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六百年前辉煌——参观郑和纪念展有感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13:31 新华网 | |
新华网吉隆坡7月11日电通讯:追寻和平友好之旅感受六百年前辉煌——参观郑和纪念展有感 新华社记者陈丽华 走进吉隆坡绿野国际会展中心的郑和纪念馆,推开一扇雕花的明朝风格的深色木 5日晚开幕的《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巡回展览是由中国文化部和马来西亚艺术、文化和遗产部共同举办的。温家宝总理为这次展览作了“航海先驱,友谊使者”的题词,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主持开幕仪式并致辞。这次郑和纪念展是中马两国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的结果。 纪念馆共占地2000平方米,分为明朝历史、郑和简介、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飞燕阵模型、郑和与马六甲、世界的郑和和中马友好交往史共8个部 分,从不同的角度回顾了郑和当年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海历程和为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交往和互利通商所做出的贡献。 展厅里不仅陈列了明朝时期的青花瓷器、陶俑、罗盘和明版本的《天工开物》等30多件文物,也展出了大量的图片、雕塑和模型等展品,并综合运用了绘画、音响、灯光等多种表现手法,力求生动再现一段浩瀚的航海史、和平史和友好史。展品由中马双方共同提供,所有展板的文字说明都分中文、英文和马来文3种文字。 在模拟郑和船队开航的“海上飞燕阵”模型前,记者驻足细细欣赏。展出的160余艘船模全部是从郑和的故乡云南昆明订制的,每艘船的大小在0.4米至1.7米之间。从高处俯视,浩浩荡荡的船队排成飞燕的形状,耳边传来海浪澎湃之声。此情此景,令人不由得赞叹他们当年在“洪涛连天,巨浪如山”的浩瀚海洋上“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是何等壮观! 此次展览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教育性。整个展馆犹如一部大百科全书,徜徉其中,参观者可以学习到有关历史、社会文化、航海和星象等各方面的知识。主办方尽可能搜集各方面的资料,从不同角度介绍郑和其人,描绘了中国明朝和马六甲王国的风情画卷,揭示了郑和宝船在结构、动力和定位等方面的秘密,并展现了郑和船队在海上日常生活的情况等。 走进星宿室,我们就可以了解郑和船队是如何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识别方向。这间暗室的天花板上绘制了春末夏初的星空图,在闪烁的夜空中,要找出哪颗是北极星,哪些是北斗七星,可真要费一番脑筋。参观者从旁边的展板上还可以学会怎样利用月相辨别方向。 最后一个展厅的主题是“马中友好交往”,集中展现了中国与马来西亚自1974年正式建交以来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记者仿佛置身于马中两国关系的“迷你”档案馆,在这里可以看到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与马来西亚领导人交往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记者采访了一些展览参观者,有趣的是他们所有人提到郑和时,都会在前面加上这样一个定语“海军上将”。他们不约而同告诉记者,“海军上将郑和”的故事已写进马来西亚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 57岁的阿德里安·马赫哈姆先生一周前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了郑和展览的消息,为此他特地到书店购买了《1421:中国发现世界》这本书,参观的当天刚刚读完。他说,以前就知道关于郑和的一些事情,但一直都把他当成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历史人物,但看了展览后觉得大开眼界,作为亚洲人他感到很自豪。马赫哈姆的太太是马来西亚华裔,她激动地对记者说:“你知道吗?我娘家姓马,我和郑和上将是本家呢。”她接着说:“我本来以为郑和只带一艘船来马六甲。我先生刚刚告诉我,他带了200多艘宝船。真的吗?”在得到记者肯定的答复后,她脸上绽出了孩子般得意的笑容。 洛·蒙猜先生和夫人是特意驱车1个半小时来吉隆坡观看郑和展览的。蒙猜告诉记者,今天的展览让他对郑和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他指着展厅里的“海上飞燕阵”模型说:“你看,那时的航海和造船技术多么先进,真是超乎想像。”他的夫人对记者说,大家都知道郑和曾驻节马六甲,但没有想到他居然远渡重洋,到达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离开郑和纪念馆时,暮色渐起,回首凝望,满心喜悦和感动:这次展览不仅会进一步增进马来西亚华人对郑和的了解,也会将郑和所体现的“和平友好”的精神介绍给马来西亚其他友族的更多朋友。和平与共同繁荣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完) 相关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