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军事

军事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国际风云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走近中国“兵器城”—华阴兵器试验中心纪事

http://www.jczs.com.cn 2000年11月15日 08:22 曹谦

  这里不是战场,却整日硝烟弥漫;这里没有战争,却彻夜炮声连天。30多年来,华阴兵器试验中心就在这里以“天天上战场”的自豪感,创造了常规兵器事业的辉煌,展示了我国武器装备强大的阵容和我军阔步迈向现代化的时代风貌。

  “兵器城”从这里崛起

  5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兵工厂的建立,我国第一个常规兵器试验靶场在苏联的帮助下应运而生了。

  然而,由于后来苏联领导人的背信弃义,撤走专家,使刚刚起步不久的我国常规兵器的研制和试验,受到了严重干扰。

  中国的战略家们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常规兵器试验靶场!

  1969年10月21日,周恩来总理正式圈定了这个报告。

  从此,一批优秀儿女来到华山脚下人迹罕至的黄河滩上,展开了一场国防科技工程的大会战。创业者们发出“死在黄河滩、埋在华山脚”的豪迈誓言,挖窑洞、睡地窖、饮苦水、吃干菜,白手起家,进行着最为尖端的常规兵器试验设施建设。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筑起了第一条场区公路,建起了行政生活区、试验工房、试验阵地和试验室。

  30年后,现代化的“兵器城”屹立在昔日荒凉的土地上。只有那路边丛生的野草,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个如歌如泣的故事。

  点燃科技“圣火”

  科技是一枚熊熊燃烧的“圣火”,“兵器城”一诞生就与科技结下了“血缘亲情”。

  80年代初,创业人员依托技术优势,力求从试验设施上创新。他们摒弃了传统的在沙中进行弹丸破碎性威力试验的方法,建起了我国第一座水介质弹丸破碎性威力试验设施,破片回收率达98%以上,提高工效近20倍;他们创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综合环境模拟试验室,既可模拟出春夏秋冬的各种温度,又能制造雨雪冰霜雾等特殊自然环境,结束了我国环境试验走南闯北、靠天候试验的历史;他们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大型多用途试验悬挂塔架,填补了我国常规兵器试验的一项空白。

  一代代“兵器城”人,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发展了祖国的常规兵器事业,创造了我国常规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我国历代反坦克导弹在这里试验成功;我国子母弹在这里定型;我国新的野战火箭射表试验法在这里编拟完成……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一队队新式武器第一次脱去了神秘的面纱展示天下。其中参加阅兵仪式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40管122毫米火箭炮、新型12 2毫米榴弹炮、双—23航空机关炮等,都是在华阴兵器试验中心通过定型的。近年来,他们将国际上最先进的一体化试验技术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发出总体方案优化技术。在我国常规兵器中首次应用了计算机仿真、对抗干扰条件下的试验鉴定以及软件测试等多项高新技术,先后获得170多项国家、部委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在常规兵器试验鉴定的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于无路处拓新路

  1986年,“兵器城”正式以“华阴兵器试验中心”的名义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下的新情况,中心领导审时度势,不断探索自身发展新路。

  为了适应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华阴兵器试验中心毅然摒弃了试验就是靶场“唱独角戏”的传统观念,形成了既为研制单位服务又为使用单位负责的“二为”新模式。他们在严格对被试品进行把关的同时,积极组织科研攻关,通过综合分析试验结果,针对改进型号、增加功能、择优选型和减少重复研制等问题,主动向军兵种和军工厂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曾先后对40多种存在缺陷的被试品提出改进意见,其中30多项产品在采纳了试验中心的建议后,性能得到改善,顺利通过了定型。

  近年来,面对一批批即将退役和报废的弹药,国内军工单位大都采用销毁处理的办法,这样做既危险,又造成浪费。华阴兵器试验中心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采用维修、倒空、改装的方法,把废旧弹药改装成教练弹,供靶场科研试验和部队训练使用。几年来,仅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约资金近亿元。

  试验中心还借助自己的技术优势,大力开展科技助民活动,敞开大门积极为企业服务。他们先后派出近百名技术骨干,为驻地企事业单位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在驻地的一家大修厂濒临倒闭之际,中心将新研制的灭火弹技术转让给该厂,使这一死厂变活,当年创利50余万元。中心还有计划地为驻地培养人才,先后帮助驻地培训各类技术骨干上百人。

  “兵器城”精神常青

  “爱国防、爱靶场、爱本职”,这是“兵器城”几代官兵实践并为之骄傲的“兵器城”之魂。

  老政委华光为靶场建设倾注了毕生精力,他永远地长眠在这炮声隆隆的黄河滩上。“生前半世靶场搞试验,身后愿将骨灰埋天险。既为华山老林添尘土,又能九泉之下听炮声。”华光生前写的诗,透露着何等的激情与期待。

  王之星,这位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老战士,被病魔吞噬得形销骨立,面颊塌陷。弥留之际,他还心系未完的工程,焦急地询问吊装任务是否完成。

  在文革中历经磨难的知识分子阎章更,像戈壁红柳扎根靶场30多年,取得了数十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如今,他已年逾花甲,仍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

  “生,心系国防科技事业;死,魂归常规试验靶场。”这是一位“兵器城”人写下的诗句,也正是“兵器城”人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解放军报》

  

关闭窗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