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中国军工:攻关某战略飞行器和新水中兵器(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2月05日 09:07 中国军工报

战略武器为一个大国防御的基本力量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水中武器的发展是各国海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他们忠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洞天风雷中挥洒心血,是列阵鲜艳党旗下的尖兵;

  他们逐鹿高技术领域最前沿,在高新武器装备研制中开拓创新,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先锋;

  他们是占科研人员总数80%的驻川某基地科技干部党员群体。近五年来,他们先后完成重大武器装备试验400多项,17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110多项试验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尖兵斩荆棘“禁区”变通途

  2003年金秋,收获的季节。一组组频传的捷报着实让基地党委异常兴奋:五年来,由科技干部党员组成的20多个武器装备预研组,取得预研成果百余项,开创新技术领域数百个。

  五年前,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表明,基地承担的课题任务中,有20%的科研“禁区”,这些课题不是前人久攻不克,就是探索道路十分艰难,大部分都是新技术。

  基地科技干部党员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进程中,必须树立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为“禁区”开辟通途,确保我军武器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

  1998年底,基地成立了新技术评估、新设备研制、新课题攻关等预研组。这些预研尖兵就像一面面耀眼的党旗,飘扬在风洞群的各个试验现场。

  时间回到1999年,塞北某古战场。某重大战略飞行器按预定时间在此进行了成功发射。

  消息传出,世界为之震惊,华夏儿女为之欢呼。

  但有谁能想到,飞行器的成功发射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其中弹头烧蚀问题最为关键。

  弹头烧蚀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航天界的一大难题。弹头在飞行过程中因大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多种热现象,而且相互关联。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涵信与高级研究员潘梅林承担了课题钻研任务。攻关中,张院士这位将毕生精力献给科学事业的老党员,曾语重心长地对潘梅林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也是国防科研尖兵,为国分忧,进军世界难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张院士的话成了攻关的巨大动力。他们大胆采用“弹头防热烧蚀气动力耦合计算”方法,又考虑了云、雾、冰、雪等气候状态对烧蚀的影响,涉及到了最尖端的“云粒子侵蚀”问题,在反复论证和探索中,他们终于找到了云粒子侵蚀地面试验模拟准则。同时,潘梅林等研究员利用撞击力学、弹塑性力学、应力波的传播理论建立了数学物理模型,给评估弹头飞行条件下的粒子侵蚀特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一贡献为我军发展高精尖武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军事大国为了争夺太空,正加紧对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究。研究高超音速飞行器,必须具备必要的地面设备,而中国研制该设备的相关条件一时难以具备,研究工作识迟未动。面对世界难题的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乐嘉陵临危受命,他率领气动、控制、率先投入了研究。5年多来他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不断运用国际最新技术,使我国的高超音速飞行武器地面设备试验技术问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计建造的试验设备,也为中国高超音速飞行武器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技术资料。

  去年夏天,风景秀丽的某地,一下子云集了中国众多航天科技专家,会议的焦点集中到某高空高速飞行器系列战术技术评估。执掌帅印的是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中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庄逢甘院士。然而,担任“评委”的却是该基地的赵协和等几位优秀科技干部党员,为了这个位置,他们已整整奋斗了5年。

  这是我国航天器研究领域的“禁区”。此关不破,部分高空高速飞行器发展将受到制约。多年来,国内众多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都想攻破,但几番征战均告失败。危难之际,研究员赵协和再也坐不住了,他说:“党培养我40多年,现在正是需要我出力的时候,如果挑不起这副担子,还不如解甲归田。”

  他亲任飞行器评估预研组长,带领周为群、周岭、张长丰等党员骨干,下决心要突破“禁区”,为国争光。

  他们根据理论分析和现有资料,大胆对装备进行了一系列风洞试验,对装备在高空作战的战术、技术以及复杂气动特性均进行了深入研究,技术报告写了几十万字,试验做了上百次,先后突破20多项相关技术难题。为飞行器的最后定型采集了大量相关数据,有力推进了装备研制进程。

  后来,在技术评估会上,他们提出的飞行器系列气动布局方案和战术技术指标得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高度评价。

  成功离不开奋斗,奋斗必然有付出。基地广大预研尖兵在钻研一个个科研“禁区”中纷纷表示:困难再大,风险再高,决不会动摇我们战胜高新武器装备难题的坚定决心。

  2001年金秋的一天深夜,中国南沙某深海区。某水中兵器正在实弹打靶。静坐于指挥观察所里的人,除了身着海军制服的专家以外,还有几位陌生人,他们就是该基地的技术科研人员。

  20世纪末期,世界各国掀起了对新型水中兵器系列的研究。中国有关部门也在组织全力攻关,但由于新型水中兵器的研究领域“禁区”许多难题无法解决,导致了新型水中兵器研制受阻。

  1999年冬天,青年党员梁鉴、杨万富被指定为新型水中兵器的预研组骨干。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梁鉴先后跑遍了全国10多个省市,深入科研院所,笔记写了几十万字,资料装了几大箱。

