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摘登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20:01 解放军报 | |
继承历史遗产 推进理论创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论文摘登 编者按 最近,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与南京政治学院联合举办了“全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围绕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创新发展 ●葛东升 在抗日战争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同志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撰写了大量的军事理论著述和作战文电,实现军事实践与军事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完善结合,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提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根本方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思想。针对国民党不敢发动和武装人民群众,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毛泽东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发动了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人民战争。他指出:“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人民完全同意的,战争的进行没有人民参加又是不能胜利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 科学阐明持久战的理论和军事战略总方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军事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撰写了《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抗战十个月来的战争经验,科学揭示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及发展规律。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从理论上阐明了国民党政府没有解决的关于抗战前途及战争指导等重大战略问题,回答和解决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及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实行持久战应采取的作战方针和原则,为中国抗战指明了方向。 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加以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游击战争的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以杰出战略家的眼光,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批驳了轻视和反对游击战争的错误思想,回击了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诬蔑,使人们对游击战争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及其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 提出了一系列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创建发展的方针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针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党内妨碍和削弱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进一步规定了党指挥枪,而不允许枪指挥党的原则,加强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指出:“这支军队要有巩固健全的政治委员、政治工作和党的支部之制度和工作,以保障党的绝对领导”,并开始注重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从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创新发展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深刻的启示: 军事理论创新要把关注民族命运和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抗日战争爆发后,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入侵,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独立,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毛泽东始终自觉地把中华民族的这一最高利益作为根本的立足点和归宿,为拯救民族危亡、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提供军事理论指导。当前,中华民族又一次处于新的民族振兴的关键时期,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是根本利益所在。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要从有利于国家统一、保障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发,寻求军事力量建设的新思路,探索军事斗争准备的新方法,总结军事斗争指导的新规律,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做好理论准备。 军事理论创新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下,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正是由于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方法论对抗日战争进行研究的同时,又不囿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个别论断,才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用以指导抗日战争实践的军事理论,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取得了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方法论,是进行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的前提。军事理论创新要把坚持和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到一个新境界。 军事理论创新要从军事实践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毛泽东军事思想之所以能在抗日战争时期取得不断的创新发展,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毛泽东紧贴抗战实践,探索其发展规律,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新的历史阶段创新军事理论,要立足现有的客观实际,解决当前军事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不是脱离现实去空谈一些新名词、新概念。军事科学研究面临的一项紧迫工作,就是不让军事理论创新仅仅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而是使之真正成为创新的军事实践,化为先进的战斗力,化为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动力。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 ●岳思平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 唤醒“东方睡狮”,打破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重新铸起了以爱国主义为灵魂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曾经雄居于世界东方之颠的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和辉煌成就。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日趋衰落,被世人视为“东方睡狮”和“东亚病夫”,喻作“一盘散沙”。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坚强的脊梁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降低为次要矛盾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适时倡导和推动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正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像山洪一样势不可挡,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觉醒。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全国抗战那样,把人民动员得如此广泛,教育得又如此深刻。 正是中华民族进行艰苦卓绝抗战的实践和中华儿女的英烈壮举,展示了“东方睡狮”的觉醒,昭示了庄严的国格,召回了憔悴的国魂,重新铸起了以爱国主义为灵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显示其中流砥柱的作用,使之得以发展为成熟的领导和团结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其根本的原因是全国抗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所面临的对手既包括具有抗战和妥协两面性的国民党政府,更包括以国家命运和民族解放为最高利益、具有先进性的成熟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充分显示其先进性,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领导敌后军民浴血奋战,坚持全国抗战到底。