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否控制印度洋?
http://jczs.sina.com.cn 2000年6月1日 一业
3月19日至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出访了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三国,克林顿在孟、巴两国各只停留了
数小时,不过是逗留或“小坐片刻”,其访问的核心在于印度。克林顿的访问使美印两国达成了一份各说各话的《印美关系:
21世纪展望》,其中看似与海洋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但其实不然,克林顿的南亚之行有着深刻的海洋背景,充分体现了现代
海权对世界的影响。
印度对印度洋的战略影响
在地理上,印度伸入印度洋1600千米,在印度洋地区占据着极为有利的战略位置。印度半岛最南端的科摩林角是
北印度洋上的最佳战略地理位置,以此为圆心、1200海里为半径的弧线附近,东有马六甲海峡,地扼欧、非两大洲与东亚
、大洋洲的海运必经之路;西为亚丁湾口,进而可达曼德海峡,这是经苏伊士运河、红海沟通地中海与印度洋的咽喉;西北则
是霍尔木兹海峡,这里是“世界油库”波斯湾的唯一出海口;南面就是查戈斯群岛,其主岛迪戈加西亚是美国在印度洋上最重
要的海空基地。印南部海军司令部的所在地科钦距科摩林角约250千米,而驻特里凡得琅的印南部空军司令部则距科摩林角
不足100千米。虽然印度面对着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中部三个作战方向,印度传统的主要军港也分别位于西海岸的
孟买和东海岸的维沙卡帕特南,但由于没有任何地理上的自然障碍,印度海军可以很方便地在自己的领海内进行战略机动,自
由地向东、南、西和西北三个方向集中使用力量。近年来,印海军还大力兴建了其它军事基地,如果阿、卡尔瓦尔、加尔各达
、马德拉斯、布莱尔港、阿拉科南姆等,海战场保障体系相当完善。
从印度东海岸的重要海港马德拉斯向东约720海里,印度拥有两个重要海外领地: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两群
岛横列在马六甲海峡西口,总面积约8300平方千米,约有人口30万,是东北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攻可以封锁马六甲海
峡,进击东南亚地区;守可以使几乎整个孟加拉湾成为印度的海上防御纵深。印度在西南150海里处还有一小片珊瑚岛礁,
名叫拉克沙群岛,总面积约30平方千米,是印度防卫其西海岸的前哨。东南方的斯里兰卡和西南方的马尔代夫两个小国在政
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受制于印度,完全可以作为印度的海上屏障。地理上的优越条件使印度海军享有进可攻、退可守的海上
战略优势。
在静态上,印度洋、尤其是北印度洋基本控制在印度手中。尽管西方海军专家认为,印度海军是一支只能在印度洋使
用军事力量的地区性海军,但印海军仍是印度洋上最具实力的海上作战力量。
近年来,印度的军事战略重心日益倾向海洋。印度的决策者们认为:“主宰着印度国防全盘战略的是海洋”和“印度
的安危系于印度洋”。印度的海上军事战略也相当简单,即面向整个印度洋,不断扩大其在印度洋的发言权,竭力排挤其它大
国在印度洋的存在,力图形成“山中无老虎”的独霸局面。其具体目标一是确保国土、海岸线、领海的安全,绝对控制自己的
专属经济区;二是控制邻近国家海域;三是对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实施不间断的控制,战时实施
有效的海上封锁。
印度是美国的主要对手?
印度与美国关系相当微妙,既不是敌手,也不是盟友;既有互相利用之处,又有重大的利益冲突。如在核试验、发展
弹道导弹武器上,美国与印度有重大分歧。但最为重要的是美国和印度都信奉马汉的海权理论,在由谁控制印度洋问题上,美
印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在全球战略上,美国的原则是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独自控制某个大陆,从而成为美国的对手。在南亚
次大陆,美国同样要采取维持地区平衡、牵制地区大国的战略,也决不允许有哪一种势力单独控制印度洋。印度海军要控制的
4个海峡全都属于美国海军在战时必须控制住的16个海上战略通道。为此,美国还要利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牵制印度,并要
充分利用海权在印度洋上大做文章。
印度洋是欧、非两大洲至东亚和大洋洲的海运必经之路,其周边的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又是世界最主要的石油产区,其
北岸邻近中亚“新月型地带”或欧亚“大陆岛”的中心地区,印度洋周边地区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宗教冲突,是传统的宗教斗争
主战场,也是世界上的战争多发地区,战后的局部战争中竟有近一半是在这一地区爆发的。比如三次印巴战争、斯里兰卡内战
、五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亚国家战争、索马里内战、埃厄战争、也门内战等等。冷战期间,激
烈的两极对抗抑制和掩盖了复杂的地区性民族与宗教问题,使印度洋成为一个海洋战略上的“软腹部”,是一个斗争较为激烈
、却又不是主战场的特殊海域,美国海军在印度洋上的存在与活动较为有限,而且也未凸显出应有的战略价值。随着冷战的结
束,美国海军在全球范围内已没有对等的敌手,印度洋的地位日渐突出。美国也开始积极插手印度洋,主要措施就是组建第五
舰队,使之成为美国对这一地区施加影响、进行控制的基本战略力量。1998年8月20日,美国的第五舰队出动5艘舰艇
