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纪念盟军诺曼底登陆60周年 > 正文

为了超越的纪念——诺曼底登陆六十周年纪念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6月07日 11:49 解放日报

  诺曼底,一个传奇般的地名。1944年6月6日,曾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十多万将士在这里浴血奋战,其中包括20多名年轻的中国海军军官。团结、协作、和平、奉献,这些词汇共同凝聚成我们所敬重的诺曼底精神。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然而,纪念并非仅仅停留于缅怀功业、祭奠英灵,鲁迅先生曾说过“为了忘却的纪念”,而我们今天更需要的是一种“为了超越的纪念”。

  历史:并非完美神话

  超越诺曼底,首先必须拭去浓墨重彩,还诺曼底以真实。

  诺曼底登陆并非一个完美的神话故事。60年前的反法西斯联盟也不是一位没有任何缺憾的圣洁女神。当时的美国、英国、法国以及苏联,在互为盟友的同时,实际上也分别存有自己的战略打算和利益需要,并因此在盟友之间形成分歧和不信任。诺曼底登陆的时机选择就是一例。事实上,早在1941年苏联就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却迟迟未得到回应。1944年初夏并不是登陆诺曼底的最佳时间,因为恶劣天气的影响,盟军不得不将原定的登陆时间推迟了24小时。天时地利本应是选择战机的首要条件,盟军何以如此冒险?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此时苏联红军已大举反攻,正从东方迅速地向西欧推进。从战术上讲,盟军此举可释为出奇制胜,而在战略上,则多少有些逐鹿争先的意味。

  此外,美国的参战过程也对这种大西洋友谊给出了另一种注脚。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美国是在二战进程中才加入进来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思想。但与一战时仅仅发了点战争小财不同,二战时美国的实力已逐渐超过了英法等老牌帝国,战后又“适时”填补了欧洲的权力真空。而此后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更从实际意义上预示着美国孤立主义的式微,对国际事务从有限干预走向全面争霸。因此,有历史学家据此认为,诺曼底登陆之日实际上便是美国登上西方首领宝座之时。

  回望60年前,诺曼底登陆是二战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但绝非唯一或最亮的一颗。尽管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具有标志性意义,但真正迫使德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二战转折点,应当是1942年苏联发动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更不能忘记的是,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军事力量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作出的巨大牺牲。

  现实:变化中的启示

  超越诺曼底,更应当探究在60年后的今天,它能够带给我们多少启发和教益。

  二战中美欧和苏联宝贵的同盟关系,在赢得胜利后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冷战很快爆发了,合作对抗苏联取代合作打击法西斯成为团结美欧的新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美欧战后的盟友关系甚至比在二战中更为密切。然而,历史似乎开了个玩笑。谁也没有预想到,60年后的今天,大西洋之间的纽带不再坚实如昔,相反欧俄之间则越走越近。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认为,冷战的结束和“9·11”事件是造成当前美欧俄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因素。

  冷战结束后,欧洲摆脱了美苏长期对峙的阴影,重新获得了追求和平与稳定的机会。不久前的“双东扩”就是这样一次新的机遇,用西欧国家的话讲,就是“输出稳定”。而俄罗斯也在尽量淡化自己“西方的对手或敌人”的概念,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内经济发展中去,并为此扩大并加强与欧洲的合作。无论从地缘政治角度还是从历史意义角度看,欧俄关系从未达到过今天这样的密切程度。俄总统普京首次受邀出席诺曼底登陆纪念仪式就是这种密切关系的最好反映。

  然而,当欧洲更多地以冷战结束为节点来看待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时,美国却因为“9·11”事件而在观察世界的角度上与老盟友欧洲发生了错位。在面对人类共同的新敌人———恐怖主义时,美欧分歧逐渐浮出水面。此外,由于欧盟东扩和欧俄的日益走近,美国对于欧洲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心存顾忌,美欧之间的信任感已然今非昔比。

  如今,伊战结束已逾周年,美欧之间也作了许多互相安抚的努力,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更被舆论期许为美欧改善关系的一次契机。但事实表明,大西洋之间的距离已难恢复到60年前那般亲密无间。客观上,只要一落实到具体行动,如:伊拉克问题,巴以问题等,美欧之间分歧立现。

  与此相比,二战时盟军共同的敌人———德国,其总理施罗德此次受法国总统希拉克之邀出席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也许是今年的纪念活动中最可圈可点的一笔。由于德国对战争的彻底反省,德法之间从昔日的敌人变成了今天的真正朋友。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杨成绪研究员慨叹,这应该成为中日关系的借鉴。

  1944年6月6日—200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至少被纪念了60次。但愿,今年的纪念,能够超越诺曼底战役本身,抓住那场波澜壮阔的战役中最值得我们今天珍惜的东西。 作者:本报记者孙佳华王珍

  相关专题:纪念盟军诺曼底登陆60周年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