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20周年 > 正文

刘铭传的文化素养与其在台湾文化教育之建树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22:54 新浪军事

  肥西县地方志办公室 马 骐

  淮军名将刘铭传,1884年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入台抗法,到台后不久授“福建巡抚”,次年中法战后台湾建省,首任“福建台湾巡抚”。其抚台7年中,举凡抗法保台、办防抚番清赋、修建铁路电报、发展海陆交通、创设邮政、振兴商务、整顿基隆煤矿、兴办工业等伟业,百年以来,受到学者高度评价和颂扬。但对他在文化教育方面之建树,却较少关
注和评论。很多人可能认为他是个没有学历的武将,文化素养不高,甚至是个大老粗。在影响很大的《剑桥晚清中国史》中,就说他是个“目不识丁的赳赳武夫”⑴。这实在是很武断很不符合实际的片面之见。笔者拟就刘铭传的文化素养和他在台湾的文化教育方面之建树,谈一点粗浅之见,仅以就教大家。

  自学成才的儒将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谥壮肃,号大潜山人。自幼家贫,父母和五个兄长皆务农为生,因为他是父母最小的儿子,偏爱一点,跟族侄刘盛藻读过几年私塾。虽然很早就辍学,但他也因此打下了自学成才的基础。纵观刘铭传的一生,我们完全可以说,他是个自学成才的儒将。他后来在台湾所做出的非凡成就,决非偶然,而是与他一贯的刻苦学习所形成文化素养有着必然的内在的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在文化和教育方面。

  刘铭传聪明好学,少有大志,“尝登大潜山,叹曰: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喜读医药、壬奇、占侯、堪舆、五行之书,犹好兵家言”⑵。乡人传说,他幼小时常带一帮小伙伴模仿书上故事演习领兵打仗。长大后他曾说自己梦中与虎相博,乡人因此都传说他是“黑虎星”,他结伙贩私盐、杀土豪上山安营扎寨、兴办团练,一呼百应。其实这些都是仿效书上古人故事,利用奇异传说制造个人迷信来号召群众,初步表现出他的机智。

  淮军攻下常州时,当刘铭传看到被士兵当马槽使用的“虢季子白盘”,底部有古文字,“读之不能尽晓”,意识到“非寻常物也”,秘运回家,后来又多方找到金石学家吴云的考释,自写“跋语”,编印成《盘亭小录》⑶一书,昭示世人,并在故居刘老圩造“盘亭”珍藏。即已显示出他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物鉴赏能力。

  同治五年,在镇压捻军的戎马生涯中,刘铭传出人意料地编辑一卷诗集《大潜山房诗抄》,收录自己几年来的诗作114首,曾国藩序言曰:“省三所为七律,往往以单行之气差于牧之为近。”“省三用兵亦能横历捷出,不主故常。”⑷将其诗风比之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亦与其独特用兵风格相类。这个评价颇为难得。此诗集两年后刻板印行,成为淮军诸将第一本诗文集,名噪一时。刘铭传因此获得“儒将”的赞誉。连帝师翁同和也说他是“淮军中的名士”。

  刘铭传后来在辞官归家闲居期间,优游山林、啸傲江湖的同时,仍刻苦读书,尤其是悉心研读西方书报,萌发了改革思想,使他对天下大势的认识超越时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某日在南京的宴会上,刘铭传对诸“名士”说:“公等识之,中国不变西法,罢科举,火六部例案,速开西校,译西书,以励人才,不出十年,事且不可为矣!” “当时举国宴然,诸名士咸咋舌。”⑸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刘铭传后来在台湾推行改革新政尤其是兴办新式教育的思想基础。

  光绪六年,刘铭传应诏入京,筹划对付俄国侵伊犁事。但他乘机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⑹,最早在中国提出修建铁路的建议和规划。结果引起一场激烈的大讨论。虽然守旧派意见仍占上风,导致刘铭传又一次愤而辞归,但这个奏折议论精彩,影响深远,在朝野皆有不少知音,也成为后来刘铭传在台湾修造铁路的滥觞。

  光绪十年(1884年)刘铭传受命入台抗法,他并不是单纯地考虑一地防务,而是认真思考海防大局,趁陛见之机,给朝廷上了《遵筹海防讲求武备折》。此文议论比《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更加精彩,开头就对外侮日盛及“言和”、“言战”两派的得失作了精辟论述和尖锐的批评:

