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 | |
---|---|
http://jczs.sina.com.cn 23:29:38 千龙新闻网 | |
国防政策 世纪之交的印度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军事强国”。其主要内容为: 1.全力推行“大国外交”,为其争当地区军事大国创造条件。印度抓住冷战结束、 2.实行最低限度可靠核威慑的核政策。印度发展核武器除了有谋求大国地位的政治目的外,还旨在对中国形成所谓“核对称”,与中国进行军事抗衡;保持对巴的核威慑优势,以加强和巩固对南亚次大陆的控制权;将核打击范围扩大到印度洋海域,制约外部势力特别是美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从而达到向印度洋扩张的战略目的。印度政府于1999年8月通过印度核政策构想草案,提出最低限度可靠核威慑政策。该草案称,一旦遭到攻击,印度能够而且也愿意以足够的核武器进行报复。这一政策根本改变了印度早期领导人提出的和平利用核能的原则。印度国防部1999/2000年度《国防报告》称:“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努力收效甚微,印度的正当的国家安全需求不能被忽视”。为此,印度正加紧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和核武器小型化的研制与开发,组建战略核部队,建立核力量指挥与控制体系,加强对战术核武器实战运用的理论研究。 3.继续坚持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并重的方针。印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面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军费开支,确保国防建设目标的实现。经济建设中重视军民两用企业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核能技术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印度同时赋予军队担负“维护国家安全,反对民族分裂”的任务,其职能由单一“对付外侵”转变为“御外安内”的双重职能,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保证经济顺利发展。 4.以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为核心,建设一支技术密集型的军队。2001年3月,印度政府宣布2001-2002财年国防经费增加13.8%,其增幅仅次于上一年度的28%,占国民总产值2.7%。 5.确保印度在印巴、印中边境地区的军事优势。即有效“遏制”巴基斯坦支持的民兵对印占克什米尔地区的渗透和进攻,将50%的陆军、54%的空军和60%的海军兵力部署在印巴边境一线和毗连巴的海域,形成对巴的绝对军事优势;在印中边境地区仍保持着较大规模的兵力部署,形成对华局部军事优势。 6.扩大海上边界,在逐步实现对印度洋控制的同时,将其势力扩大到南中国海。印度提出将其专属经济区扩大到200海里以外,加紧在马德拉斯、卡尔瓦尔等地修建海军基地,在安达曼群岛修建机场,并组建海上特种部队。1998年组建远东海军司令部,加强了对印度洋地区的管控。2000年4月,印度国防部长称,“从阿拉伯海到南中国海都有印度的利益”,为此,10月间印度海军与日本、韩国、越南进行了联合海上军事演习。印度还大力发展航空母舰、潜艇和海军航空兵力量,试图建立一支专门从事远海作战的远洋海军。 军事战略 印度一直奉行“地区威慑”的军事战略。其主要内容如下: 1.战略目标:称霸南亚,遏制中国,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军事大国。俄罗斯在军事上大力收缩,美国也减少了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南亚地区出现了相对的力量真空,对此,印利用与美、俄、日等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快核军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争当军事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国的步伐。 2.战略方针: (1)在战争威胁判断上,突出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低强度战争)的威胁,战争准备从打一场全面战争转向打多场边境局部战争; (2)以进行“有限战争”作为主要作战手段,即通过给对手以必要的惩罚,实现相对有限的战争目的; (3)以巴、中两国为主要对手。拥有对巴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能力,迫使其撤出所占领土;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对中国不放弃“既得利益”,相机进行新的扩张和蚕食; (4)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手段,特别是核威慑,谋取和维护对南亚诸国的威慑与控制; (5)控制从阿拉伯海到南中国海之间的海域,坚持不允许外国干涉南亚和印度洋事务的政策,特别是中国同印度邻国发展军事关系; (6)加速与东盟建立经济上的战略联盟和“军事合作”关系。 3.作战思想:当前印军认为,战争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主张在进攻和防御时都具有进攻意识,并立足于打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其基本内容是: (1)强调攻势作战,先发制人,必要时越境作战,力求把战火引向敌方领土; (2)在进攻和防御中实施全纵深立体作战; (3)注重机动作战,力求掌握战场主动权; (4)强调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突出空军的作用,重视陆空军协同联合作战; (5)强调在主要方向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达成速战速决的效果; (6)重视发挥电子战的作用,实施电子欺骗,压制电子干扰,隐蔽作战意图,电子杀伤与火力杀伤相结合; (7)强调实行高效的作战指挥。(编辑:付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