  有一次,回到风洞的当天晚上,已是深夜十二点多。梁鉴带着技术资料,一头扎进试验室。

  这是一系列的特殊型号,设计者必须象绣花一样仔细,这样精雕细刻的活,梁鉴还是首次碰到。

  他反复推翻了上千次设计方案。几个通宵过去了,他的两眼凹陷了,两颊消瘦了,胡子长得吓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钻石和探索,他攻克了水中兵器复杂的模拟设计难题,解决了水中兵器在设计、制作、加工等相关问题。

  这年3月25日,杨万富带着试验人员完成了对型号的最后一次数据采集,将水中兵器的一系列战术、技术指标和气动性能全部交给了型号单位,型号单位根据他们提供的数据,对型号进行重新改进。

  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努力,天涯海角传来鼓舞人心的消息,某新型水中兵器试验打靶获得圆满成功。从此,我军某新型水中兵器系列的研究与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创新路漫漫勇士不畏难

  近年来,该基地承担的武器装备研制任务中,绝大多数研制领域都涉及当今世界前沿技术学科。面对跨学科、跨专业的研制难度和前所未遇的“硬骨头”,基地千余名科技干部、共产党员深感这是为党旗增光添彩的难得机遇,自觉站在风口浪尖,迎接挑战。短短五年间,由科技干部、共产党员组成的课题攻关组达80余个,创下一个又一个奇迹。

  盛夏的一个深夜,大山深处某试验室。时钟已指向了凌晨三点,高级工程师林俊和郭旦平还在讨论技术问题。

  他们钻研的课题是某飞行器带尾翼测压试验。由于对课题的预估气动载荷与真实气动载荷存在很大差异,加之试验中还要受到超声速大攻角冲击载荷的影响,如果还是沿用老办法,很多技术问题都无法解决。

  一时间,课题研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到底还能不能继续下去?”一直沉默不语的郭旦平焦急地询问林俊,而作为课题攻关组长,林俊此时心里比谁都着急。

  但是,如果放弃,不但拿不到最重要的试验数据,而且无法使武器装备按时定型。有困难就退缩,这不是共产党员的作风!可是,继续攻关,则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作为科技干部,应该把国防需要作为最高需要;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把民族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林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连续几个月,他们经过周密的计算和分析,通过大量分析数据证实,试验要冒一定的风险,但这个险有把握冒,也值得冒!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林俊和郭旦平终于找到突破口,他们异常兴奋,连夜加班进行攻关。

  几个月后,型号投入试验。林俊和郭旦平不顾疲劳爬上噪声和振动都很强烈的试验窗口,观察模型姿态。当模型安然无恙,型号单位获得了急需的关键数据后,他们才长长松了一口气。

  如果说不存私利、具有勇气和胆量是该基地科技干部党员盯住前沿、敢于挑战“未知数”的成功秘诀,那么责任和使命便是他们开拓创新、战无不胜的“助推器”。

  某新型装备课题下达到该基地时,离装备定型的时间仅有两个多月。而按正常进度计算,该装备的研制时间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某研究室副主任王志坚带领杨波、林敬周等10余名共产党员接受了该项任务。

  时间一天天过去,武器装备研制没有任何进展,攻关组全体党员都感到万分焦急。

  紧迫的时间和国内外均无资料借鉴的课题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把武器装备搞上去的神圣使命铸就了强大的动力。

  那段时间,紧张忙碌的试验现场,巨大的轰鸣声一浪高过一浪,灯光每晚都亮到天明。

  试验进入攻坚阶段,王志坚由于连续加班,身体虚弱,晕倒在操作台前。醒来后,他发现自己正躺在值班室输液。王志坚没有多想,拔掉针头,将一根湿毛巾缠在头上,就赶往试验现场。两个月后,课题组不少人住进了医院,但冷热喷流模拟试验这道技术难关终于被攻破。

  青春为使命而放歌,生命因奋斗而精彩。在某型试验设备研制中,作为课题攻关骨干,熊云清用生命向党组织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有一年冬天,基地承担了一项新设备课题。

  该项技术难度特别大,多数发达国家正全力投资研制,但没有任何消息和资料可以借鉴,一切都从零开始。

  熊云清、陈德江等3名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参与竞赛的“种子选手”。这是一项要承受上万伏电压、温度达数千度、运行时间很长的新试验。试验刚结束,熊云清和陈德江就钻进试验舱,40多度的高温蒸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全身上下很快就湿透了,为测试数据,他们要在犹如蒸笼、毒气弥漫的试验段观察十几分钟,而且每天要经历十几次。

  历经三年艰苦奋战,新设备终于研制成功。

  熊云清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领奖归来,熊云清突然昏倒在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熊云清微笑着对妻子说:“不要难过,奉献和牺牲是军人的本色,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军梦想,我死而无憾。”生命化彩虹,美丽留人间。熊云清终因医治无效,为国防科研事业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