  “窃自泰西各国争开商埠以来,或占海疆,或吞藩属,无端欺藐,遇事生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当外患纷来,言战言和,纷纷不一。言战者,当审兵将是否可战,器械是否可战,炮台是否可战,兵船是否可战?空谈无补,后祸焉穷!言和者,当思伊犁和而兵费倍偿,天津和而义民受戮,台湾和而琉球坐失,越南和而藩服无存。剜肉补疮,欺凌胡底?”⑦

  这些足以令人振聋发聩的生动、客观、辩证的议论文字,是那些自命不凡的“清流派”、纯粹从主观愿望或个人关系出发而固执己见的“主战派”“主和派”名士高官难以望其项背的!更难得的是刘铭传接下来“敬陈十条”的具体措施,成为他著名的“海防十策”,堪与南宋辛弃疾上书抗金的《美芹十论》相媲美。朝廷也是褒扬有加,批转各地实行。在朝野上下又一次引起关注和反响,也成为他去台湾抗法、办防、开发和建设台湾的总方针。

  此外,刘铭传在家乡还有不少文化举措⑻。重要者如:

  1、倡修“肥西书院”,亲撰楹联曰:

  讲武昔连营,五百里,星聚群贤,洗甲天河,共仰肥西人物;

  论文今筑馆,二三子,云程奋志,读书山麓,毋忘年少英雄。

  2、主持整修大潜山庙,增建“文昌阁”,并撰楹联三副悬挂庙、阁内,与“肥西书院联”一起成为家乡文士传诵不绝的名联:

  十载河东,十载河西,眼前色相皆成空;

  一时向上,一时向下,身外功名总是空。

  往事不堪论,眼看金身再塑,个中人,酸甜自别;

  昔人多不见,面迎浩月一轮,天下事,褒贬由谁?

  万户侯,何足道哉?听钟鼓数声,唤醒四方名利客;

  三生约,信非虚也!借蒲团一块,寄将七尺水云身。

  3、主修《刘氏宗谱》,亲撰“序言”、“家规律条”、“义庄序”等文章,提倡读书识字,遵纪守法,互相帮助;建立“义学”、“义庄”,奖励家族子弟读书并制定详细办法。

  4、为部将唐定奎家族的家谱《唐氏家乘》撰写“序言”。

  5、为光绪《续修庐州府志》撰、书“序言”,此序以刘铭传墨迹刊刻⑼,而排在此前的李鸿章的“序言”却无此安排,显示府志主编者对刘铭传书法的由衷赞赏。

  6、重修六安古迹、中国司法鼻祖“皋陶墓”及纪念祠。

  7、助修巢湖“姥山塔”,题“中流一柱”匾刻于塔内

  8、为巢湖“淮军昭忠祠”撰楹联。

  9、为淮军将领张树珊撰挽联。

  10、为淮军将领潘鼎新撰挽联。

  以上数端,仅是刘铭传自学成才所显示的文化素养的某些侧面。他的奏议还有22卷之多,起自1870年督师陕西以后,大多是在台湾的奏稿。光绪三十二年桐城人陈澹然将这些奏稿按专题编为十大类,谓之“十略”,以《刘壮肃公奏议》刻印行世。1995年马昌华、翁飞将该书连同《大潜山房诗抄》《盘亭小录》等点校整理,列入《安徽古籍丛书》由“黄山书社”出版,书名《刘铭传文集》,约30万字。此外,刘铭传当年还自己销毁不少文稿,“公自平捻归,鄙战功为不足道,当时文牍,一以火之。”(陈澹然《刘壮肃公奏议》“出处略叙一”)。另有《大潜山房诗抄》以后的数百篇诗稿,在其孙“蘅庄先生”处(据庐江陈诗《庐州诗苑》卷三),可惜后来绝大多数都散佚不见!其中犹为珍贵的《乙未冬绝笔》,幸得《庐州诗苑》选录得以保存下来,1989年笔者从中辑佚出来,写入《刘铭传佚诗》一文(载本人主编《肥西淮军人物》,1992年黄山书社出版)。

  刘铭传临终诗《乙未冬绝笔》诗句如下:

