起来提了两个问题:第一,当五角大楼决定削减在欧洲和其他地区驻军的同时,却加强了在西太平洋的部署,请问这背后的动机和理由是什么?第二,鉴于美国在伊拉克的痛苦经历和教训,五角大楼是否能够做出卷入台海冲突的决定? 法伦笑了,说回答这两个问题恐怕需要半小时呢。他首先强调,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总体军力已经进行了大幅削减。他解释说,过去几十年中美国的重点在欧洲,是因为那里有两大集团的对抗,但现在这种对抗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在亚太地区加强军力是出于“试图平衡这一地区的挑战”的战略考虑,并且“亚太地区的面积比欧洲要大上三四倍之多,随着海军力量的削减,完成在本地区的安全巡逻都成了问题”。 对于台湾问题,法伦说,希望看到在将来的某一天,两岸能够达成解决分歧的协议,而不发生武装冲突。他说,武装冲突显然不是一个聪明的想法,因为它不符合两岸的利益,也不符合全世界的利益。但他又说,因为美国国会通过了法律,“一旦那里有事而我又处在不得不有所动作的位置上时”,他得“支持政府的政策”。作为一个美国军人,法伦当然会显露出“鹰派”的一面,但他这番回答还是让记者想到了他今年10月访华时说过的一段话:在他看来,“台湾问题显然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一个军事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