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将军寄语 中国军事 军事图片 武器纵横 国际风云 周边军情 战略视角 各国军力
   




一代海上霸主——战列舰

http://jczs.sina.com.cn 2000年3月13日  许华


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是世界上最后退出现役的一艘战列舰

美国“新泽西”号战列舰改建侧视图

  1992年3月31日,是世人未曾留意的普通一天,但它却是世界海军史上的一个特殊日子。就在这一天,美国海 军宣布“密苏里”号战列舰退役。曾经在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主宰辽阔海洋的一代海上霸主暨一个著名的舰种,自此就从我 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彻底功成身退了。

  战列舰(BATTLE SHIP),也称为战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能力和 较强的突击威力,承担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若干世纪里,战列舰曾经雄霸海洋世界 ,独领一代兰色风骚,是海军舰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战列线战术的产物

  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和欧洲等处,就发生了最早的水(海)战。当时的海军在作战中使用的是装有舰艏冲 角的木质桨船和各种冷兵器以及投掷器。交战双方的舰队首先是各自排成单列横阵或多列横阵,用投掷器和弓弩等进行一定距 离的对射,然后进行撞击战和接舷战。这种战法一直持续沿用到17世纪之前,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自14世纪中叶开始,海军战舰在两舷逐渐配置了滑膛炮,使海战的战法随之产生一些变化,即交战双方的舰队首先 在有效射程内进行舷侧方向的舰炮对射;如果炮战不能解决战斗,双方再以撞击战或接舷战来决定胜负。到17世纪时,舷炮 战战术成为海军舰队在海战中的主要战法。18世纪以后,随着木质风帆战舰操纵性能的改善、战舰排水量的增大和大口径火 炮在战舰上的普遍配置,海军作战的舷炮战战术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战列线战术,即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 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于是,在这种战列线战术中使用的拥有80门以上火炮的大型军 舰得名为战列舰。到19世纪中期时,最大的风帆战列舰其排水量可达4000吨,配置火炮多达130门,通常建有三根高 大的桅杆,航行在海面上非常威武壮观。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战列舰。1849年,法国建造出 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它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1853至1856年的克 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60年底,世界上第一艘铁壳蒸汽动力(仍 保留有风帆)战列舰“战士”号在英国下水。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 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

  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 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 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装配了能做360 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其攻击力进一步增强。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钢质 战列舰“君主”号,该舰一时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 ,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 1节即1海里/小时,约合1852米/小时)。此时,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 舰的四大要素。

  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中日甲午黄海大海战,充分显示了装甲战列舰的实战能力。在持续达5小时之久的海上 激战中,中国北洋舰队7335吨的装甲战列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当时亦称铁甲舰)曾受到多艘日本巡洋舰的疯狂围 攻,中弹多达千余处,却未受重创。而这两艘战列舰装备的305毫米大口径主炮则显示出强大威力;在鏖战中,“定远”舰 305毫米前主炮的一发巨弹击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右舷下甲板第4号炮位,造成弹药堆大爆炸,死伤百余人。

  中日甲午战争的这场黄海大海战,是世界近代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它对近代海军及其装备的发展具有深远 的影响。此次海战显示出舰队列成密集纵队能发挥舰炮火力的优势,肯定了单纵队在机动战术中的重要地位。拥有厚重装甲防 护的战列舰充分显示了装甲的防护功效,但也暴露出这一“海上巨人”在航速上的不足;因此,各海军强国在军舰的设计建造 上开始划分出战列舰、快速装甲巡洋舰和小型巡洋舰三类,以协调和充实舰队的整体战争能力。

  19世纪末,海军战争舰艇的等级划分已逐渐明确,但拥有300毫米舷装甲和300毫米口径巨炮的战列舰仍是各 国海军舰队的中坚。这时的战列舰排水量在12000至15000吨之间,配备有4门305毫米口径主炮,航速18节, 舰员约800名。

  一个主义统治着辽阔海洋

  当历史步入20世纪门槛时,海军装备迅速发展,新老列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争霸世界的狂潮,1904至1905 年的日俄战争便是这场狂潮中的一个巨大浪头。战列舰则再显神威。

