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南海倾情搜救王伟纪实 14个揪心的日夜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04月23日 10:03 | |
那是怎样揪心的14个白天,那是怎样不眠的14个夜晚。 随着大规模搜救王伟的行动结束,随着搜救飞机、搜救船只依依不舍地撤离,如今,浩瀚的南中国海已复归平静。但再冷漠的大海也该不会忘记,4月1日至14日18时,这里曾千帆竞发,展开过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上搜救行动。在这里,人们曾把关爱生命的壮歌吟唱得感天动地。 一声令下,撒网者收起渔网,掌舵者掉转船头。千舟齐发,万人出动,只为寻找“最可宝贵”的生命 4月1日上午9时07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在我省管辖海域上空发生。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机,我飞行员王伟跳伞落海。 “人是最可宝贵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得知消息后发出指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搜救我飞行员。 一驾驾飞机从机场起飞,一艘艘军舰从港口启航,奔赴事发地点。作为王伟第二故乡的我省干部群众,听到消息后纷纷主动投入到搜救行动中,成为配合部队搜救的一支重要力量。 省委省政府紧急行动。省委书记杜青林闻讯后,当即指示有关部门立即派出船只,迅速组织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以各种方式在海上和岸上开展搜救行动。4月6日,杜青林亲赴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动员和部署渔船搜救行动。省委省政府发出通知,要求沿海有关市县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对搜寻工作的指导,加强值班工作,保护通讯畅通,注意收集搜寻情况。并要求广大渔民群众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投入到搜寻工作中去。 海上搜救部门紧急行动。4月1日10时15分,省海上搜救中心接到部队急电后,立即启动搜救应急反应程序:向有关救助站发出紧急搜救通知;向东南海域过往船只发出航警,每小时1次。 10时50分,停靠在三亚港,担负南海搜救任务的“穗救202”专业搜救船拉响了汽笛,17名船员紧急集合,各就各位。迅速调试好船上设备,并备好出海所需的主食、副食以及油料。11时45分,该船顶着6级大风奔赴指定海域。5日下午,受海南海事局指派,“海标182”航标作业船从海口出发加入搜救行列。至此,“穗救202”轮、“海标182”轮和从广州赶来的“德跃”轮组成搜救小组,在海上展开了拉网式搜救。 沿海市县和渔业部门紧急行动。三亚、陵水、万宁、琼海、乐东、儋州、临高、文昌等市县渔业部门和沿海各乡镇、村委会派员到码头或通过对讲机、单边带,迅速通知港内和正在海面上作业的渔船参与搜寻。各地渔政渔监船只也迅速出动。 全省各地渔民紧急行动。三亚港80多艘正准备出海作业的渔船接到通知后,立即开赴事发地;正在西沙作业的50多艘渔船接到搜救通知后,停止作业加入搜寻行动。陵水黎安镇渔民郑振勇1日下午刚出海回家,晚上看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飞行员落水消息后,带上手电连夜出海搜寻。该镇另一位渔民陈李养那一天正把装有1500钩鱼饵的长钓放入海中,接到搜救王伟的通知后,他立即收起钓,赶往事发海域。停靠在三亚港和正在南海作业的港澳台渔船也自发参加搜救。 没有人强制,全省先后有1100多艘渔船,上万名渔民奔赴事发海域。沿岸还有数万名群众主动沿海岸线搜寻。 67岁的渔翁在7米高的桅杆上一呆就是一两小时。78岁的老人日夜守望在岸边。人们深情呼唤英雄归来 记者曾跟随渔船出海搜寻,那是怎样一个揪心的过程。烈日下,炽热沉闷的海面,数小时不见一物,令人窒息。而一旦远处有漂移物出现时,便会引起全船人激动。寻找王伟的人们把眼睛都望穿了,他们任何一个疑点都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都紧紧抓住。 陵水新村镇渔民徐财振说,有一天晚上10点多钟,看到渔船前方30米左右有一个白色漂浮物,很像降落伞,他不禁欢呼起来。他命令船员放下小船,自己从3米高的甲板上跳下,向白色漂浮物急划过去,一看却是一块白色泡沫。他数次出海搜寻,这样的失望他经过不下20次,但每次见到相似的漂移物他还是要靠过去看得清清楚楚才罢休。 “在海上孤单单行船,每当遇上头上有我们巡逻或训练的飞机飞过时,就像在异乡遇上了亲人一样,有一种温暖感。”渔民们虽从未与飞行员见过面,但大家已建立起特殊的感情。他们多么希望是自己在海上把王伟找到,救回来。 