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台海形势> 海峡两岸专题 > 正文

台湾地区自制武器扫描(上)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 15:09 舰船知识网络版

  中国自1979年与美国建交后,美方对台湾地区的武器输出受到中国大陆的阻挠。1982年,中国与美国签署。如“八·一七”公报,限制美国对台军售之范围及数量,台急需之武器来源被中断。但台独心日益加剧的领导阶层,为了能在武器装备上占取优势而阻挠中国大陆的统一历程,开始了自发研制武器的历史,以填补外购军备困难的窘迫境况,所有研发任务均由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负责。本文就主要介绍一下台湾自制武器系统的整体水平和性能数据,供大家参考。

  台湾自制武器基本可分导弹类、飞机类、舰艇类。陆军武器不是台湾的特长,也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在此不浪费笔墨。

“天弓一型”防空导弹系统

  该导弹是台湾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在1982年从美国生产爱国者系统的雷锡恩公司获得“爱国者”85%的设计技术后开始研制的。分天弓I型、天弓II型和天弓III型(正在研制当中)。其中天弓I型是中低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天弓Ⅱ为中高空中远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而目前正在研制的III型则是高空远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类似于美国的爱国者系统。

  天弓I型导弹系统于1985年3月首次试射成功,1988年定型,1993年9月30日首套天弓Ⅰ系统首次部署在台北县三芝乡,1994年底第二套在大冈山担负战备,之后又在澎湖、枋寮、金门和东引等地部署。主要用于与改进型“霍克”导弹、“爱国者”地空导弹配合使用,构成低层防空、反导火力。

  该导弹长5.3米,弹径0.41米,速度3.5马赫,最大射程60千米(有效射程40千米),射高30 米至23千米,倾斜式发射方法,整个发射架总重900千克。导弹采用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中段指令制导、末段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式,由近炸引信起爆。整个武器系统包括导弹、四联装发射架、长白相控阵雷达、照射雷达、战术控制中心、电源车和导弹运输装填车等。该导弹的照射雷达是在美制改型“霍克”系统的大功率照射雷达(AN/MPQ46)的基础上研制的,但功率比改型霍克的大60%,性能也有所提升,比如搜索距离更远,辨别率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等等。该雷达采用了先进的连续波体制、倒置接收机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缺陷是在导弹飞向目标末段的时候照射雷达要始终跟踪目标,直至目标被摧毁。而对付的目标数量则取决于装备的照射雷达的数量,通常为2-6部。

  天弓Ⅱ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1989年研制出样机,1994年开始交付部队使用。是一种全天候、多目标、高低空的防空导弹。整个系统重1.1吨,导弹长9.1米,弹径0.41米。为了提高射程,该导弹在天弓Ⅰ导弹的基础上加装了一级固体火箭助推器,最大速度也达了4马赫,最大射程达100千米(有效射程80 千米),有效射高25千米,制导方式为指令修正的惯性制导和主动雷达寻的;由于采用了垂直发射方式,使得其火力发射密度大大增加,一个火力单元可同时对付6批目标,并且具有反应速度快、杀伤力强、命中精度高的特点。该武器系统由导弹、战术控制中心、单联装发射架、电源车、“长白”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追踪一百个空中目标,执行敌我识别询问,同时导控二十四枚导弹拦截来袭目标,搜索方位角涵盖一百二十度,有效侦测距离达四百五十公里,接战范围超过二百公里,部署在台湾南北及外岛阵地内,即可涵盖大陆东南沿海空域的解放军空中活动,是鸟瞰箝制台海空优的重要支柱)、导弹运输装填车组成。台军目前已完成在台北县三芝乡、高雄大岗山、澎湖县、屏东县枋寮、金门和东引地区六处天弓导弹连阵地部署了天弓一型和二型导弹,不分平时、战时,全天执行二十四小时战备。共同使用一辆战术中心/相控阵雷达车、两辆照射雷达车、四部天弓Ⅰ发射架、四部天弓Ⅱ发射架和一辆电源车,与三套美制爱国者防空导弹构成中、高空防空伞,以提高对付多目标的能力。目前该系统已全数纳入其整体空防系统,也就是空军的“强网”防空系统之中,统一由空军作战司令部做战术上的调配,未来台湾陆军还将配署6 套“天弓”武器系统。