  1905年5月,日俄两国的海军主力舰队在对马海峡进行了举世驰名的对马海峡之战。精于机动战术的日军舰队将 其主力舰只分编为两大战术群,对排成纵列的俄军舰队实施穿插和分割包抄。在激战的一个昼夜里,交战海域方圆数十海里的 海空,响彻着300毫米以上口径巨型战列舰主炮的怒吼声。激战的结果,俄军舰队几乎全军覆灭,其38艘作战舰只中有2 1艘被击沉,9艘被俘,损失总吨位高达20万吨之巨;而日本舰队仅损失3艘鱼雷艇共300吨之微。

  对马海峡之役,再一次以雄辩的力度显示出超大口径舰载巨炮的无敌威力,有效射程的距离和带有瞬发引信的高爆炮 弹的毁灭性攻击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超大口径舰炮在对马海峡之役中所明确显示出决定海战胜负的重大作用,促使各海军强国进一步研制开发威力更大、 射程更远、精确度更高、操纵更加灵捷的超大口径巨炮,同时为携带更多这种巨型舰炮而不惜血本建造更大吨位的战列舰,于 是导致了一场大舰巨炮的建造竞赛,从而形成了一个“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盛行并统治辽阔海洋的海军战略新时代。

  其实,早在日俄战争爆发之前,著名的意大利工程师托里奥·坎贝尔蒂上校就向英国政府提出了“英国海军理想战列 舰”的设计方案。他设想的战列舰排水量达17000吨,配备12门能作齐射的305毫米口径主炮,装甲最厚处超过30 0毫米,航速达24节。1904年,大英帝国政府打破陈规,任命现役海军上将出任海军大臣;这位名叫约翰·费希尔的大 臣很赞赏“英国海军理想战列舰”的设计构想,他立即着手予以实施。

  1906年,一艘按上述设计建造的面目狰狞的巨型战舰在英国下水了,这就是世界海军装备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 无畏”号战列舰。该舰排水量为17900吨,配置有10门305毫米口径的巨炮,5具水下鱼雷发射管,在水线部位、司 令塔和主炮塔等处敷设有279毫米厚度的装甲,4个螺旋桨推进器使其航速高达21节。在这世界第一艘超级战列舰面前, 任何军舰都无法与之相匹敌。这艘“无畏”号开创了一代“无畏”级超级战列舰的历史。从而标志着以战列舰为象征的“大舰 巨炮制胜主义”进入了鼎盛发展的阶段。

  几乎与此同时,欧洲大陆中部的德国也奋起直追。一年后,德国海军建造出4艘“无畏”级战列舰,排水量均为18 873吨,敷设有300至400毫米厚的装甲。英国和德意志这两个不甘寂寞的民族都十分清楚,海军及其军舰建造竞争的 成败,将直接决定本民族的发展命运。一场紧锣密鼓的造舰竞赛,就此拉开了序幕。

  独钟海权的英国人非常警惕德国人的造舰工程,立即为海军提供更加庞大的造舰经费。“无畏”级战列舰和战列巡洋 舰一艘接一艘地从英国造船厂的船台上滑下大海;1913年下水的装备有8门381毫米口径巨炮的“伊丽莎白皇后”号, 达到了当时超级战列舰建造竞赛的顶点。德国海军也不甘落伍,紧随在英国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两国海军的作 战舰艇编队都得到极大的扩充,分别拥有68艘和40艘战列舰。老牌的海军强国毕竟高人一筹,英国海军不仅在作战舰艇总 数上比德国海军多出一倍以上,而且在双方均视为赌注的巨型战列巡洋舰数量上,英国海军也以9比4的比例大大领先于德国 海军。势所难免的英德海上冲突与较量,其结局早已铸成于和平年代造舰竞赛的结果之中。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太子在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遇刺身亡,由此引发了血流成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 两国分别列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的海军舰队在地中海、北美洲、西印度群岛、太平洋沿岸和北海等广大海域中,进行了旷日持 久的海上较量,其中尤以1916年的日德兰大海战为盛,并且载入世界海战史册之中。

