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七七”事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爆发点(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07:13 中国国防报
“七七”事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爆发点(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中国第29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

“七七”事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爆发点(图)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袭击沈阳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这是激战后的北大营残壁。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军事科学院研究抗日战争史专家支绍曾、岳思平、刘庭华撰文提出:“‘七七’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爆发点。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日前,支绍曾、岳思平、刘庭华3位专家
就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七七”事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爆发点,中国人民从此在世界的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岳思平(研究员、军科抗战研究组组长):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经历时间表述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即中国“14年抗战”;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中国全国抗战,即中国“8年全国抗战”。1931年至1937年,虽然在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进行着抗日战争,但从全国范围来讲是局部的。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的局部抗战和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国抗战,分两个阶段共14年。其中,局部抗战6年,全国抗战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史、军史界明确表述:“中国共产党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组织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长达14年之久。”

  支绍曾(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专家组首席专家):从1937年7月7日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39年9月欧洲战场战争爆发,在两年多的反抗日寇的战斗中,中国军民拼死抗战,牺牲了100多万人,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了30万人,也让日本侵略军付出了伤亡40余万人的沉重代价。全国抗战初期,中国人民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所以,中国抗日战争的全国爆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起点。

  刘庭华(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打破了日、德、意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图谋,不但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计划,保障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使德国勾结日本夹击苏联的阴谋破产;而且迟滞了日本“南进”的侵略步伐,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迅速转入反攻和胜利赢得了时间,使德日会师中东的计划无法达成。从而,中国战场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支绍曾:当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东方爆发点”认为是大战的起点,应该注意宣传“两个爆发点”。过去传统的观点一般是1939年说,这是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军事科学院研究撰写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分别在东方和西方先后爆发,又分别在西方和东方先后结束。1931年9月,日本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在东方揭开大战序幕后,又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就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的起点和大战在东方的爆发点;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成为大战在西方的爆发点。1945年5月8日和9月2日,大战分别在西方和东方结束。5月9日是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西方都各有自己的起点和终点,这既客观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实,又能够客观地反映中华民族浴血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战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而在远东形成了世界法西斯战争东方策源地

  刘庭华: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形成法西斯侵略战争策源地的国家。早在19世纪末,日本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时,即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它的基本国策。日本通过发动甲午战争,参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发动以争夺我国东北为目标的日俄战争,先后从中国攫取了台湾、澎湖和旅顺、大连等,勒索了巨额战争赔款,从而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世界列强中新崛起的富于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妄想通过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战争,打响了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第一炮,点燃了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战火,从而在远东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它比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早两年多。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局部战争不断扩大,从全面侵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构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因此,不能把“九一八”事变看作局部性的中日两国的地区性的一般军事冲突,而应把它看作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法西斯专政,实现其独占中国、建立大东亚帝国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所以,“九一八”事变无疑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支绍曾: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双方投入兵力400余万人,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面积60余万平方公里。中日战争成了当时世界基本矛盾在亚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举国一致,奋起抗击,实行全民族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抗日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在战略上对日军构成夹击态势,陷敌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先后进行了淞沪、平型关、徐州、武汉等战役,牵制日本陆军主力100万人左右,歼灭日军44万余人,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克强的有效作战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

  刘庭华:日本以侵占中国东北作为基地和跳板,进而想侵占整个中国,再扩大到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1936年8月7日,日本内阁会议确定了陆军“北进”、海军“南进”和全面侵华的方针,企图以侵占中国为其征服世界的战略出发点和作为“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为了寻求国际力量的支持,日本于1936年11月25日与德国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了这个协定,至此“柏林-罗马-东京”,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同盟正式组成。日、德、意3个法西斯国家在法西斯化、侵略扩张的道路上,从逐渐接近到互相支持、合作,终于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苏的共同目的下紧密勾结在一起了。日、德、意3国同盟的成立是3个法西斯国家在分头发动世界性侵略战争中互相支持和配合的思想政治契约和基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一个重要标志。

  岳思平:德、日、意结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后,日本以“七七”事变为契机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既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政策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日、德、意法西斯轴心国全球侵略计划的重要部分。

  不宜将1939年9月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单一起点,应注意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个战争策源地”和“两个战争爆发点”

  岳思平:中国抗日战争由独力抗击日本侵略开始发展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合融为一体,联合同盟国继续坚持持久抗战,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上,并予日军重大伤亡。中国人民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把1939年9月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单一起点,那就是人为地割断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支绍曾:把1939年9月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单一起点,降低了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地位,削弱了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历史贡献和影响,所以不宜将1939年9月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单一起点,应注意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个战争策源地”和“两个战争爆发点”的观点,特别是1937年在东方首先爆发这个历史史实。这不仅是一个重大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支绍曾: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竭力否定侵略历史,大肆篡改历史教科书,妄图否定远东军事法庭国际审判。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日本军国主义战犯亡灵招魂。从战争根源上揭露日本和德意先后在东方和西方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并点燃侵略的战火,把世界拖入大战深渊的史实,强调日本和德意一样都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罪魁祸首,把日本军国主义牢牢地钉在战争祸源的历史耻辱柱上,是对日本右翼势力顽固坚持军国主义立场、否认侵略历史的有力批驳。

  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时间最长,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前后14年之久。它是苏联、美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3倍半,是英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2倍半。中国战场毙伤俘日军155.9万余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中军队伤亡人数的60%以上。同时,中国人民为争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军民伤亡3581.9万余人(其中军人伤亡413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必将永垂青史。这对中日两国人民牢记这段历史、维护世界和平、世代友好下去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来源:中国国防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