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一位古稀老人与“英雄三岛”的故事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1月22日 09:10 中国青年报 | |
今年77岁的刘维灿老太太,尽管离休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厦门“金桥科教拥军促进会”理事长的职务。在她的一生中,留下了一串串感人至深的拥军故事。 刘维灿跨越半个世纪的拥军深情,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她冒着生命危险为地下党传递情报,为支援解放事业捐物筹款;厦门解放时,她率先组织学生欢迎解放军进城。几十年来,无论岗位怎么换,她始终坚持爱国拥军不间断。改革开放之初, 1986年的春节,时任中外合资企业华美卷烟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刘维灿带领员工踏上了面积仅0.19平方公里的角屿岛。小岛没有淡水、没有居民、没有照明电,一切生活必需品全靠岛外定期补给,官兵每天仅能供给一茶杯的淡水。此情此景,令她难以忘怀。一个月后,她带领公司30多名干部再次上岛,送上浴巾、汗衫,给角屿岛连队送上一台大冰柜,并配备了小发电机,好让战士们吃上鲜蔬菜和肉食。 然而,如何解决岛上官兵用水难的问题,一直是刘维灿的一块心病。能不能建造一艘送水船来解决这个困难?可造一条船要20多万元,华美公司一时拿不出来。于是,她四处游说,述说官兵的困难、造船的意义和作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执着深情感动了同行们,在厦门市政府召开的协商会上,刘维灿所在的公司带头认捐了5万元,10余家企业也纷纷认捐。从此,东海上多了一艘“团结”号送水船,岛上官兵们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饮用淡水了。 此后,刘维灿经常到“英雄三岛”走亲戚,有时一年多达11次。她所在的公司每年都要为岛上官兵办几件实事。她听说角屿岛各哨所小路崎岖,战士夜间站岗放哨为此磕磕碰碰,就投资修了水泥路;为使小岛官兵能够用上自来水,她筹资兴建了蓄水池;她还帮助海防团兴建文化活动中心,带头资助建立“英难三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维灿还十分关心海岛官兵的文化生活。角屿岛连队有一支名闻全军的“百人吉他队”,先后12次上过中央电视台。每年老兵退伍带一把吉他回乡留念,新兵上了岛,刘维灿都要精心挑选新吉他送到战士手中,使该连队“百人吉他队”长盛不衰。1997年4月,刘维灿给“英雄三岛”官兵捐资40万元建“战士育才学校”,购买了20台电脑等教学设备,并与厦门商校、第九中学共建,吸收海岛官兵和随军家属入学,开办了电脑应用、商业财会、经济管理、文秘及书画创作等专业,先后培养了数百人。 她把对军人的爱延伸到了军属。2002年4月,刘维灿到角屿看望子弟兵时,得知军嫂姜君英身患重症,心里十分不安。第二天,她就托人帮助购买药品送到她手中,此后经常打电话鼓励安慰她。同年9月,刘维灿利用到北京开会之机,还专门带这位军嫂到解放军301医院找专家治病。 刘维灿认为,个人的力量很有限,要搞好拥军工作,还要靠大家的力量,靠社会的力量。因此,一有机会,她就宣传拥军,促成拥军活动。近年来,每年都有一批中西部省市的县级官员到刘维灿主持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厦门培训中心参加学习。每一期培训班结束前,她都要带领学员到“英雄三岛”去接受国防教育,让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后,一方面做好新兵入伍工作,一方面做好老兵退伍的安置工作。1997年,全国女企业家协会在厦门召开年会,她又率领百余位女企业家带着礼物到角屿岛看望子弟兵。 在刘维灿的办公室,摆放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等代表事业高峰的荣誉证书,但她最看重的是岛上官兵赠送的牌匾,上头刻着“子弟兵的好妈妈”七个大字。她表示,在有生之年,还要为部队再办几件实事。(记者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