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 正文

张彦仲博士:中国已具备研制第三代飞机能力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1月24日 00:37 《环球飞行》
张彦仲博士

  自行成功研制歼-8、强-5、“飞豹”、直-11、“神鹰”工程。歼-12、运-10、“东风113”研制有深刻教训……

  中国已具备研制第三代飞机的能力。

  中国航空工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现将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彦仲博士撰写的《沧桑巨变五十年——认真总结学习航空工业发展中的经验》一文摘要转载,以飨读者。

  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诞生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研制,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配套较齐全的科研设计、生产制造、试验的工业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纪念航空工业创建50周年的时刻,认真总结发展中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正确决策,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防止大起大落

  坚持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航空工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航空工业发展历史上,由于决策正确,曾经有过三个比较好的时期。这三个航空工业历史上发展比较好的时期,由于实事求是地处理了航空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注意了需要与可能、任务与条件的统一,工作扎实,步伐稳健,使航空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但决策不当也使我们吃过很多苦头。由于受到“左”的错误严重影响,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超越程序,急于求成,注重项目的“可批性”,而不是“可行性”,搞不切实际的大计划、高指标,结果是已经上马的型号不得不退下来,形成大起大落,既耗费了资金,更耽误了宝贵的时间,造成很大损失。特别是一旦型号下马,便会出现科研停顿、队伍不稳的状况,不仅错过了机遇,而且使信心受到重大打击,后果十分严重。歼-12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歼-12是1969年开始研制的超音速轻型歼击机,要求短距起落、机动性好、中低空性能突出、维护使用简便,被称为“空中李向阳”。南昌飞机厂大干17个月完成了详细设计和各种试验,1970年12月首飞上天,后来由于用户装备体系调整变动,歼-12停止了研制,前后只生产了6架飞机,上马下马造成损失4000万元。民用飞机也有几上几下的经历。

  事实证明:航空产品的研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实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特别是重要的产品型号和建设项目的上马和下马,一定要按照科学程序办理,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不要草率决策。只有这样,才能脚踏实地,稳步前进。

  坚持自力更生,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自力更生是航空工业的发展的立足点。新机研制是一项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既要博采众长,又要坚持自力更生,走创新之路。强-5和歼-8是我国航空工业坚持自力更生成功的典型。强-5飞机吸收了原准机米格-19的优点,但又按自已的特点进行了创造性设计。在总体布局上采用锥形机头、两侧进气,扩大了飞行员的前视角;采用了蜂腰性机身,有利于低空音速冲刺;采用双腔助力器,提高了飞机跟随性;为了增强对地攻击能力,机身内外、机翼下面都设置了挂点,可以携带炸弹、火箭等多种武器。这种创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使强-5跻身于现代先进强击机行列。

  歼-8是新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在吃透米格-21技术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的结果。歼-8飞机采用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形式,突出了高空、高速、大航程、高爬升率的特点。自力更生研制歼-8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飞机设计达到了一个新水平。“飞豹”和直-11也是自力更生自行设计的例子。

  机载设备的发展同样要走自力更生的路子。“神鹰”雷达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部全波形的多功能火控雷达,它在空/空状态具有上视、下视、空域搜索和目标跟踪的能力;它在空/地状态还具有真波束地图测绘、空地测距、气象探测、辅助导航等功能。“神鹰”雷达是在国外封锁、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广大科技人员以强烈的使命感,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研制成功的。

  大量事实表明,自力更生是航空工业赖以生存、发展国防的根本方针。正因为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航空工业才能够顶住国外单方面中断合同造成的压力,经受住了考验,才能够排除万难,取得—次次重大突破。

  坚持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新机研制的起点

  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引进国外技术。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新机研制的起点,是航空工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我国的航空工业发展中始终把自力更生和引进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国外技术,为我所用,走 “仿制、改型、创新”的发展道路。例如,我们在制造歼-6飞机的基础上,改型出了歼-教6、歼侦-6、歼-6甲,创新研制出了强-5;在歼-7的基础上,改型出了歼-7系列飞机,自行设计了歼-8;在运-7的基础上,创新了“新舟60”支线客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适用技术,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能力,提高我们产品研制的起点,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引进、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提高产品的档次,既有利于提升我国航空技术的水平,也有利于我国航空产品的出口。在这方面,直-9引进是成功的例子。1980年,我们引进了法国“海豚”Ⅱ型直升机及其发动机制造技术,在国内成功地生产了直-9直升机,使我国的直升机跃上一个台阶,达到了国际80年代的先进水平,研制成功了一批先进的原材料和成品,掌握了一套先进的设计技术和试验方法,在此基础上,自行发展了直-9舰载型、通讯型、侦察型等系列机型。