  而“天弓—Ⅲ”导弹则是在“天弓—Ⅱ”地空导弹的基础上改进的具有反导弹能力的武器,台湾希望他未来能取代目前尚未谈判成功的爱国着III系统。该导弹是在“天弓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采用了垂直发射技术,但相比天弓II来说作了以下改进:一是将固体火箭发动机改为大推力冲压发动机,增大了杀伤空域和拦截速度。二是采用主动雷达加红外双模导引头,提高了命中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三是改进引信和战斗部,使导弹具有攻击常规战术导弹能力。四是改进配套使用的相控阵雷达,提高了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其探测距离从160公里达到460—500公里,使“天弓—Ⅲ”具备了一定拦截射程在300公里以内的地地导弹,但不能拦截中国大陆大多数的地地导弹。该系统已在1998年7月和9月进行了两次实弹打靶,取得了一定成功,并于2001年少量的生产,但目前台湾仍在进一步完善该导弹的性能。总的来说,该导弹在很多方面仍不如美制的“爱国者”PAC—Ⅱ导弹。

雄峰导弹系列

  “雄风”系列反舰导弹是台湾海军目前的主要制海武器之一,普遍装备于大中小型作战舰艇上。该导弹的研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由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共分I/II/III型。目前,I/II型已经服役,III型正在研制当中。

  “雄风—1”反舰导弹是1979年在以色列的“迦伯列”2型舰舰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为台湾海军第一代反舰导弹。该弹是一种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最大飞行速度为0.7马赫,最大射程约38千米,采用无线电指令半主动制导,共生产了约438枚左右,主要装备在台军部分老式的“阳”字号导弹驱逐舰和“龙江”、“瑞江”、“海鸥”级快艇上。该导弹性能不稳定,和以色列研制的“迦伯列”系列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具有命中精度低、飞行速度慢、抗干扰能力差、容易被拦截等缺陷。目前该导弹的制造工作已经停止,台湾海军正准备以雄风II/III导弹取代它。

  “雄风—2”是在“雄风—1”基础上加配以美国“鱼叉”导弹核心元件生产的,于20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研制。正式型号为MGB-2B,分为陆射型,舰射型和稍后出现的空射型(正式型号为MGB-2C)。和原I型相比,该导弹射程有所提升、飞行速度加快、抗干扰能力加强,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达到了西方国家同时期反舰导弹的水平。雄风II导弹长4.845米,弹径0.34米,主翼展1.15米,控制翼展1米,重量695公斤。最大速度为0.85马赫,射程12~80公里(发射后不管)—12~110公里(中继制导)。早期雄风二型的红外线引导头为外购,后来台湾岛内的坤仪公司的产品达标后,后续的雄风二型均改用台湾自制的引导头,采用了独特的附加热成像寻的主动雷达制导+惯性中制导和主动雷达末制导系统,精导精度及抗干扰能力较“雄风”I均有较大提高,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同时具备穿甲、爆炸及燃烧等三大功能,威力比雄风一型大得多。动力系统采用了依据由法国授权生产的Arbizon Ⅳ型涡轮喷气发动机,重新设计了进气口,据称推力比美制鱼叉导弹使用的发动机推力大10%。采用主动雷达+红外导引的双重制导模式,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Fire and Forget)。红外线引导头设于弹体前上方,直径约70毫米,与弹体中下方的外凸式进气口形成不对称设计外型。