陵水新村镇渔民郑荣琼记起,曾有海上遇险的渔民在距港口约10海里的双女石上获救,便驾船直奔双女石。当时海面风浪很大,渔船一次次靠近双女石,又一次次被海浪推出来。67岁的他便跳入海中游了过去。礁石周边长满了像刀子一样锋利的牡蛎,他的手臂和小腿被划出道道血痕。老郑在双女石周边搜寻了整整半小时,直到确信没有发现情况才游回渔船。10多天的海上搜寻,老郑每天数次爬上七米高的桅杆上观察海面,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太阳很大,上面又摇摆得很厉害,头晕了,他只下来稍稍休息一会,然后再上去。平时,上桅杆的事都是由船上的年轻人来干的,但这次他却不放心让他们去。在那些天里,老郑先后5次驾船出海搜寻。 那些天,在陵水黎安镇约16公里长的海岸边,总有一个瘦小的有些驼背的阿公在来回搜寻,他总是天没亮就来,天黑了才回家。这位阿公是当地78岁的老党员、五保户郑关尾。阿公眼有些花,那些天心里总想着王伟,想着降落伞,好多次都把浪花看成了降落伞。阿公腿不好,但他每天沿海岸线来回寻找的路程不下二三十公里。老人说,我老了,不能出海,在附近岸边找找是我的心意。在家呆着心里不踏实。 在陵水新村镇的一个个普通茶室里,一些刚上岸的渔民和经验丰富的老渔民自发组成了渔民“搜寻指挥中心”,他们分析每天的风向、海流,确定第二天的搜寻重点范围。在这些“指挥中心”里,渔民们往往争得面红耳赤,有时谁也说不服谁,但有一点大家认识绝对一致:只要王伟仍有生还可能,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寻找。 4月5日,是渔民们十分看重的清明节,往年,许多渔民无论在多远的地方作业,都要赶回来扫墓。但这次许多渔民为了搜救王伟,放弃了扫墓。 从最初的3万平方公里海域到最后的30万平方公里海域,搜寻范围扩大了10倍。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海域,任何一个礁岛,都有船只在一遍又一遍地寻找。一般一个人在海上漂流六七天生还的希望已很小,而这次搜寻行动持续了十几天,人们仍不肯放弃,他们是多么希望有奇迹出现。 “穗救202”4月1日离港,直到16日才回港,在海上整整停留了16天,成为这次行动中搜救时间最长的船舶,搜寻航程1720海里,搜寻范围达到1.6万多平方公里。出发时,他们备足了半个月的主食,但副食只备够11天,到最后几天,船员们只能喝稀饭就干菜。考虑到搜寻时间还有可能延长,船员们从出海第3天起就开始节水,船上的洗衣机停止使用,每位船员的生活用水限制在每天一小桶。“穗救202”轮是70年代出产的国产船,容易发生爆水管、爆油管的故障。轮机长带领5名船员在温度高达40℃的机舱一呆就是4个小时,随时排除故障。两个多星期时间里,这条船从未因为出现故障而停止搜寻。 二副肖才龙不当班时难以入睡,他常常站在船舷边长时间凝望大海,有时他会情不自禁地喊出来:“王伟!王伟!你在哪里?” 对渔民来说,海上遇到鱼群就如同路上拾到金子。但许多老练的渔民为了搜救王伟让一个个鱼群从眼皮下溜掉 时下正值鱼汛期,是渔业捕捞旺季,一艘50吨位的渔船,一天忙下来最少能收入七八千元。然而许多渔船为搜救王伟主动减少甚至放弃了作业。 4月3日上午,满载1万斤鱼虾正准备回港的郑荣琼接到搜救王伟的通知后,马上命令船员调头,有船员提议先回港卖鱼后再去,老郑生气地说:“飞行员是为保卫国家而落海的,为救他,别说一万斤鱼,十万、百万斤鱼丢了也不可惜。救人一分钟也不能等。”等到第二天老郑回港时,好好的鱼虾因为不新鲜不值钱了。 万宁渔业部门过去每次出海租用渔船时难免要与渔民讨价还价,这次通知渔民出海搜寻王伟,渔民每天的费用近千元,却无人向他们提钱的事。 琼海潭门镇渔民陈泽龙每次到南沙都得一两个月。听到飞行员落海消息后,他立即提前从南沙赶到西沙海域参加搜寻。和他一起在南沙捕鱼的其他几条渔船也无心打鱼,先后返回西沙,一找就是几天。 4月8日上午,陵水新村镇海燕村吴增安等5位渔民接到同伴的电话,说在近海某海域发现鱼汛,便各驾一条船向该海域驶去。快到目的地时,对讲机里传来村里的通知,希望他们到新扩大的搜寻海域参加搜寻,他们当即调转船头,向指定海域驶去,一找就是两天。回来后,他们得知碰到鱼汛的同伴果然运气不错,捞到了二三万元钱的鱼。对此吴增安他们不后悔。他们说,打鱼什么时候都可以去,错过一两次没什么,搜救王伟是大事,不能误。 像这样的故事在这次搜救行动中还有很多很多。 专门在乐东黎族自治县望楼港从事鱼虾收购的柯秋运、陈亚侬放下收购生意,把两艘汽艇让给搜寻队出海搜寻;三亚天涯镇旅游艇服务公司在天涯海角景区为游客服务的15艘游艇连续数天出海搜救。 据了解,一艘渔船每天仅油料就要消耗数百元、上千元,但参加搜救的1100多艘渔船,上万名渔民,没有一个人提出过补偿问题。许多渔民说:“还有什么比王伟的生命更重要。” 大规模搜救王伟的行动结束后,我们再次走访了三亚、新村、潭门等渔港,凭港眺望风平浪静的南海,与渔民一起追忆往事。一位渔民说,虽然我们已无法让王伟活着回来,但今后每当我们打鱼路过这片海时,都会烧柱香、鞠一个躬。 王伟,是我们的英雄,我们会永远记着他。本报记者邹永晖杨春虹林书宣特约记者李玉峰) 相关专题:纪念王伟牺牲四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