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之镇南关(广西友谊关)大捷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4月25日 11:28 舰船知识网络版 | |
清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战争后期清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的重要战役。 光绪十一年正月初九(1885年2月23日),法军攻占中越边境上的重镇――镇南关(广西友谊关),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广西龙州乃清军全军后路,商民惊徙,游勇肆掠,逃军难民蔽江而下,广西全省大震,形势十分严重。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挽回不利形势,除任命潘鼎新总统广西关外军事外,起用了退职老将冯子材(1818―1903,字南干,号萃亭,一作翠 法军退出镇南关后,冯子材移驻关内8里处关前隘。他和各军将领到前线反复勘察,选定形势险要的关前隘(隘南口)附近的有利地形构筑防御阵地,作为同法军进行决战的地点。关前隘在镇南关内约8华里处,东西两面高山夹峙,中间为宽约2华里的隘口。东面的大青山高800余米,向南倾斜与小青山相连,再南为马鞍山,一直延伸到镇南关的东面。西面的凤尾山高600余米,同样向南倾斜,直至龙门关(一东西向峡口,有小路可通扣坡),然后经一座大石山延伸到镇南关的西面。关前隘南面的谷地宽2华里多,谷地南端有几座小石山,往南直至镇南关都是起伏不平的山丘,统称横坡岭。冯子材命令部队在关前隘两旁的东西岭上赶修炮台多座,在隘口前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岭的土石长墙(长3华里多,高约9尺,宽约4尺)。墙外挖掘4尺宽的深堑,以利坚守。从而构成一座较完整的山地防御阵地体系。在兵力部署上,冯子材亲率所部18营萃军(因冯子材号萃亭,故时称其所率军队为“萃军”)扼守关前隘的长墙和两面高山险要,担任最主要的前沿阵地正面防御;王孝祺部8营勤军屯于萃军后面半华里处,作为正面防御的第二梯队;苏元春(约1845―1907)及陈嘉(?―1885)所部桂军18营屯于关前隘后5华里的幕府村,作为总预备队;魏纲所部鄂军8营屯于平而关,控制由艽葑(七溪)至龙州的水道;蒋字汉所部10营广武军、方友升(?―1906)所部4营抚标亲兵屯于凭祥,作为第三梯队,防止敌人暗袭;王德榜(1837―1893)所部10营定边军,屯于镇南关东南15里的油隘,为左路军,准备抄袭来犯敌人后路。潘鼎新率淮军5营屯于海村,以镇后路。加上驻龙州、新街等处部队,东线清军总兵力约达80余营。 冯子材周密布防后,便先发制人,于二月初六主动出击法军占据的文渊城,打乱法军侵略部署,提高了将士的战斗情绪。初七,尼格里为争取主动,率法军第二旅2000余人分三路发起攻击,进入镇南关,企图占领关前隘清军阵地。冯子材指挥苏元春、王孝祺等部迎击,战斗甚为激烈。当地壮、瑶、白、彝、汉等族人民也前来助战。越南人民闻讯,亦建立忠义军五个大团共2万余人在关外配合作战。经过一场激烈的白刃战,终于将法军逼离长墙,压下山谷。初八,法军分三路再次发起冲击。其主力猛扑关前,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英勇杀敌。接着,发起声势浩大的反攻,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法军勇猛冲杀过去,进行围攻。经过两天的激战,中国军队取得大胜,法军全线崩溃,狼狈逃出镇南关,退到文渊。前线中国将士群情振奋,乘胜追击逃敌,于二月初十攻克文渊城。十二日攻克驱驴(亦作骑驴),重伤法军总司令尼格里(1839―?)。十三日收复谅山。十五日收复屯梅、观音桥。十七日收复谷松。法军犹惊弓之鸟,一口气逃到郎甲、船头一带。镇南关、谅山一役,共杀伤法军近1千人,取得巨大胜利,威震中外,法国茹费理(1832―1893)内阁为此倒台。中国的胜利扭转了整个战局。冯子材决定于二月底三月初亲率东线全军进攻北宁、河内。但就在此刻,清廷下诏停战撤兵,彻底破坏了前线军民乘胜进军的作战计划。 相关专题:抗法援越55周年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