  发展新飞机需要巨额资金,采用国际合作,经费分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EC-120直升机就是全过程进行国际合作发展新型号的成功范例。截至2000年6月,已签订256架定单,预计10年内可销售1600架。

  国际合作已成为当前发展大型航空项目普遍采用的方式,尤其是民用飞机,一定要走国际合作道路,这是作为我们提高起点、加快航空工业发展一条重要途径。

  坚持科研先行,打好技术基础,在拥有充分技术储备的基础上进行型号研制

  预先研究与型号研制相互促进。预先研究为型号研制指明技术方向、提供技术途径,是型号研制的先导;而型号研制的创新,又促进预先研究的发展。

  我国航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预先研究与型号研制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航空工业的发展。多年来,由于偏重于上型号,对航空技术发展和预先研究投入不够。一些关键技术的预研演示验证也因经费匮乏而没有能力做,即使掌握一部分技术也没有完全达到能直接用于型号的程度。技术储备不足,导致我们的产品比国外先进水平落后几十年,而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航空产品的发展,尤其是新型号研究,应比较多地采用成熟技术。大面积地、过多地采用新技术,并且采取边试验、边研制的方法,往往容易导致失败。在航空工业发展历史上,由于技术储备不足造成型号上马又下马的事例不少。1958年在席卷全国的“大跃进”浪潮中,航空工业开始研制“东风113”歼击机,提出的目标是飞行升限2.5万米,马赫数2.5,号称“双二五”,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这种性能的歼击机,研制所需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成品在国内缺乏预研基础,最后必然以失败而告终,教训十分深刻。

  80年代以来,航空工业实行“三个一代”的方针,提出预研经费占型号研制费的30%,加大了对科研的支持力度,航空工业的预研工作得到加强,先后有10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和部级奖励。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CAD/CAM、复合材料、电子综合、主动控制、先进气动布局等关键技术,具备了研制第三代飞机的能力。这些预研成果大部分已应用于新机研制,为实现飞机“更新一代”的目标打下了基础,目前成批生产的机种中,80%以上都是近些年设计定型的。

  航空工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科研先行、预研先行的方针,建立坚实的航空科研实验能力,是保证航空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可靠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把基础打扎实,航空工业才能加快产品的研制的步伐。

  坚持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协调发展

  飞机性能和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飞机机体本身,而且同发动机、机载设备与武器的水平密切相关。没有先进的发动机,就没有先进的飞机;没有先进的机载设备,也不可能有性能优良的飞机。因此,发动机和机载设备必须与飞机总体协调发展,仅抓飞机是不够的。

  过去,由于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的协调发展不平衡,带来很多问题。80年代,在一种型号研制中,由于机载电子系统满足不了飞机的需要,被迫寻求国际合作,结果受制于人,外国撕毁合同,造成型号改装夭折。飞机与发动机的关系也是这样。在发展新飞机型号时由于选择成熟的发动机,如歼-8选用了成熟的涡喷-7发动机,“飞豹”采用了成熟的涡扇-9发动机,加快了型号的研制进程,保证了飞机性能的实现。相反有的新型号,由于选用正在研制中不成熟的发动机,结果互相牵制,造成型号的重大挫折。

  为了保证飞机研制的需要,必须飞机、发动机、机载同步协调发展,尽量做到研制新飞机时选用成熟的发动机。新发动机尽量在现有飞机上领先使用,当前要特别重视发动机的发展。

  坚持老机改型与新机研制并举,高度重视老机种的改进改型,走渐改发展的路子

  新飞机的研制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相当长的周期。比较而言,老机种的改进改型需要的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是一条重要出路。

  我国航空工业在飞机改进改型方面有好的传统。1966年歼-7首飞成功后,很快在歼-7的基础上,改型出了歼-7I、歼-7Ⅱ、歼-7Ⅲ、歼教-7和供出口的歼-7M型,满足了国防建设的不同需要和出口需求。运-8原是军用运输机,通过改进改型,先后派生出运-8气密型、运-8直升机载机、雷达实验机、空军侦察机、海军警戒机、电子干扰机、反潜巡逻机及邮政机等15个型号。老机改进改型不仅缩短了研制时间,而且提高了性能,扩大了市场,满足了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发动机走渐改发展道路也有成功的例子。如黎阳公司采取“量力而行,有所作为,循序渐进,改进发展”的方针,先后对涡喷-7乙和涡喷-13两个系列的发动机作大量改进,平均每两年成功改进一个型号,使发动机推力大为提升,为空军装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证明,新机研制和老机改型是发展航空的两个重要方面,新机研制要重点突破,老机改型也要抓住不放,二者必须并举,缺一不可。