  历尽艰危报主知,功成翻悔入山迟;

  平生一觉封候梦,已到黄梁饭熟时。

  陈澹然在《刘壮肃公奏议叙》中说:“公才兼文武,所著大潜山房吟稿,曾文正叹为骠姚劲悍,类其用兵。在官奏牍,下笔辄数千言,沛乎若不可御。其大要犹在成败得失,靡不毕达其真诚,绝无一言相诳饰。其所自属草,犹觉英风浩气,磅礴楮墨之间。⑽”极好地说明了刘铭传的才气和文笔之佳。

  刘铭传在台湾的文化建树

  中法战后,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亲自考察规划,整修了很多地方的文物古迹。他到台南考察拜谒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祠——延平郡王祠,即是其中之一。他为郑祠撰写的楹联,亦是台湾名联之一⑾,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十分感人:

  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

  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在舜日尧天。

  除了旧有的文物古迹修复外,新建的文化设施还有一大批。台湾建省后,由于增设府县,加上新建省城,刘铭传多方筹划,在巡抚行辕台北、所选省城台中及新设立的府州县新建城池、官署,以及文庙、武庙、社稷坛、乡贤祠、名宦祠、天后宫、城隍庙等各种配套的文化设施。此外还为保卫和开发台湾立功、牺牲或病逝的将士官员建设纪念专祠、墓园等。如淮楚昭忠祠、林文察、唐定奎、沈葆桢及吴赞诚、刘朝带及傅德柯、朱焕明专祠等⑿:。

  连横《台湾通史》记载新建的文化设施有

  淮楚昭忠祠:光绪十一年(1885年9月)建于台北府城,祀中法战争中在台湾牺牲的湘淮军官兵。

  海神庙:光绪十二年建于台南府城赤嵌楼故址。

  五子祠:在蓬壶书院内,祀宋关闽濂洛五子,光绪十二年建。

  恒春县文庙:光绪十二年建。

  澎湖厅程朱祠:光绪十二年建在城内。

  台北府社稷坛:光绪十四年建于府治东南。

  台北府先农坛:光绪十四年建在府治东门外。

  台北府文庙:光绪十四年建于府治文武街。

  台北府武庙:光绪十四年建于府治文庙之左。

  台北府天后宫:光绪十四年建于府治后街。

  台北府城隍庙;光绪十四年建于府治抚台衙后。

  淡水县城隍庙:光绪十四年建,附于府城隍庙之内。

  台北府厉坛:光绪十四年建于府治北门外。

  台北府名宦祠:光绪十四年建,在府文庙棂星门之外。

  台北府乡贤祠:光绪十四年建,在府文庙棂星门之右。

  新竹县火神庙:光绪十三年建,在县治试院之左。

  台湾府社稷坛;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中市)东门外。

  台湾府风云雷雨山川坛: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中市)东门外。

  台湾府先农坛;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中市)南门外。

  台湾府文庙: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中市)小北门外。

  台湾府天后宫: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南市)大墩街。

  台湾府城隍庙: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中市)新庄。

  台湾府厉坛: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南市)北门外。

  台湾府名宦祠: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文庙(今台中市)棂星门之左。

  台湾府乡贤祠: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文庙(今台中市)棂星门之右。

  台湾府林刚愍公祠:光绪十五年建,在府治(今台中市)田中,祀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

  彰化县朱公祠:光绪十五年建,祀提督朱焕明,为戴案义民祠之址。

  云林县城隍庙:光绪十四年建,原在旧治林圮埔(今竹山),后移斗六门新县治,盖竹屋。

  台东直隶州天后宫:光绪十五年,在卑南马兰街。

  台北病院(官药局):光绪十二年六月设于台北城内考棚,以候补知县某为经理,招聘西人医生,免费治病,并设官药局于内。

  通志局:1891年(光绪十七年)设于台北登瀛书院,各厅县设采访局,编纂《台湾通志》。

  以上文化设施,还只是其中新建的部分,未包括恢复重修的,已可见工程浩大。但在整个台湾开发和建设工程中只是冰山一角。

  刘铭传是在1884年中临危受命冒险渡海,到台伊始,来不及寻找合适幕僚,亲自动手撰写不少文稿,见于《刘壮肃公奏议》。

  刘铭传还在台湾留下不少诗文。除上述外,重要者如⒀:

