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60年:卢沟桥谱写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诗篇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10:21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北京七月七日电题:卢沟桥谱写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诗篇――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武月星 中新社记者陶社兰 对中国人来说,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是一个含义深刻的日子;卢沟桥,也是一个 武月星着重研究抗日战争初期的战场,像卢沟桥事变、南口战役等,著有数十本有关抗战的书籍,其中《卢沟桥事变风云篇》、《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等在全国颇有影响,后者还获得第十届全国图书奖。 当年,为编写《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武月星曾去过五、六次卢沟桥。他说,卢沟桥抗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卢沟桥抗战是中国全民族反抗日本侵略战争的起点。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为抵御外侮进行过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告终。卢沟桥战斗吹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的号角,从此,中国人民进入“百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全国范围的对外抗战”新时期。 卢沟桥抗战还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卢沟桥事变前后,共产党及时提出国共合作,而国民党在当时是执政党,拥有三百万军队,在日军大举进攻面前,决定接受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建议,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对国家民族立了一个大功。 武月星说,卢沟桥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中国是最早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全世界首举反法西斯侵略义旗的民族,由卢沟桥事变开始的中国全民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可以说,中国战场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粉碎了日本称霸亚洲,进而征服世界的企图;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西方盟国加强战备赢得了时间;减少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支持了英美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这些充分证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太平洋战争和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强有力的战略配合作用。 在武月星的学术研究中,还有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发现了历史歌曲《卢沟桥歌》。一九八五年,武月星拟编一本《卢沟桥事变风云篇》。在图书馆寻找资料时,他偶然看到一九三七年由东北图存出版社出版的《卢沟桥血战纪录》,其中就有这首《卢沟桥歌》。歌词雄壮、激昂,引起了他的注意:“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武月星说,从这些歌词看,是歌颂二十九军的,因为当时二十九军的大刀队让侵华日军闻之色变,而且这首歌表达了卢沟桥守军的心声,也是守桥官兵誓死抗敌的真实写照。于是,他把歌词写进《卢沟桥事变风云篇》的引言。一九九五年,他在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时,再次把《卢沟桥歌》连同歌谱一起附在书上,以展示二十九军将士喋血杀敌的英雄气概。他说,《卢沟桥歌》是北京地区的抗日歌曲,为研究抗战提供了新史料。(完) 相关专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