  坚持质量第一方针,努力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素质

  质量是航空工业的生命。航空工业在质量问题上有深刻的教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航空产品质量优劣,不仅是关系到人身安全和战争胜负的重大问题,而且是对航空工业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战略问题。没有产品的高质量,航空工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技工贸结合,扩大国际合作及外贸出口

  航空产品是高科技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是方向。多年的实践证明,航空产品的外贸出口和技术服务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实行工贸结合,有利于发挥工贸双方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也只有切实做好技工贸结合工作,才能真正发挥航空工业的整体优势,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从50年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航空工业无私援助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无偿向朝鲜等16个国家提供歼击机、教练机、直升机、运输机等10种型号上千架飞机及各种备件。改革开放以后,航空工业实行走向世界的目标,按照航空为本、多种经营、工贸结合、技贸结合、以出口为中心的总体战略,加强航空产品出口。

  为了扩大航空产品出口,一方面根据用户要求,对现有机种进行较大改造,形成了出口型,如强-5Ⅲ、歼-7M和运-12,既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改善了飞机性能,也扩大了国外市场。歼-7M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出口无机”的矛盾,成为出口的主要机种,其中装有7项电子设备的改型机就有274架。运-12多次参加国际航展和到国外进行飞行表演,受到了各种环境的考验,已有100多架销往国外,飞机出勤率高,用户反映很好。另一方面,与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如洪都集团公司、中航技公司和巴基斯坦两国三方共同投资发展的K-8教练机,取得了成功,被誉为第43届巴黎航展的“十大明星”之一。1999年底,中国和埃及签署了向埃及出口80架K-8E教练机的合同,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已从出口航空产品、修理线和专业生产线发展到出口整条飞机生产线,开创了我国飞机出口生产线和对外输出飞机设计制造技术的历史。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实行“内转外”,是航空工业加快发展的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仅使我们开阔眼界,提高起点,少走弯路,也使我们提高经济效益,积聚财力,推进航空工业的发展。

  坚持军民结合,坚定不移走“军转民”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适应新的历史条件,重新确定了国防建设方针,作出了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的重要决策。国防建设方针的这个转变,促使航空工业从思想到行动发生根本转变,从而结束民品发展曲折徘徊的路程,开始恢复生机,重新得到发展。

  航空产品不少是军用与民用通用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航空工业狠抓“军转民”,大力发展民用飞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6年,运-7投入航线营运,成为首批投入航线客运的国产支线飞机。1995年,运-12通过适航取证,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在国内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今年初运-12飞机从成都到九寨沟高原试飞成功,为用于国内民航运营创造了条件。1998年,中短程旅客机“新舟60”取得了型号合格证,已有多家航空公司购买或签订了购机合同。运八也投入了邮航运营,直升机“军转民”的势头也很好。最近中国民航总局为直-9、直-11颁发了型号合格证,从而使这两种直升机取得了民用市场的通行证。

  “航机陆用”也取得重大突破。

  航空工业“军转民”不仅弥补了军品任务不足造成的困难,更主要的是通过军转民用,拓宽了航空产品领域,防止了人才流失,保住了航空队伍。

  坚持“发展经济,振兴航空”, 大力发展民品,提高经济效益

  发展经济关键在于大力开发民品,走市场经济的路子。20多年来,航空工业民品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已达到70~80%左右,使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航空是我们的主业,离开航空就谈不上发展航空工业,也就会失去灵魂。但是,振兴航空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实力,连队伍都稳不住,就根本谈不上振兴航空。

  坚持人才培养,造就高科技航空工业队伍

  航空工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的努力工作来实现。航空工业历来十分重视智力开发和人才的培养。如何使用人才,将人才安排好,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提高,创造条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是航空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这项事关发展的战略性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地抓紧,抓住不放,抓出成效来。

  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航空工业发展要适应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弘扬“自强自立,求实创新;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献身航空,勇攀高峰”的“强五”精神,实干图强、创新兴航,继续实施凝聚力工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对干部员工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政治理论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使干部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同时,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崇德为尚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航空工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欲知详细内容,请与《环球飞行》杂志社联系。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