  1、“劝番歌”:是刘铭传在“抚番”时作,据《恒春县志》记载:“光绪十三年四月,奉宫保爵抚宪刘撰拟土音抚番歌,札发知县,抄给各社头人通事等,认真教导。不拘番童番丁,男女朝夕歌唱,并为之讲解,使之家喻户晓,期革嗜杀之风,渐知人伦之道。”其词曰:

  劝番切莫去抬郎,(抬郎也,番语杀人也——原注)抬郎不能当衣粮。

  抬得郎来无好处,是祸是福要思量。

  百姓抬你兄和弟,问你心伤不心伤?一旦大兵来剿洗,合社男女皆惊慌。东逃西走无处躲,户屋烧了一片光。

  官兵大炮和洋枪,番仔如何能阻挡?不拿凶手来抵命,看你跑到何处藏?若如你们不肯信,问问苏鲁马那帮。

  莫如归化心不变,学习种茶与耕田。剃发穿衣做百姓,有衣有食有银钱。凡有抬郎凶番仔,那个到老得保全?

  你来听我七字唱,从此民番无仇怨。

  此歌通俗易懂,在“抚番”中发挥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体现了刘铭传“示威怀德、一视同仁”的少数民族政策,也是刘铭传的诗文在开发台湾过程中发挥“文以载道”实用价值的典型例子。

  2、“狮球岭隧道联”: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修建基隆到台北铁路,开凿狮球岭隧道竣工,刘铭传亲题“旷宇天开”四字刻于洞口上方,两旁复有他撰书的对联一副。词曰:

  十五年生面独开,羽毂飙轮,从此康庄通海屿;

  三百丈岩腰新劈,云梯石栈,居然人力胜天工。

  3、“刘朝带专祠联”:刘朝带肥西人,是刘铭传的侄孙和部将,随刘铭传入台抗法有功,升副将,光绪十五年率军开凿台东公路时,遭番社“秋祭”杀害。其妻闻讯,绝食死。刘铭传奏请朝廷下旨,以总兵衔安葬,并在台东宜兰及安徽合肥建纪念专祠。刘铭传亲撰两联以挽之。其一曰:

  为国为家,为吾宗,大光门第;

  是忠是节,是一对,上好夫妻。

  其二曰:

  万户侯,何足道哉!唯凭此,满门忠节,表义千秋;能报国,能殉夫,华夏播佳名;近来大局中兴,麟阁诸公谁媲美?

  五旬神,已伤久矣!最怜他,孤慨凄凉,忍毕命;有荩臣,有烈女,乾坤钟间气;说道箕沉婺殒,狮山一带总含悲!

  4、“内山营次”诗(七古):为刘铭传“抚番”时深入内山时所作,描写台湾中部高山险峻。见于福建陈衍所编《石遗室诗话》卷十七:

  万峰刺天一鸟道,亦跋险阻瞻櫜鞬;

  归来自笑成何事,妆点一卷游山编。

  5、“游古奇峰垂钓寒溪”诗:见于连横《台湾诗乘》下卷,按语云:“古奇峰在新竹南门外。壮肃因抚番故,出入内山,曾在大嵙崁莲座寺,见其山水奇秀,迥绝尘寰,流连竟日,手书一联曰:一品名山,万年福地,今尚存。”诗曰:

  山泉脉脉送寒溪,溪上垂杨拂水低;

  钓罢秋光闲觅句,竹竿轻放断桥西。

  刘铭传在台湾教育之建树

  台湾建省后,百废待兴,刘铭传开发建设台湾之宏伟计划,急需人才。刘铭传便着手实行他在早年设想的“开西校,译西书,以励人才”计划,首先创办西学堂于台北,后又专设电报学堂。两校台湾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⒁。

  西学堂:光绪十三年三月(1887年)在台北大稻埕成立,聘英国人布茂林等数人为教习,讲授英语、法语、数学、理化、测绘、制造、历史、地理等课程。另聘汉教习2人,教中国经史文学,并兼任学生监督。第一批招收学生64名。经费从盐务项下动支,年预算7000两银,实际达万余两。

  电报学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招收台北西学堂和福州船政学堂学生10名,学习电讯专门技术。

