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将军寄语 中国军事 军事图片 武器纵横 国际风云 周边军情 战略视角 各国军力
   




南沙之战(二)

http://jczs.sina.com.cn 2000年4月15日  

  

  尽管如此,美特混舰队司令认为,拥有制空权就可以继续攻击而不会有大风险, 于是空袭按计划于2时10分开始 。由于假目标、红外诱饵和电子干扰造成了高达40% 的差错率,飞行员们难以辨明和跟踪目标,但进攻仍相当成功,中国 的2艘主战舰艇(驱逐舰、巡洋舰各一艘)被击中,17艘较小型的武装民船被击沉或失去战斗力。美方损失微不足道,仅2 架飞机被击落。

  然而美方攻击的仅为中国舰队的一部分。2时30分,剩余的中国舰队占领了对美特混舰队第一梯队的攻击阵位。美 空、海军备份预警机发现了这支舰队,但已无法阻止其发起反击了。50多枚反舰巡航导弹齐射,立即摧垮了“库欣”号驱逐 舰和“夏洛”号导弹巡洋舰的防御,两舰当即失去战斗力(“夏洛”号电气系统损失最重, 仍能自航返港。“库欣”号机舱 大火,需要拖带)。

  3时,美军按计划发起第二次打击, 这次美空军全力出击。中国的欺骗战术略为降低了美军的攻击效果,但结果仍 很痛苦,5艘中国的主战舰艇(驱逐舰、护卫舰、巡洋舰)和60艘武装民船被击沉或失法战斗力。美方仅损失6架飞机,还 准备按时间表于4时30分发动第三次攻击,以摧垮敌方的抵抗,扩大战果。

  与空中打击相反,反潜战进行得极差。美海军“托皮卡” 号攻击核潜艇已失去联络4小时(据事后调查,“托 皮卡”号核潜艇被碳纤维网缠住,其动力舱附近被炸坏,带着其全体艇员于7日午夜沉没)。反潜战指挥官被洪水般涌来的“ 疑是敌潜艇”的信息所淹没,但又苦于机载反潜鱼雷严重短缺,只能严格限制开火。尽管实施了30次以上的反潜攻击,仍至 少有2艘中国潜艇悄悄占据了有利的进攻阵位,这时候美军正要发起第三次空中打击。恰在此时,灾难降临到了美军头上。4 时40分,正当“林肯” 号航母回收第二波攻击飞机时,被2枚尾流自导鱼雷击中。海水涌入舰身,大火顿起,“林肯” 号当即瘫痪并停止回收飞机。此时“文森”号航母正放飞第三波攻击机群,也无法接收这些飞机,所有返航的飞机只能向空军 的4架空中加油机求援。然而数分钟后, 显然是第三艘中国潜艇发射的红处制导对空导弹,将2架加油机击落。美国特混舰 队的核心遭受攻击,海、空军飞机又无法空中加油,面临险境,美特混舰队司令只得取消第三次空袭,整个舰队北移至相对安 全的深海水域。

  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观点看,美海军在此次海战中明显占据主动,甚至最后一轮空袭被取消,中国舰队仍未能发起反 击,亦不能阻止美海军护航的船队在第二天通过该海区。然而在政治上,这次作战是一场美国的灾难。全球信息网和电视新闻 每晚播放着美舰燃烧着大火、孤立无援的录相剪辑,尤其恐怖的是那些在救生筏中美国水兵遭受鲨鱼袭击镜头(分析这些图像 是通过潜望镜拍摄的, 潜望镜上的十字线还实时进行调整,使画面更为清晰,并在上网前经过增益处理),令人想起十几年 前摩加迪沙街头。

  随着此战的细节不断披露,国会和政界领导怒不可遏,公众舆论极力反对,美国总统别无选择,只得取消“大扫除行 动”。“快速船队”改为绕开南中国海的航道进行,因为绕道太远,参与的各国船只越来越少,而中国许诺为中立国商船提供 安全保障。

  中国实际上还赢得了对越南的南沙之战。到10月底,海上恐怖主义事件和海盗袭击显著减少,中越又回到了谈 判桌旁。10月24日,日本停止了美国空军对其基地的使用权。外交情报表明,从10月14日起,日本已和中国、越南进 行秘密谈判。11月1日,美国中止了“快速船队”行动,停止介入南沙之战,同时也终结了美国海军在南中国海的主宰地位 ,至少暂时如此。

  2年后,2009年1月19日至20日,北美潜艇战研讨会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安纳波利斯召开。全球军事电视电话 会议网对研讨进行了实况转播。美国公开了南沙之战中的人员损失情况,正式统计美军官兵阵亡583人。美国海军情报局长 评论南沙之战如同越南战争一样,使美国在毫无防备中打了一场“海上非正规战”,是美海军的一次屈辱的失败,并称:在南 沙之战面前,马汉理论的拥戴者们显得过于自信和手足无措了。但如果把孙子的教诲牢记在心,就可以对中国海军理论家和国 际组织召开的全球军事电视电话会议代表们说,一场战斗并不是全部战争,并警告“不要低估了美国海军,很可能我们还会再 次碰面。”

  编后:美国军方在1995年台海危机时,用“南沙海战”来预示美国海军力量被迫退出南中国海的窘境,而在此之 后,还居然有人期望着美国人帮助我们解决台湾问题,这种想法难道不是幼稚到家了吗?





舰船知识信箱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和新浪网联合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