  该导弹分舰舰型和岸舰型。舰舰型的“雄风”导弹装备于台海军“武进3”驱逐舰、“光华6” 号导弹艇、“成功”级和“康定”级护卫舰上。自1991年开始量产,是目前台湾海军反舰导弹中的主力弹种, 采用了类似美制鱼叉导弹的折迭式弹翼,导弹发射出后弹翼自动展开;弹体末端的辅助发动机在将导弹发射出弹筒约3~5秒后自动脱离,之后导弹打开续航发动机进入巡航状态。雄风二型导弹与美制鱼叉Block1C导弹一样,也能预设3个转折点,作出之字型飞行路径,增加了发射舰的隐蔽性。攻击时导弹采用掠海飞行,在初期采用惯性导航,中途可利用数据链进行中继引导(目前并没有可以执行此功能的空中平台),在接近目标时,高度可降为5~7米,并打开主动雷达引导头,之后弹体前端上方的红外线(IR)影像感测器也会打开,以双引导头的方式操作。这种双制导方式据说可以大大增强导弹的抗干扰能力,提升命中率。台湾方面声称雄风二型在攻击目标的最后阶段,还可作出S型的机动规避动作,但不知是否属实。岸舰型的“雄风”导弹主要部署在包括东引、澎湖、小琉球及本岛西岸在内的5处导弹阵地内,这些导弹阵地未来均将纳入海军大成指管通情系统中,并与强网系统连接,可构建完整的台海水面防护作战能力。

  空射型“雄风”2于1994年首次对外公布,但长期以来只有两架第35夜攻中队的AT-3雷鸣号攻击机(机号为0902的AT-3A和机号为0825的AT-3B)能挂载为其配备的少数几枚空射型雄风二型Markl导弹执行任务。该机曾经进行过6次试射,但由于AT-3的机身并不完全足以承受大型反舰导弹发射时的作用力,加上该型机并无精确的火控系统,所以一直没有广泛部署。但台湾目前已准备为IDF配备该导弹,和美制RGM-84D捕鲸叉反舰导弹一起执行空中反舰任务。

  针对大陆购自俄罗斯的SS-N-22超音速导弹威胁,台湾也自行研制了一型超音速雄风III反舰导弹,为台军机密军事科研计划“雄评计划”的核心部分。研制工作从1996年开始,在1998年进行了试验弹的首次试飞,1999年,“雄风”III完成了“超音速自由飞行、巡航后俯冲、模拟攻舰低-高-低弹道飞行、超低空掠海飞行”等多项试验飞行。2000年生产出6枚原型弹供测试。在 2001年4月举行的汉光17号军事演习中,于屏东县满州乡的九鹏导弹试射场对该弹进行了首次实战试射。如果一切进展顺利,“雄风3型”导弹将于2004年至2005年正式编入台军实战部队,预计将装配在台军成功级驱逐舰、拉菲特护卫舰或者即将购入的基德级驱逐舰之上。导弹采用垂直发射技术以及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的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5马赫,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台湾导弹历史之最的“300公里” 之遥。“雄风”III导弹制导方式目前仍未公开,但依据工程技术上的继承性,可初步判断它将沿用“雄风”II导弹引进核心部件进行技术开发的研制方式,并可能将“雄风”II原有的主动雷达寻的/热成像寻的复合制导系统进行适当优化后运用于新导弹系统。“雄3”导弹的研制成功,被台军看作是继“天弓2型”导弹、“雄风2型” 导弹之后,在自制武器发展上的又一项“重大突破”。台湾目前正准备在该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一型远程地对地导弹,以增强其“决战境外”和“先发制人”的作战能力。

天剑空空导弹系列

  该导弹是台湾仿照美国“响尾蛇”导弹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机载近距空空导弹,分天剑I/II/ IIA型,主要装备于台湾自制的IDF经国号战斗机。“天剑Ⅰ”型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 1987年研制成功。弹长2.84米,弹径127毫米,翼展609毫米,射程18千米,飞行速度2.5马赫。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三角舵面的前翼操纵、尾翼稳定控制的方式,被动红外寻的制导,导引头采用制冷锑化铟元件,可全向攻击,战斗部为环形爆破杀伤式,由激光近炸引信起爆。性能接近美制AIM-9L“响尾蛇”导弹,共生产了300枚左右。