  刘铭传在数年的“抚番”行动中,很重视对台湾少数民族的教育,先后设立多所“番学堂”。如:

  台北番学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设立于台北城东门内天后宫,不久移往南门内参将衙门内,后又移西学堂。第一批选各“番社”20多名入学,教以汉文、书法、算术、官话、闽南话和各种礼节等。每三天由教习率领出游一次,以与汉人多接触,增进相互了解。经费由官府拨付。

  台南“番学堂”:又称“番义学”,设在恒春县城,比照汉民私塾教学,每期十个月,招收“番童”十几名,聘教师教他们识字读书。每生每月发给生活费2000文钱,每季做给衣裤一套。经费由台南支应局拨给。

  还有一些“番学堂”在山地建,地点不固定,“抚番”时随建随撤,如大嵙崁“番学堂”等。

  刘铭传在台湾兴办的新式教育,显示出台湾的新气象。

  刘铭传作为台湾巡抚,抓好传统的科举教育也是职责攸关。建省之后,他大力恢复原来各府县官办儒学学堂、考棚及民间书院,新建一批府县学堂、文庙(往往和府学、县学在一起),选配府学教授、县学教喻及教师。

  在刘铭传的帮助下新办的民间书院有英才书院、宏文书院、蓬壶书院等。

  府县学校增加,学生必然增加,这样官办府县学的学额也必须调整增加。据刘铭传于光绪十六年上奏朝廷所开列的清单:台湾各府县学文童进额共224名,武童123名,文武童合计357名;廪生202名,增生217名,童生、廪生、增生共776名。与原来相比,皆有增加。各府县又按人口比例分配。⒂

  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朝廷下旨由刘铭传兼任学政,主持台湾省首次科举“乡试”。对于连秀才资格都没有的刘铭传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破格,很大的荣誉,也使他创造了又一个中国之最——学历最低的巡抚兼学政,也是对他在台湾抓好文化教育的最好肯定和奖励!刘铭传曾撰“兼学使联”表达此时高兴的心情,曰:

  千万间大厦宏开,遍鹿岛鲲洋,多士从滋承教育;

  二百年斯文远绍,看鸾旗鼍鼓,诸君何以答升平?⒃

  但是当时台湾的文士,起初是很担心的。据《刘铭传的门生——陈廷植先生访问记》一文记载:“刘铭传先生是武人出身的,所以当时就有很多人怀疑他,如果他来担任主考的时候,不知道考试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但到了考试成绩发表的时候,中试的人都是当时优秀人士,于是众人也就没有话说了。”⒄

  在刘铭传的努力下,台湾新式教育和儒学教育都兴旺起来,培养了大批人才。

  注释:

  ⑴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299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⑵⑶⑷⑸⑹⑺⑽ 程先甲《刘壮肃公家传》;刘铭传《盘亭小录跋》;曾国藩《大潜山房诗抄序》;陈澹然《刘壮肃公奏议》“谟议略叙二”;刘铭传《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刘铭传《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陈澹然《刘壮肃公奏议叙》;马昌华、翁飞点校《刘铭传文集》526页,461页,405页,491页,43页,52页,484页,黄山书社1997年出版

  ⑻⒀ 本节以下除注明者外,主要参见马骐主编《肥西淮军人物》29~39页;63~79页,黄山书社1992年出版。

  ⑼ 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一。

  ⑾ 常江、苏民生编著《台湾名胜楹联》68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

  ⑿⒁ 本节以下除注明者外,主要参见:连横《台湾通史》卷十二“城池志”,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二版;叶振辉《刘铭传传》第三章“刘铭传与台湾建省”,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出版;《刘壮肃公奏议》卷六“建省略”、卷九“奖贤略”、卷四“抚番略”等有关奏章。

  ⒂主要参见:《刘壮肃公奏议》卷六“增设府县请定学额折”,马昌华、翁飞点校《刘铭传文集》238页,黄山书社1997年出版;庄吉发《从故宫档案论刘铭传在台湾的建树》一文,载《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论文集》188页,黄山书社1998年出版。

  ⒃⒄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文献专刊-刘铭传特辑》,1953年出版。

  (作者为肥西县地方志办公室主编。)

  相关专题: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20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