  在大战爆发后,英国海军拥有28艘“无畏”级战列舰和9艘战列巡洋舰的舰队就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使德国陷入 困境之中。1916年初,由于东线和西线战场都处于不利于德国军队的胶着状态,德国统帅部决定出动其海军大海舰队(H IGH SEAS FLEET)与英国海军大舰队(GRAND FLEET)进行海上会战,以期打破和摆脱英国海军远 程封锁对德国造成的严重战略威胁。

  5月31日,由冯·席尔海军上将指挥的德国海军大海舰队与由海军上将约翰·杰利科勋爵指挥的英国海军大舰队, 在日德兰半岛以西的斯卡吉拉克海峡附近海域相遭遇,爆发了海战史上规模空前的战列舰队大会战。参战双方舰队的作战阵如 下:

  (一) 英国大舰队:“无畏”级战列舰28艘,战列巡洋舰9艘,装甲巡洋舰8艘,轻型巡洋舰26艘,驱逐舰和 鱼雷艇77艘,其它舰艇3艘,总计舰艇151艘,总吨位1250000吨,总兵力60000人。

  (二)德国大海舰队:“无畏”级战列舰16艘,准“无畏”级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型巡洋舰11艘, 驱逐舰和鱼雷艇61艘,其它舰艇11艘,总计110艘,总吨位660000吨,总兵力45000人。

  在此次海上会战中,英德海军这两支以大舰巨炮为主干的舰队,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战列线战术为其各自的机动原则, 将主力战舰排列成长长的单列纵队,以平行的航向互相实施舷侧方向的舰炮对射攻击行动。经过长达12个小时的酷战,结局 是:英军损失战列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各3艘,驱逐舰8艘,合计吨位达15.5万吨;舰员阵亡6097人,受伤510人 ,被俘117人,占参战舰员总数的11.3%。德军损失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各1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5艘,合计 吨位为6.1万吨;舰员阵亡2551人,受赏507人,占参战舰员总数的6.8%。

  海战结束后,英德海军当局分别宣称己方舰队是海战的胜利者。若单从战果统计数字来看,德国人是占了便宜;但从 战略全局而论,拥有强大战列舰阵容的英国海军大舰队却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通过此次日德兰海战,英国海军挫败了德国海 军的战役企图,并进一步将德国海军舰队封锁在港湾里使之成为无所作为的“要塞舰队”。被迫处于严密封锁之中的德国人陷 入极其严重的危机中,后来导致基尔港内德军舰队官兵的大哗变,从而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为世界海战史上庞大战列舰作战编队在目击距离内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海上激战,日德兰海战成为“大舰巨炮制 胜主义”理论和战列舰主宰海洋空前绝后的辉煌历史顶点。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和“大和”号的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海军强国并没有因为在大战中初露头角的潜艇而放弃“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的传统观念。 硝烟刚刚散去,建造战列巨舰的新一轮竞赛又重新开始。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缔结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只能保持拥有6艘战列舰、6艘轻型巡洋舰和12艘 驱逐舰;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海军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就在欧洲及大西洋战场激战正酣时,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日本 却乘机扩展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这个多次依靠海军战舰对外侵略扩张的岛国制订了庞大的海军发展规划,要建造并维持一 个拥有8艘战列舰和8艘战列巡洋舰的八八舰队,且每艘战舰的服役年限都不超过8年;其1921至1922年海军拨款竟 高达全部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之巨。太平洋西北部的这一旋涡,立即引起各海军强国的警觉,美国人宣称要建立一支在世界上 “首屈一指的海军”;大英帝国更不甘被别国超越其头号海军强国的地位;而战败的德国耿耿于怀地想要重振海军雄风。

