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优质卫星——访中星20号总师兼总指挥王家胜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1月20日 18:38 中国航天报 | |
中星20号卫星发射前,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这颗卫星的性能、特点及相关问题采访了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王家胜。 实现四个突破 王家胜总师介绍说,中星20号卫星是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基础上研制的第七颗 攻克重重难关 王总介绍说,中星20号的研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关。第一个难关就是为卫星减重。根据任务需要,卫星有效载荷的重量比原“东三”平台生产卫星的重量高出30%,约50千克,能源需求也增加了100瓦。由于长三甲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卫星起飞重量不能增加,这就给卫星研制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卫星平台设备进行减重。要保持卫星的高性能和可靠性,又要在十分紧张的研制进度内减轻卫星平台的重量,确实是一个难题,因此很长时间未能拿出可靠的减重方案。为此曾有专家提出可否使用推力更大的火箭,但由此产生的星箭匹配中的技术问题更难解决。最终,以王总为首的设计队伍决定维持卫星减重方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时,处处都要考虑卫星的重量问题,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为卫星平台“减肥”。王家胜总师为减重问题可谓绞尽脑汁。他规定,任何单机要增加哪怕100克的重量,也必须经过总师的认可。除了采用多种技术对平台进行改进设计外,对卫星用电缆网、总体布局配平等都下了很大工夫。经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成功地达到了设计目标:在所有“东三”平台卫星中,卫星配重用的重量是最轻的,有效载荷重量是最重的,而加注的推进剂是最多的。计算表明,卫星的推进剂寿命可达10年半。这一特性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通过中星20号卫星的研制,“东三”平台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如按8年工作寿命要求,卫星的有效载荷从160千克左右提高到了260千克以上。 按用户要求,要在5年内研制出卫星,进度要求很严,这也给研制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按过去常规的研制流程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于是设计师系统在过去研制经验的基础,做了大量分析工作,首次在卫星研制的技术流程中取消了结构星和热控星两个步骤,并获得成功,为卫星研制流程再造做出了贡献。 发射场质量控制 王家胜总师介绍说,中星20号的研制和发射队伍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作为卫星发射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发射场阶段工作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卫星发射队到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后,严格执行发射场质量管理法规、标准,遵循靶场放行准则和卫星放行准则,严格技术状态管理,以确保实现“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卫星在轨运行正常,确保八年寿命”的总目标。 发射队进场后,根据各阶段工作的特点布置了三次“四查双想”活动。各发射分队积极进行“工作回想”和“故障预想”,在总装和测试过程中查地面测试设备完好性、查设计复核复算、查技术状态变化、查测试覆盖性和数据判读比对。前两次活动,各分队提出应注意问题40余项,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王总说,针对运载火箭意外被碰受损的问题,卫星发射队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开会提醒全体队员在卫星工作进展顺利的情况下要克服麻痹思想。发射队质量技安组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卫星发射场后期工作的要求》,组织各分队就后续的工作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对工作中将使用的网架、液压助力车的使用环境进行了仔细的现场勘察,更换了可能存在问题的地面设备。特别是针对加注和卫星与支架的对接、卫星的转运和运载火箭整流罩的合拢等关键环节细化工作步骤,明确安全控制点,制定了详细的控制措施并监督实施。从实际效果看,这些措施是得力的,确保了卫星在发射场未发生大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