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国际展望》网络版 > 正文

美国炮兵的抉择:精确制导弹药还是超远程打击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 09:10 《国际展望》杂志
美国炮兵的抉择:精确制导弹药还是超远程打击

美国炮兵指挥控制单元,远处为炮射雷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美国炮兵的抉择:精确制导弹药还是超远程打击

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M109已经老态龙钟,但精确制导弹药的发展赋予了M109火炮新的生命力。美陆军将用最新型的XM982神剑及XM898式萨达姆炮弹等先进弹药装备M109帕拉丁榴弹炮。神剑155毫米增程制导炮弹加装了抗干扰GPS和惯性制导组件,命中精度大大提高,偏差小于10米,射程可
达40公里。此外,美军还研制生产了其他的155毫米精确制导弹药,也极大提高了帕拉丁榴弹炮的作战能力,如155毫米常规弹形灵巧炮弹、XM898式155毫米萨达姆炮弹等。

  帕拉丁榴弹炮改进计划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通过选用先进弹药,可以在装备自身不改动或少改动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系统的精确打击能力,增大作战效能。然而,由于重量原因,帕拉丁榴弹炮改进系统的战略机动能力受到限制,不符合美军转型的需要。毕竟帕拉丁榴弹炮是40多年前的产品,其改进潜力有限,帕拉丁榴弹炮改进系统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伊拉克自由行动的经验表明,提高炮兵火力效率的焦点已不在于增加炮弹的杀伤力,而是改善各种炮兵系统的打击精度。而提高炮兵的精确度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是大大增加激光或GPS制导的炮弹的数量和种类。伊拉克自由行动的经验表明,精确度的不足可以通过为榴弹炮及火箭炮配备更多的“神剑”或“萨达姆”来解决。 陆军领导人必须确保在未来的战争中,与敌人近距离接触的部队绝不能因为缺乏近距离精确制导弹药而冒伤亡的危险去进攻阵地。二是确保每一发炮弹的精确度。所有的炮兵部队必须遵循一项原则就是,制导和非制导炮弹都要保证最大的精确度。炮兵和机动部队所配备的改进型雷达、目标定位装置及轻型激光指示器等都应该为确保每一发炮弹的精确度来服务。

  ◇ 十字军战士的继承者

  十字军战士榴弹炮计划被取消后,美国炮兵曾一度迷失了发展方向。但不久之后,陆军尝试用“网火”(NETFIRE)计划来取代十字军战士榴弹炮的火力支援系统。“网火”系统是一种直接火力系统,它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为目标部队在战术层次提供高毁伤率的、连续密集的区域火力。美国防部已经要求陆军加快审查其可行性。

  “网火”的首要任务是向战术指挥官(师级及下属)提供对高价值目标的快捷精确火力效果,也提供近实时的目标获取和战场毁伤评估能力。在整个作战全过程中,作战人员利用“网火”系统,将拥有持续密集的、计划和机动的区域火力。

  目前提出的设计方案是,一个盒子里有16个截面,其中15个放置火箭弹,剩下的是指挥控制装置。“网火”系统是一个独立平台系统,不需要特殊设计的发射车辆,系统可以装在多用途装甲车、卡车或直接设在地面上。从容器/发射单元垂直发射导弹,操作者无需重新瞄准即能向不同方向发射导弹,特别是在建筑群和丛林地区以及遮蔽阵地上,垂直发射极具优势;同时由于消除了转向和提升导弹的时间,可以缩短整个任务时间,使敌人对导弹的反火力雷达探测复杂化。此外,“网火”发射系统属于“软发射”,就是说火箭弹不象高速飞行的常规火炮那样有很大的后坐力,只要火箭从盒子中弹出并向前飞就可以了。

  “网火”系统的基本设计标准是能够攻击整个作战区域的静止和运动目标。它由容器/发射单元、计算机与通信系统、导弹筒、巡航导弹、精确攻击导弹、“网火”系统运载箱和任务计划计算机组成。巡航导弹和精确攻击导弹将具有对全部威胁目标的高毁伤攻击能力。

  系统的任务计划计算机采用标准化软件,可与战场毁伤评估系统、资源分析系统、机动控制系统、先进野战炮兵数据系统、空射导弹防御报警系统、战术空域综合系统、陆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和空军威胁战斗管理核心系统,以及未来战场应用的各种系统兼容。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火力引导操作的远程控制能力,自动和受控的可靠性检测能力,自动和受控的失效能力。容器/发射单元可重复使用和再装填,“网火”可以在战场机动部署,为目标部队提供“随机火力”支援。

  “网火”火箭发射系统使用两种火箭弹。第一种是雷声公司开发的精确打击火箭弹,它在最短时间内高速飞行以攻击目标,或者达到最大射程。精确打击火箭弹配备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红外寻的仪器和攻击力强大的弹头。设计师说,这种火箭弹将是重型坦克的杀手。

