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和古德里安的争论 更多坦克还是反坦克炮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5月02日 16:12 舰船知识网络版 | |
隆美尔和古德里安,皆为一代名将。坦克虽然已经出现很久,但30年代之初,能够敏锐意识到装甲力量(而非仅仅指坦克)的价值、并且能在赤手空拳情况下在德意志训练出一支最有战斗力的装甲部队,从理论到实际,其眼光、手段也非一般将材所限。古氏以钉上木板的汽车开创了机械化战争的时代,虽曾有富勒等人鼓噪于前,但论其行,实为装甲战争的开山鼻祖。后来统御装甲军奔袭法国、率领坦克集团军群纵横于俄罗斯,42年之前的战功也颇为显赫。 隆氏虽然以步兵起家,以希特勒的侍卫长而发迹,第一次率领装甲部队前(魔鬼之师——国防军第7装甲师),对装甲部队指挥要领的掌握,来源于阅兵势上嗡声嗡气施密特将军的对其问题的回答“通常在你的面前有两个方案,一个比较冒险、另一个不太冒险,选择冒险的那个”。后来能以非洲军(21和15装甲师)及来自意大利的乌合之众,却能将整个大英帝国(包括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等)搞得狼狈不堪,也足见其为装甲战争的另类天才(呵呵,如我们常说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关于东线的战略转折,一说是斯大林格勒、一说是库尔斯克,争论颇多。但无疑,1943年是德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撤退的一年,而之后的1944年,尽管由英美的战略轰炸,德国的武器生产迎来了产量最高的一个年头(通常说法是年产装甲车辆19000辆)。因此,偶从战略的角度,想在这里探讨一下,1943年以后的时候(包括1944年军火生产高峰)包括武器生产,德国的武装力量,最应该重视的是什么。而这里,最恰当的是欧文.斯通在起大名鼎鼎的《隆美尔》一书中的说法:古德里安要的是更多的坦克(当然,偶以为他指的还包括自行火炮),而隆美尔则是要更多的反坦克炮........这里,有兴趣的大家都来争一争吧。 问题的提出:德国陆军1943年以后,在东线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斯拉夫人的坦克和人海,德军的主要作战任务是防御。当时红军的进攻,相对于战争初期德国人的“大纵深”突击,实际上仍多是一种浅近纵深间歇式突击(红军的家底也不厚,并且运输能力等也制约)。多数情况下,德军在红军的每次“打击”后,都有时间建立一条防线来应付下一次“打击”。东线陆军多是采取(或者期望采取)首先在前沿防线逐步后撤、坚守突破口两翼、装甲部队反击的模式。面对越来越庞大的红色海洋,古德里安认为陆军武器生产的核心是更多的坦克,而隆美尔对此的评价则是,防御需要更多的反坦克炮,并且威力更强、数量更多的反坦克炮 从战略运用上看,在防御作战中,尤其是东线1943以后,坦克的核心价值是有掩护的反坦克火力,其次是快速机动能力(用快速机动来抵消数量的缺陷)。而反坦克炮同样可以发挥有价值的反坦克火力,如果具备足够数量的反坦克炮并且预先部署,自然可以大大提高各个地域的火力密度(不需要大量机动),并且通过隐蔽、构筑工事提高防御能力。 从战术角度上看,我们先看看红军的坦克手们更害怕什么,按德米特里.菲得罗维奇.罗萨的回忆(其它人的回忆中也有类似说法),坦克最危险的敌人是反坦克炮:“直到第一发炮弹开始射击的时候它们(敌坦克和反坦克炮)都是一样危险的。不过通常来说,反坦克炮是最危险的…….”。敌人最害怕的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这里苏联红军首先为隆氏头了一票。 事实上,从防御的角度上看,反坦克炮低矮的造型,正是为伪装和加装掩护工事最大的方便(当然,高大威猛的FLAK36之流不算,到是两轮的更确切一点)。而坦克,在防御作战中隐蔽很成问题(因为少,德军也很少象红军一样把坦克当固定碉堡用)——这是红军的说法。按冯.梅林津的看法,在44年初,前线最需要的也是由反坦克炮组成的预备队,甚至反坦克炮师(此人在隆美尔手下征战两年,又来到东线一路干到集团军群参谋长),可是德军只是在日托米尔组成了一个“炮兵师”,由于既不能抗击红军的装甲长矛又不能快速机动,所以“除了堵塞带路和丢掉大炮外没什么用”。只有东线经历的军官因为对隆氏战术未有接触,自然是畈依古氏观点(事实上也多是采用这种战法——坚守两翼),因此需要更多的坦克。而按隆氏的战术,首先前沿部队应该有足够密度的反坦克火力去阻滞、杀伤敌人的装甲力量,而后应在后方快速部署反坦克炮兵,稳定战局,最后阶段才去投入坦克部队,(隆氏并不是不要坦克,而是希望军工生产中适当控制装甲车辆生产,大量增产反坦克炮)。 进一步考察生产能力,要想提高坦克的产量,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或者说需要在其它武器生产中上牺牲很大代价才能实现的。按照某些说法,且不比消耗多少,老虎的生产工时为25万工时,而斯大林式似乎只要5万工时,要想在装甲力量对比中把差距缩的更小,似乎是很困难的。生产一门FLAK那?偶没有具体差到其生产工时,但按现代坦克生产成本的比例,在考虑德国坦克在行走部分的复杂性,估计88炮最多需要2.5万工时。在纯防御作战中,纵然坦克机动性带来了火力运用的灵活性,但是否在反坦克作战中,1辆老虎能抵的过10门反坦克炮么?比起魏特曼或者卡欧纳斯,曾经也有一门反坦克炮一次战斗摧毁20~30辆苏军坦克的战例(似乎梅林津的回忆录中有一门炮半个小时摧毁20辆苏联坦克的记载)。 在老虎和反坦克炮进入部队以后,除了杀伤敌人,带来的还有物资、零配件消耗以及维修、保养工作对人员的占用等。别的不用更多考虑,尽管反坦克炮的机动也需一般也要车辆牵引(当然牲口拉75MM炮也不希奇),但是从燃油消耗的角度,使用反坦克炮无疑将大大减少德军本不宽裕的燃油贮备——这也将进一步提高其他装甲部队的战斗效能,因为1944年后,燃油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德军装甲部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两者的使用来看,一辆成功的坦克车组如果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至少需要训练有素的车长、炮手和驾驶员3人;而一门反坦克炮,2~3人也能将就,只要有一名精良的瞄准者,它就是可怕的(当然,装填的体力劳动者偶可没考虑),这对有经验士兵大量消耗的德军来说,应该训练出部对的战斗力,也容易的多。 相关专题:二战回顾:攻克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