  为了削减建造战列舰的浩大财政开支,美、英、日、法、意五大海军强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于1922年2月6日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著名的《华盛顿海军协定》。在“致力一般和平之维持”和“减轻军备竞 争之负担”的名义下,该条约规定五大海军强国克拥有总吨位如下的主力战舰:英、美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 法、意各17.5万吨。各类主力战舰又做了专门的限制:战列舰为35000吨,装备406毫米主炮;巡洋舰为1000 0吨,装备203毫米主炮;航空母舰为27000吨,装备203毫米舰炮。这份条约规定英、美、日、法、意五国海军主 力战舰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结束了英国皇家海军长期独占世界海上力量鳌头的历史,承认日本居 第二流的海军强国地位。但各国纷纷钻空隙建造该条约所未涉及的海军其它作战舰种,导致了相互之间发展海军军备的摩擦。

  1934年日本不甘心位居二流海军强国的地位,单方面宣布退出《华盛顿海军协定》,并着手开始秘密建造世界最 大的战列巨舰“大和”号和“武藏”号。这两艘同型的超级战列舰分别于1937年11月和1938年3月开工建造;日本 军方对工程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船台被薄铁皮和棕榈绳网遮蔽起来,船厂附近的居民住户也全部被迁离。“大和”号的建 造工程费用约为1.6亿日圆。在防护方面,舷侧装甲(倾斜20度)厚410毫米,中甲板装甲厚200毫米,炮塔装甲厚 达560毫米;该型舰的主要技术数据情况如下:

  全长263米,最大宽度38.9米,吃水10.4米,满载排水量72809吨,重油满载量6300吨,轴马力 150000匹,航速27节,16节时的续航力为7200海里;配备有4台汽轮机和12台重油水管式锅炉,4轴推进, 每分钟转数为225,推进器直径为6米;配备三联装460毫米主炮3座,炮身长20.7米,最大仰角45度,最大射程 40公里,射速每分钟2发,炮弹重1460公斤;另配备有三联装155毫米副炮4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6座,三联 装25毫米机枪8挺,双联装13毫米机枪2挺。

  “大和”号的确是世界海军史上无以伦比的超级战列巨舰。在这个重达七万多吨的庞大躯体上,仅甲板之上的上层建 筑就有13层之多;其3座三联装主炮的口径达460毫米,堪称为世界之最,其每座炮塔重达2200吨。为防御鱼雷、水 雷和炸弹的攻击,舰舷部位采用5层钢板防护,以410毫米的厚度创造了世界战列舰装甲厚度的最高纪录;舰底部位也采用 3层钢板防护;全舰装甲重总重量竟高达21000吨。按照设计,当该舰被1枚鱼雷击中时,不会影响战斗;同一舷被2枚 鱼雷击中时,仍能保持战斗力,几乎是一座坚不可摧的海上堡垒。

  在“大和”号和“武藏”号建造的同一时期,英国建造出“乔治五世”号、德国建造出“俾斯麦”号等一大批战列巨 舰,使世界各海洋再度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上战场,各国的战列舰并没有能够再显神威。庞大航空母舰战斗群所拥有的舰载航空兵力,将 一艘又一艘著名的战列舰击沉至冰冷的海底世界。

  1941年5月下旬,德国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受到英国海军重兵的围攻。这是一艘排水量为41700吨的战 列舰,舰舷和炮塔装甲厚达320—360毫米,配备有8门381毫米口径的主炮和数十门较大口径的副炮。26日,从英 国皇家海军“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5架“旗鱼”式鱼雷攻击机,由空中攻击了“俾斯麦”号,两枚机载鱼雷击中 了“俾斯麦”号的舵机,使其操纵系统失灵。在随后的几天中,行动不灵的“俾斯麦”号被英国军舰的炮火送入海底,包括一 名海军上将在内的2000多名德国海军官兵葬身鱼腹。

  同一年的12月8日,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发动了著名的偷袭珍珠港之役。从日本航空母舰上编队出动的300余架 飞机,在顷刻之间几乎全歼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港内的8艘美国战列舰有5艘被击沉、3艘遭重创。此战充分显示出航空 母舰所独有的空中攻击力对战列舰的致命威胁。但国力强盛的美国人立即就从这次血的教训中悟出了海军装备发展的潮流,在 短短三年时间里就建成120艘航空母舰投入到海上战场,逐渐扭转了不利的战局,并开始对日军进行战略反击。