  第二种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雷声公司共同开发的巡航攻击火箭弹。它配有激光定位与距离修正设备。动力装置是涡轮喷气发动机,还装有弹翼以增加飞行距离。火箭弹可以30分钟时间飞行70公里。设计师说,这一点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让火箭弹在攻击目标前盘旋飞行,自动校准目标和主动地攻击。

  技术优势、价格昂贵、可靠性未定是“网火”系统的最突出特点。“网火”系统在设计上提出了新的作战理念,通过数据链将火力打击、侦察监视、效能评估、打击过程中的任务分配与转换等功能凝聚于一身,开创了基于网络支持的、无缝隙的、自主与受控攻击相结合的“多功能火力系统”运用模式。先进作战理念和强大的功能,使其成为陆军关注的焦点。

  不过,由于“网火”系统尚处于研制和试验阶段,未经过实战检验,并且系统对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的支持要求高,在高强度电子对抗条件下的可靠性仍未确定,外加其较高的价格,估计暂时不会迅速装备部队。然而,由于“网火”系统符合美军作战理论的变革方向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方向,其发展势头将是无可匹敌的。

  ◇ 结论

  根据美陆军的转型计划,美陆军将以渐进方式,分近、中、远三个阶段发展其火力支援系统。近期以帕拉丁榴弹炮改进计划、XM777榴弹炮系统、多管火箭炮系统和高机动性炮兵火箭系统配合,在先进弹药项目和陆军战术导弹系统的支持下,有限提高陆军火力支援能力;中期以高机动性炮兵火箭系统、“斯特赖克”机动火炮系统、XM777榴弹炮系统为主组成支援火力体系,并全面发展和验证无人机火力系统和“网火”系统等新概念系统;长期发展则以无人机和“网火”系统为主,以相应的地面机动火力为辅,构成支持全新作战理念的新体系,拥有全天候、全方位、近实时的无缝隙火力支援能力。美军炮兵能否摆脱十字军战士项目被砍的阴影,通过转型计划重新赢得其地位,将是“没落”与“崛起”之间的生死抉择。

  

  “非接触作战”利器——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

  改进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加强其打击能力,特别是精确打击能力是美国陆军解决其火力系统不足的重要方案之一。美军重点加强了发射精确制导炸弹的BlockII导弹系统的研制和改进,尤其是提高其打击机动装甲目标的能力,其中,打击敌纵深的灵巧反装甲系统项目是重中之重。

  陆军开发的末端制导子母弹是一种被称为灵巧反装甲子弹药(BAT)的微型导弹或飞行物。BAT从导弹中释放(也可从无人机释放),它们在下降过程中,可用声音传感器大范围搜索运动坦克,而后在被动红外探测器末端制导下,进行水平滑翔攻击。BAT是一种无动力、直径5.5英寸,长3英尺的滑翔器,能全天候条件下使用。每枚BlockII能携带13枚BAT子母弹,从远距离空中释放。而后,BAT减慢到亚音速,打开主降落伞,展开尾翼和弹翼,四个弹翼上分别安装的声学传感器开始向下测听,可以侦听6公里内重型柴油发动机或4公里内稍静一点的目标声音。在发现运动装甲目标之前,BAT由主降落伞悬挂在空中。一旦确定运动坦克纵队的位置和方向,BAT转换为滑翔状态,割断主降落伞,向目标区水平飞行,并展开辅降落伞,伸出前端被动红外探测器。声学传感器指引被动红外探测器探测目标地域。当被动红外探测器捕捉到目标后,BAT割断辅降落伞,自动飞向目标。BAT制定了不同的飞行轨迹,从而可分别打击不同目标。此外,陆军正在开发一种改进型BAT,其特征是改进型弹头和新型微米波雷达/被动红外成像双模式探测器。新型探测器将使BAT实现真正的全天候,扩展打击目标类型,包括运动或静止的导弹和火箭发射平台以及静止的冷目标,如已经熄火的坦克。今年对改进型BAT的一系列测试均获得成功,显示了新型双模式探测器的优异性能。改进型BAT将在BlockⅡ导弹中取代基本型BAT。

  陆军战术导弹系统BlockII导弹射程达80多英里(约129公里),由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智能反装甲技术项目办公室负责开发。该导弹由多管火箭发射系统系列发射装置发射,其中包括M270、M270-IPDS、M270-A1、以及HIMAS发射器。在满负荷情况下,M270、M270-IPDS和M270-A1发射器能够携带2枚ATACMS导弹或者12枚多管火箭发射系统火箭。HIMAS可携带1枚ATACMS导弹或6枚多管火箭发射系统火箭,并可利用C-130运输机机动。

  陆军战术导弹改进系统高精度、大射程、主动灵巧的特点,十分符合美军非接触作战理论的要求,由于它解决了陆军对装甲目标全天候主动精确攻击能力不足的难题,将在未来火力系统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李大毅 范胜球

上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