  在天剑I导弹的基础上,台湾还发展了一种近程车载防空导弹发射系统,代号“捷羚”。采用 4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发射器装在美制“悍马”越野车上,车长5.8米,宽2.2米,高3.2米,重 4600公斤,外形与美国的小懈树导弹系统类似,但发射塔上没有射手位置,估计是采用遥控方式发射。“捷羚”系统具有一定的“敌我”识别、电子反反制及红外线反反制能力,并可于夜间作战。在其4联装发射塔左侧装有1具前视红外线侦测仪,配合雷达和热成像仪,可在夜间或能见度较差的环境下瞄准目标,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敌电子干扰能力。系统内配置的无线区域网络数据通讯系统,则可使战管雷达统一指派目标,以提高区域整体防守率,避免重复攻击或造成防守漏洞。台军认为,与同类型系统如美制“复仇者”导弹系统相比,“捷羚”具有目标侦搜能力强、杀伤率高及价格低廉等优点,其卫星定位,特别是系统装置小型射控雷达,可以较早侦获目标,以提早将敌机击落,减少地面损失。此外,其电子战性能可随情报资讯更换参数而提升,且后勤补给及维修速度比外购武器快速。 战时系统以雷达、热成像仪及光学瞄准等方式进行制导,具有抗电子和红外干扰的能力,将用于取代小懈树防空系统,还有可成能为装“康定”级护卫舰上的防空武器。但由于已经引进了美制“复仇者”系统,所以台湾陆军不太可能采购这型装备。但台湾空军对该系统却很感兴趣,已决定采购一个营套的“捷羚”防空系统。估计“捷羚”系统量产后,在导弹部署上,将以进口的“复仇者”导弹系统部署在外岛前沿,“捷羚”系统则主要部署在机场附近,担负低空防卫,未来也可能部署到台北附近,担任打击巡航导弹的任务。目前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正在以天剑II导弹为基础研制一种更新型的低空导弹防御系统,以有效扩展和增强区域防空能力。

  天剑II空空导弹是在美国技术支持下台湾自行研制的,类似美国“AIM-120”,1994年定型,1995年服役。弹长3.6米,弹径203毫米,翼展750毫米,射程30-70千米,飞行速度4马赫,重量190千克。弹重185公斤,直径19厘米,弹长3.59米,主要用于装备台湾空军的IDF“经国”号战斗机。它的设计以美国空军的AIM-7M“麻雀”导弹为蓝本,具有仰射及俯射的功能,对于在战机上方与下方的目标,均可进行攻击,。

  “天剑Ⅱ”型空空导弹目前已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首批40枚已交付,现正在生产经过局部修改的第二批40枚导弹,预计总共将生产400枚以上。目前IDF战斗机所装备的“天剑Ⅱ”型空空导弹的最大有效射程已由原来的74.1公里提高到92.6公里。此外,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目前还在进行“天剑Ⅱ”弹的舰射型/陆射型及反辐射型的研制工作,舰射型/陆射型将可能采用燃气舵式推力矢量控制系统,将装备台湾的8艘“诺克斯”级护卫舰以及其它防空能力稍差的护卫舰上。目前台湾正在修改这些舰的作战系统,使之能和“天剑Ⅱ”导弹相匹配。

  目前,“天剑Ⅱ”导弹的改进型“天剑ⅡA”反辐射空空导弹已经研制成功,但尚未进行试射。导弹的外型和“天剑II”差不多,配备新的寻的器、制导设备和雷达加红外的复式导引头。“天剑Ⅱ”反辐射导弹的原型弹能够在锁定电波频道后稳定循电波来源俯冲攻击,并依敌方防空雷达所发射的雷达波,循迹追踪雷达所在的位置,摧毁目标。台军方人士称,台研制的反辐射导弹,是效法美军60年代将AIM-7“麻雀”导弹改装成AGM-45型“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的经验,只不过台所研发的“寻标器”较美方的水准高,性能甚至直逼美军现役的AGM-88型HARM系列高速反辐射导弹,而由于反辐射导弹具备强烈的主动攻击性,即使美方不售台AGM-88型高速反辐射导弹,台军未来也会拥有自制的反辐射导弹武器。 该导弹一旦投产,将装备于“经国号”战斗机上,一架飞机能挂载4枚“天剑IIA”导弹,以执行海面电子压制任务。

台湾地区自制武器扫描(下)

  详细请看:《军事热点直击——台海抉择(2004-2008)》

  (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授权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转载)

  相关专题:海峡两岸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