,从阿拉伯海对阿富汗的霍斯特地区进行了空袭;用巡航导弹集中突击了“恐怖分子”基地。对于印度而言,这无异于敲山震
虎。
尽管美国拥有世界最强的海权,美国海军是世界上唯一具备全球使用力量,但在印度洋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全球
海洋战略形势上看,美国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几个濒临3个大洋的国家。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美国海军都可以依托其
本土,又有大量的前沿基地;只有印度洋是距离美国最远、布防最弱、保障最难的大洋。1966年美英达成共同使用迪戈加
西亚岛的协议后,美国海军在印度洋上获得了战略立足点。迪戈加西亚是位于印度洋中部的查戈斯群岛的主岛,面积约27平
方千米,地理位置确实也很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还优于科摩林角,但它具有无法克服的弱点:幅员较小,力量有限,且远离战
略后方,难以得到支援和加强。相比之下,科摩林角就位于印度本土上,可以拥有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战略腹地,能直接得
到印度整个国家的支援。从兵力对比看,第五舰队是美国海军各舰队中的“小弟弟”,兵力规模小,平时编成仅1个航母战斗
群、兵员万余人,主要作战舰艇不足10艘,似乎只能是“半个舰队”。如果没有增援,其实力也比印军相差甚远。一旦美印
交恶,美国海军第五舰队未必就能确保其在印度洋上的制海权。
美国谋取了巨大战略利益
海权(Sea Power)不是制海权。制海权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术语,涵义是“作战中,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
海域的控制权”。海权的概念则大为不同。海权理论在西方已风行多年,但对于大多数人,“海权”只会使其头脑中浮现战列
舰或航空母舰,大量关于海权的书籍也多在封面上展示战舰和海战的景象。海权在我国更是一个被人知之甚少的概念。其实“
海权”的涉及面远不止战舰和海战,更不能把海权与军事上的制海权混为一谈。
制海权源于军事上的“制海”概念。西方对于“制海”有两种解释: 支配海洋和控制海洋。而“支配海洋意味
着一支海军占居着极为有利的地位,享有比其它任何海军更多的控制海洋的权力,可以为自己的目的使用海洋而阻止敌人使用
。”由于这个概念具有“主宰”的含义,而现代科技使其变得不可能,因此就连西方现代海军战略家们认为“支配海洋”过时
了。
所以,尽管美国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但所拥有的强大的海权仍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从克
林顿的南亚之行可以看出,美国此举一是为了利用印度的庞大市场,印美两国签署了总额达50多亿美元的20余项信贷、投
资和贸易协议就是明证。二是为了在战略上牵制印度。不论美国多么不喜欢巴基斯坦的军政权、多么看不上贫穷的孟加拉,克
林顿仍在巴、孟两国作了一番手脚。三是为了保持南亚地区和印度洋海域的稳定,主要是保持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压印、巴
两国放弃发展核军备和停止克什米尔冲突。其四还隐含着更深的战略意义,即迂回中亚地区,向世界岛的中心地区渗透;并在
南亚和印度洋营造制约东亚的地缘政治条件。一旦有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可以与印度联手控制印度洋,扼住对东亚至关
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同时向西、向北展开攻势。因此,完全可以说,海权是美国达成其全球战略目标的一个基本手段,克林顿
的南亚之行并非空手而归。
附: 马汉最早提出海权时,并没有给其以明确的定义,因此后人对海权概念也产生了较多的定义或解释。海权从
来不是一个只关于海洋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概念,而且还有时代特征。海权的意义不仅在于控制海洋,更重在利用
海洋。在历史和现实中,海权都与陆地紧密相连,并涉及经济、政治、科技、自然资源、国际社会等各个方面。按照马汉的理
论,“海权”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海权的历史,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有益于一个民族依靠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
事情”,是一种有内在联系、统一使用军事与民用力量于海洋,以使国家越来越强大的组织系统。在21世纪,海权的概念还
将超越单纯地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必须更广泛地包括海洋环境保护。总体上,海权是一个国家利用与保护海洋、或者通过海洋
获利以及免受来自海洋的任何损害的综合能力。或者说,海权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力量优势,军事力量、更具体地说海
军实力只是海权的一个支柱或关键性因素。
70年代美国海军军事思想的带头人之一是特诺海军上将,他主管美国海战学院时提出了“海洋控制”的观念:“海
洋控制这个新术语更多地意味着在有限的时期实际控制有限的海域。除非是在广义上,否则按某一方的意志长期控制海洋而完
全排除敌方使用海洋,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