首先,继续推动和维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其成为全国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伟大旗帜。其次,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使之成为指导中国夺取抗战胜利的纲领。第三,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使之成为中国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第四,在敌后战场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对夺取全国最后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五,在解放区实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主政权的方针、政策,为建立新中国政权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 共产党正是通过发挥其先进性和作用,提高了在全国抗战中的政治地位,自身也得以发展、壮大和成熟,进而成为建立新中国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核心力量。 书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辉煌篇章,提高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国际地位 首先,中国抗日战争对于动员和推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起到先锋和带头作用。其次,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第四,中国抗日战争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政治觉醒。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因而也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和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信赖,从而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四大战胜国之一,成为联合国的主要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缅怀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中华民族必将在具有先进性的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走向伟大复兴,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特点 ●孔令波 孔强 先导性。东北抗战长达14年,它是全国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战场。东北抗战歼灭大量日伪军,日军死伤总数在“七七”事变前已达到17.8万人,从而使得日军在东北陷入大量有生力量不能自拔,打乱了其侵略计划,延缓了扩大侵华战争的进程。同时,东北抗战冲破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禁锢,促进了国民党统治营垒的分化,使得蒋介石不得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民族抗战的正确主张。东北抗战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促进全国抗战高潮的到来和最终取得全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独立性。“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推行投降卖国的不抵抗政策,完全丧失了抗战的领导权。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坚定地高举抗日救国旗帜,发出一系列指示,采取许多措施,勇敢地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积极创建抗日武装,从1932年初开始,中共满洲省委便先后创建了十几支工农义勇军和反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尔后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6个军,1936年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11军,编成三个路军共3万余人。东北的抗日战争是在孤悬敌后的情况下开展的,外无援军、内无装备给养补充,完全是独立奋战。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抗日武装仍然高举抗战的旗帜,坚持抗日斗争。 残酷性。日军对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进行疯狂的镇压和极端残暴的屠杀,致使东北抗战异常残酷。“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扑灭东北抗日烽火,关东军急骤增加,到1932年9月已达6个师团,1941年增至13个师团,其总人数达到70万以上。日军为巩固殖民统治,在东北分三期进行所谓大“讨伐”。“讨伐”中采取定期、定点、定线分兵包围和篦梳山林、铁壁合围、陆空配合等战法,穷追不舍,致使东北抗日武装遭受严重挫折。日军在军事“讨伐”的同时,还在政治上进行诱降,组织上进行大检举大破坏,经济上进行封锁。东北冬季时间长,风雪严寒,高山荒原,人烟稀少。抗日部队经常冒着零下30—40摄氏度的奇寒行军作战,有时身无棉衣,脚着单鞋,被冻得断趾裂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北抗日武装是以当代人类最低的生活条件,进行着历史上罕见的残酷战争。 论中国共产党对日作战的攻势防御战略 ●张云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更多地从军事斗争的层面上,考虑“这个仗该怎样打”的问题,明智而又果断地提出了攻势防御战略,并且义无反顾地加以贯彻、运用,为战胜强大的敌人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 对日作战的攻势防御战略最早由毛泽东提出。他在一则《对国防问题的意见》的电文中强调:“总的战略方针暂时是攻势防御,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的反攻,决不是单纯防御。将来准备转变到战略进攻,收复失地。”半年之后,朱德在《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先决问题》一文中,对攻势防御进一步作了明确的阐述:“因为中国无侵略他国的能力和野心,而完全处于被日寇侵略的地位,我们是为自卫而抗战,所以在战略上是防御的。”“但战术上若采取专守防御,是决不能解决战斗的。因为我国兵器远不如人,国防设备又极微弱,如果采取单纯的防御也必然招致失败的恶果。所以,我们在战术上,应尽可能是进攻的,必要时,亦应采取积极的防御(即攻势防御)。”期间,周恩来、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等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也都通过各种方式,论及攻势防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攻势防御战略这一总方针之下,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抗日战争所处的时空特征分析,提出了对日持久作战的军事战略总方针,为攻势防御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人民军队“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具体战略方针,成功地谋划了攻势防御战略的途径;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正确理念,动员民众参战,牢牢地掌握对日作战的主动权,为攻势防御战略的全方位展开,创造了基本条件。正是由于这些方针的正确制定和成功运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在人类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荣的特殊的一页”,为打赢未来反侵略战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制胜之道。 攻势防御战略的理论价值主要在于,这一理论突出了“进攻”的主旨。为了进攻或反攻,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以挫败敌之战略进攻,是攻势防御战略的本质要求。战争之初,虽然处于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战争态势下,中国共产党处危不惊,冷静地考察局势,周密地制定作战计划,全面部署持久抗战方略,然后指挥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敌后,实行全方位的战略展开,在广大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实施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方针,由战役和战术的攻势逐步向战略攻势转变。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存在着“攻势”,贯穿着进攻的主旨。 攻势防御战略的理论价值还在于,这一理论明示了攻防兼备的特色。由于敌强我弱的特点,抗日战争无疑是防御型的,但这个防御型又是以“攻势”作为贯穿其始终的一条主线,是攻和防的有机的结合和辩证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认为,攻势防御就是积极防御,就是决战防御;与此相对立的就是专守防御、消极防御和单纯防御。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局面,正是消极防御造成的后果。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依据攻势防御的战略需要,结合敌强我弱、敌小我大的战争特点,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即“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这就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最后,“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这一方针反对单纯防御,其中心点也还是“进攻”两字。中国共产党把战争中的进攻和防御、持久和速决、外线和内线辩证地统一起来,防御中有进攻,以求得更好的防御,实现进攻的目的;持久中有速决,以战役、战斗的速决来达到战略持久;战略内线并不等于战役内线,利用战役外线去改变战略内线的不利态势,争取主动。“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提出和实施,展示了攻势防御战略思想的内在意蕴。 抗日战场上交通运输斗争的启示 ●赵占平 抗日战争中,围绕交通运输线的斗争贯穿了战争的全过程,并影响和制约着战争的进程与结局。