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后发”优势 走“复合”发展之路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 05:53 解放军报 | |||
在不断推进的新军事变革中,武器装备信息化所显示出的强大能量,不仅使以往的机械化武器装备相形见绌,也让决定战争胜负的许多传统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易位”。信息化的这一“画龙点睛”式的“代际超越”,启示我们在关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大局的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特别注意充分发掘“后发”优势,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 走“复合”式发展之路 以信息化为“中心”。世界近年来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代表这一场军事变革事物新质和主要发展趋势的,非信息化莫属。人们不难看到:在武器装备领域,拒绝信息化便不可能实现机械化的“跃升”;没有信息化“主导”的机械化,军队战斗力就没有新的“生长点”。因此,对信息化这一新军事变革的“主导”和“中心”地位,必须清醒、彻底地认识,毫不动摇地贯彻始终。目前,我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陆军的武器装备大都处于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发展阶段,“三代同堂”、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形不成体系,战场感知、快速机动、火力打击等能力都还比较弱,必须在研制更新和改造时,把信息化切实放在“主导”和“中心”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对增强信息化作战能力具有关键作用的项目,集中力量,合力攻关,在最短时间内取得高起点、高水平的突破,以求“跨越”机械化到信息化的某些发展阶段,用信息化带动、提升机械化,推动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实现真正地“跨越式”发展。 以机械化为基础。信息化战争是在信息技术的主导下,依托高质量的机械化武器装备,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主体的一体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在武器装备方面的这一特质,要求我军既必须加快机械化建设的“渐进性”发展,又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变革性”发展,实现渐进性发展与“变革性”发展的有机融合,使之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个整体。科索沃战争78天,美军月均投弹量达37万吨。可见其精确打击的背后,仍以超强的机械化平台作为基础和支撑。因此,我军武器装备的“复合”式建设,也必须以发展高质量的机械化作战平台为基础,为信息化装备提供可靠的载体和必要的运行环境,使武器装备的机械化和信息化真正成为一个整体,提升我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以谋求作战能力的最大发挥。 以创、改并举为“捷径”。创新和改造并举,是指在研制新型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同时,必须对现役武器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应从我军的实际出发,按照建设规划,对军事斗争准备急需、信息化作战急用的武器装备,集中力量加快发展,补齐机械化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短板”。同时,还应下大力气对旧装备进行系统改造、使之“幡然新生”、“猛虎添翼”。美军的M1系列坦克列装后,他们就先后对其进行了两次改造增置,产生了M1A2主战坦克。2000年以来,又升级其火控计算机,安装多目标捕捉系统和抗干扰装置,增强烟幕弹反射器的功能,安装嵌入式数字化通信系统,改进热成像仪,同时还对履带、装甲和推进系统进行改造,从而产生了现役的M1A2-sep主战坦克。最近有信息披露,美军又投入资金,还要对其再改造。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军队用高技术改进的武器装备,仍占其现役武器装备总数的一半左右。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在传统武器装备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单件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并为以后的信息化升级预留接口,既缩短研制周期,又节约研制成本,确是实现武器装备信息化的一个“捷径”。 坚持“体系”发展目标 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胜负越来越取决于作战体系的高度融合和整体作战效能的发挥。按照这一发展趋势,我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就应注重体系化,从体系构成和体系融合上谋划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相应机制。美军等发达国家军队推进新军事变革的经验教训表明,军队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和尝试性极强的庞杂的系统工程。我军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后发”效益,以作战需求为牵引,搞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自上而下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应机制,才能实现科学快速、持续高效地发展。一是建立系统机制,增强体系能力。必须把信息化系统作为建设重点,并与国家信息技术基础和军、兵种信息系统建设协调发展,与作战使用和维护、检修等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协调发展。必须按照科学权威的顶层设计,统一组织、并行研发,防止再建新的“烟囱”,努力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二是建立发展机制,确保协调高效。领导有力、管理科学,规范严格、标准统一,从来都是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依据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以提高战场指挥控制、目标识别、定位导航、精确打击、降低被发现概率及维护、保障能力为重点,既注重先进主战装备建设,又注意与之配套的保障装备建设;既防止因循守旧,又切忌好高骛远。三是建立动态机制,保证稳步实施。按照体系发展要求,建立动态的目标确定、单元能力规划与评估等机制,是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不可忽视的“节点”。要从基础的单元研究开始,就追踪技术进步的前沿动态,努力为各分支系统提供先进的便于操作的框架,最终建构起先进、系统的信息化平台。 突出综合集成,增强系统效能。我军的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应高度重视信息集成,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作为“龙头”,以指挥控制系统为重点,按照先单元、后集成,先数字化、后信息化的步骤,逐步构建相对完整的综合集成体系。一是抓好作战要素的系统集成。通过嵌入、融合信息技术或附加信息装置,把武器装备纳入信息化系统,进行单元数字化改造,提高单件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运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作战系统的横向贯通,并将各类作战系统与各种武器系统铰链在一起,实现高效联动。二是抓好软件开发的系统配套。支持体系运行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神经和大脑。目前,支撑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各种软件严重滞后,迫切需要系统配套和综合集成。三是抓好作战体系的综合集成。在武器装备系统综合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将作战平台和作战实体集合,将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火力打击和综合保障等系统集成,变传统的“捆绑式”为高度融合的联合作战体系,提高整体作战效能。 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 创新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发展理论。以创新实现“跨越”,是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思想。必须坚持创新武器装备发展理论,为加快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步伐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我军的装备建设思想,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指导我军装备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总结,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要继续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总结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规律,正确把握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重点和途径,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必须顺应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创新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理论。要努力探索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作战原则、作战力量、基本战法和作战保障建设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通过可行性和不可行性论证,准确把握信息化战争对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立足急需、着眼长远,加快发展、体系配套,确保质量、提高效能。 创新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发展目标。战场态势感知的实时化、多频谱化,作战指挥的网络化、一体化,作战平台的小型化、轻量化、高速化、隐身化、数字化,防护的主、被动结合,打击力量的高能化、远程化、高速化、精确化、智能化及“子母”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军队武器装备更新发展的大趋势。要瞄准武器装备发展前沿,结合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实际,把目标定在提高远距离战场感知、全频谱信息作战、网络化实时指挥、多方式快速机动、全时空整体防护、一体化联合作战和全过程综合保障能力上。要把实现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作为武器装备技术体制上的基本要求。还要重视武器装备的效能评估,搞好在多种环境下的装备试验鉴定,以增强装备技术的通用性和适用性。 创新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发展模式。推进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必须抓住“中国特色”这个根本不动摇,根据作战对象、技术基础和作战能力需求,尽快走出“研仿”、“跟风”的误区,有针对性地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当前,我军担负着繁重的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又面临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和国际形势,武器装备发展必须坚持“能力应对”战略和“需求牵引”的方式。同时还必须坚持以建设和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相称的军事实力为目标,着眼应对未来多变的威胁,积极增强武器装备发展的主动适应性和持续稳定性。一部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当前适应性和适度前瞻性有机结合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模式,才是综合效益最好的发展模式。(来源:解放军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