  1945年4月初,美军在冲绳岛登陆。为挽回败局,日本海军孤注一掷地打出了最后一张王牌──73000吨级 的超级战列巨舰“大和”号,将该舰与9艘巡洋舰、驱逐舰组成特别作战编队,乘夜冲入冲绳海域的美国舰队集结区,想充分 显示“大和”号上3座三联装460毫米口径主炮的威力。但是,美国航空母舰的舰载机编队立即对日军舰队实施了猛烈的空 中攻击,12枚鱼雷和7枚炸弹命中了“大和”号,这个海上巨人连同曾经久盛不衰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就一起从 大海的波涛中永远消失了。

  “密苏里”号的殊荣和战列舰历史的终结

  1945年9月2日,美国海军新建成的45000吨级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密苏里”号获得了一份极其珍贵的 殊荣:美、中、英、苏等同盟国的代表登临这艘象征着同盟国强劲武力的战列舰,在其三联装406毫米口径主炮高昂的炮口 下,接受了日本作为战败国的无条件投降。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战败使其战列舰损失殆尽;英法因经济危机也不再发展战列舰; 而美国海军则集中力量发展航空母舰,也停止建造新的战列舰。因此,战列舰在海军舰队中的地位跌入谷底。不久,随着原子 武器和导弹武器的研制工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战列舰的地位更加低落。1949年3月,美国海军除将“密苏里”号暂留服 役以外,将其余战列舰全部予以封存。

  1950年6月,朝鲜半岛战火突起。次年3月,美国海军“衣阿华”级战列舰“威斯康星”号启封服役,稍加修整 即驶往朝鲜海域,接任第7舰队旗舰,并参加对朝鲜北部海岸地区的炮击行动。1952年3月15日,“威斯康星”号被朝 鲜海岸炮火击伤,回国内修理。1956年5月6日,该舰在海上与一艘驱逐舰相撞,舰首受重伤。正巧未完工的姊妹舰“肯 塔基”号将要拆除,于是美国人将该二舰的舰首施行了一次有趣的“换头手术”,修复后再次服役,但在和平时期未有作为。 1958年3月,“威斯康星”号连同“衣阿华”级的另三艘姊妹舰“密苏里”号、“新泽西”号和“衣阿华”号再次被封存 起来,“威斯康星”号在军港码头上默默安眠,一睡就是三十个春秋。

  这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是1943-1944年建成的最后一代战列舰。该级舰满载排水量为58000吨,长 270.4米,宽33.0米,吃水11.6米,舰体装甲最厚处达430毫米,装备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口径主炮。而 在这批“衣阿华”级战列舰被封存之前,苏联“诺沃罗西斯克”号战列舰于1955年10月,在远航归来后发生大爆炸而沉 没于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的锚地,至今仍是谜团未解。法国海军的“让·巴尔”号战列舰于1956年10月参加了苏伊士战争 后亦退役。同一年,英国海军也停止使用其最后一艘战列舰“前锋”号。顿时,曾经雄霸海洋的一代战列巨舰在蓝色的波涛中 销声匿迹了。

  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军界提出启用战列舰的动议。参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主席德·鲁赛尔竭力倡议战列舰 重返大海,但遭到海军作战部长麦克唐纳的坚决反对。1967年8月1日,麦克唐纳将军退休的这一天,美国国防部宣布“ 新泽西”号战列舰启封服役赴越南参战。但“新泽西”号刚刚参战不久,就因对越战争的战略调整而于年1969年底再次退 役。