回顾历史,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军事交通运输建设,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交通运输具有生命线作用,必须建立完备的战场交通设施,才能保障作战力量的有效运用。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十分重视对我交通线的占领与控制,而中国军队的抵抗与反击,也主要依托交通线展开。1938年3月的台儿庄战役,便是一场争夺交通门户的重大战役。台儿庄是通往徐州的门户,而徐州是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日军为实现南北兵力在徐州会合、沿陇海线西进攻占武汉的企图,发动了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围绕交通门户台儿庄的争夺,奋勇抗击日军近一个月时间,歼敌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同时国民政府也十分重视战略后方重要交通线建设,在战前修建粤汉、浙赣、沪杭、陇海和同蒲铁路的基础上,根据战争的需要开始兴建黔桂、湘黔、川滇、滇缅铁路,为保障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交通运输对部队机动、力量聚合的影响更大。因此,必须在平时加快战场交通设施建设,大力构建完备、通达、立体、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战时才能发挥生命线的作用。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建设规划,建成国防铁路和国防公路战略干线网,形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国防交通战略战役通道,不断提高战场交通运输能力。 战略通道对赢得战争至关重要,必须发展战略投送能力,才能适应作战空间拓展的需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战争急需的物资,尤其是飞机、舰艇、坦克以及各种重武器均需要进口。正是看到中国的致命弱点,日军把切断中国的国际通道当作战略重点之一,妄图通过经济封锁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从仰光到昆明的滇缅公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条陆路输血线”,一度成了中国获取外援的惟一通道。日军多次出动飞机反复轰炸公路、桥梁等重要设施,但都没能切断中国运输。1942年1月,进攻东南亚的日军由泰国北上进攻缅甸,企图彻底切断滇缅公路。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但最终因作战失利,而失去了滇缅公路通道的控制权。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中美两国开辟的驼峰运输线成为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惟一通道。为切断这条通道,日军专门派遣战斗机进行拦截,使航线被迫北移。尽管如此,“驼峰航线”仍然是二战期间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通道,在3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向中国运输了80万吨战略物资,对支持中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和经济往来更加频繁,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加大,使得国家利益冲破了传统疆界局限。要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就必须具有在短时间内聚合军事力量的投送能力,必须把战略投送力量建设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依靠综合国力,加快构建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相互衔接配套的综合投送体系,为保障军队快速机动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线的争夺影响战争进程,必须具备有效的战场保通能力,才能掌握作战行动的主动权。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避敌锋芒,广泛开展破袭战,破坏和阻断敌人的交通运输线,开辟了令日军胆战心惊的敌后交通战场。尤其是“百团大战”以破坏日军交通为重点,对正太铁路及平汉、同蒲铁路发动大规模破袭战。在“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桥梁”的号召下,共进行战斗1824次,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桥梁和隧道260多处,缴获了一批汽车、火车、飞机、骡马等战利品,从军事上、政治上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 未来战争中,高强度精确打击已成为重要的作战手段,交通设施将面临极大威胁,围绕交通线的斗争将更加激烈。要掌握战场主动权,就必须提高对交通线的控制和利用能力,确保交通线的畅通。为此,要在增强交通设施防护能力的同时,大力加强交通抢修力量,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精干管用的交通抢修队伍。同时要积极发展高技术抢修保障手段,研制机动性强、拆装方便的交通抢修器材,为保障战时交通线的畅通创造条件。 毛泽东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姜廷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倡导和推动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而且积极倡导建立东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促进各国人民结成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强烈谴责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行径,积极声援和支持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毛泽东十分关注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对于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进行强烈谴责。1937年5月15日,毛泽东在延安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致信西班牙人民,对于西班牙政府和人民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及西班牙法西斯势力的斗争,表示坚决的支援和声援。1939年9月14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大会上的讲演中,强烈谴责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和波兰政府压制民族解放运动的行径。1941年6月德国突然发动对苏联进攻后,毛泽东立即为中共中央写了党内指示,号召全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即用此以援助苏联。” 积极倡导建立东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努力促进各国人民和无产阶级结成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受到了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高度评价。共产国际号召各国共产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奋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公开呼吁和倡议建立东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争取东方各民族加入反对日本法西斯行列。倡导召开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建立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 毛泽东提出必须建立包括日本军民在内的共同的反侵略统一战线,积极支持在华日人组成的“反战同盟”等组织的抗日活动。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表达中共愿与英美法等国共同反对法西斯的愿望,积极争取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加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促进英美法等国尽早加入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行列。一方面,通过西方记者作媒介,使英美法等国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和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外发表文章,对他们一度推行的绥靖政策进行深刻的揭露和坚决的斗争。同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从中国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是否反法西斯作为联合或反对国际各种政治力量的唯一标准,为争取英、美、法加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提出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中国共产党、各国人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4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签字国共同表示为自由独立和正义,一定要战胜法西斯国家。《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治纲领。联合国家的成立,表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毛泽东关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理论,对于当前我国在对外关系中实行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实行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和遵循的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准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思想和策略原则的延续与发展。 相关专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