  1979年秋,伊朗革命卫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制造了人质风波。美国特种部队抢救人质行动失败;年底苏联 军队入侵阿富汗并建立一个傀儡政权。由于世界宪兵面子大伤,美国军方又提出启用战列舰的动议,但遭到卡特总统的反对而 告罢。1981年里根总统执政后,战列舰之复出有了转机。新任海军部长约翰·莱曼极力主张启封战列舰,他说:“战列舰 给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能对敌人进行多方面的毁灭性打击。美国海军战列舰给人的观感是,它完全 有把握在地平线上击沉苏联舰只”。这年夏天,美国国会批准拨款重新改装“衣阿华”级战列舰。

  在从1981年10月开始的7年半时间里,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改装完毕。此次改装的主要项目有:安装SL Q-32电子战系统;加装一部SPS-49对空搜索雷达;安装完备的电子通信设备;用过滤燃油取代原来使用的黑油;拆 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炮塔,代之以8座四联装Mk143“战斧”巡航导弹箱式发射器;增设4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 弹发射装置和4座方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此外,还改变了舰尾形状,使其能在停放3架直升机的情况下,能正常起降第四架 直升机,并增配了5架以色列制造的无人遥控载具。

  这项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工程是昂贵的,每艘舰的改装费用近4亿美元,相当于新建造一艘“佩里”级导弹巡洋舰。 经过改装,这4艘世界仅存的战列舰面貌焕然一新,犹如猛虎添翼。重返海洋后,它们分别赴太平洋和大西洋,编组成4个以 之为核心的海上突击群,除独立执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外,还协同航空母舰编队一同行动。然而,时 过境迁,海上斗争及作战的方式已大大不同于往昔,新复出的战列舰未能摆脱衰亡的阴影。几年之后,第四次服役刚刚8年的 “新泽西”号和刚达6年的“衣阿华”号再次被打入冷宫,一去不再复返。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大举入侵科威特,引发了空前的海湾危机。“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 奉命驶赴海湾地区海域;代号为“沙漠风暴”的作战打响后,这两艘战列舰向伊军战略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并用其 406毫米口径的巨型主炮轰击了伊军阵地。战列舰主炮的怒吼声似乎要竭力挽回战列舰的昔日雄风,但可惜的是其炮击的仅 仅是陆上目标而已。

  战列舰在波斯湾海域的主炮怒吼声,并没有能止住战列舰走向衰亡的步伐;而1989年4月19日“衣阿华”号前 主炮2号炮塔的一阵巨响,反而更加速了战列舰衰亡的步子。在这次代号为“舰队3-89”的联合军事演习中,该舰2号主 炮塔突然发生剧烈大爆炸,巨大的火球和灼热的浓烟立刻笼罩了整个2号主炮塔。这阵巨响的后果是惨不堪言的;在炮尾的5 名水兵瞬间被火球焚化;在炮室和机械甲板的22名水兵被巨大的震动致死;第四层甲板的舱顶被震裂,火球马上耗尽了舱室 里的氧气,又有20名水兵因窒息而毙命。幸运的是舰上的舱室互锁安全装置抑制了惨剧的蔓延,否则事故必将导致舰毁人亡 的终局。此次大爆炸事故,在美国引起公众舆论的震惊和军政界的激烈争议,本不同意启用战列舰的人士们获得了一枚有力的 重磅“炮弹”。

  海湾战争结束后,“威斯康星”号战列舰立即退役。1992年3月31日,成为战列舰家族难忘的一天:在轰鸣的 礼炮和嘹亮的号角声中,伴随着美国军界对过度裁军的警告声,“密苏里”号这一艘全世界唯一服役的战列舰终于退出了海军 现役。从此,战列舰被逐出了海军舰队的名册。

  今天,“密苏里”号满载着它的种种殊荣,静静地安泊在美国洛杉矶的码头上。昔日叱咤海洋战场的一代海上霸主, 如今成为各国游客们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一个场所了……。

  根据战列舰的技术特点与未来海上战场的发展趋势,战列舰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海战陆、海、空全方位立体化的高难 度要求。到目前为止,各海军大国都不再有意让战列舰重返辽阔的蔚蓝海洋。我们不难在此断言,在海军发展史上,战列舰将 成为一去不复返的珍贵历史记忆。




舰船知识信箱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和新浪网联合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